道家学说吧
关注: 14 贴子: 28

  • 目录:
  • 其他
  • 1
    全神图。
    1-26
  • 1
    7. 凝袖寂照法 凝神法即凝集心神之法,浅言之,也就是意志集中、精神专一之法。上乘凝神工法,则非在凝「凡神」,而在凝「元神」。凡神与元神之分,过来人皆可顿悟。寂照法初步可自寂照「凡窍」入手,久久不摇不动,即可产生元阳,激发真气。再上一乘,则可凝元神而寂照「玄元窍」(亦有以玄元窍为「玄关」者),此易入大定而生起「真火」,亦称「神火」。(真火与凡火有别。丹家炼药。多误认凡火为用,大误。)此火能起死人而肉白
    7-8
  • 1
    道家学说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中国古圣先贤老子一语道破天地之法则,自然之规律。《道德经》里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西方,哲学家马克思主义论里认为,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就是因为事物之间具有联系性,统一性,才会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心平气和,闭眼冥想,思之悟之,观天察地,寻味自然,融于自然,肉身处之,心旷神怡,悠然自得,乐在其中
    玄机 7-2
  • 0
    🙏🙏🙏。这吧清净啊。 希望能带起来吧
    玄机 7-1
  • 1
    进一步看,不吃肉以后,不代表内心就一定平静。人的内心还是会受到七情六欲、外在环境变化所影响,但因为素食者平素内心经常保持平静,容易察觉到外在影响,不会情欲带走了而不自知,寻找各种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加平稳。因此在食物的选择 上,假如让自己心烦昏沉的食物,都尽量避免了。 在儒家与道家的典籍中,有不少记载说当时每于求道、求学,或者祭祀的时候,都主 张斋戒,如《南华真经》说:“颜回问道于孔子,孔子曰:汝斋戒,吾
    玄机 7-1
  • 1
    4. 系心守窍法 守中守一,为无形无相无位之道法,此守窍法,则为有形有相有位之道法。夫人心好动,易向外驰放,难得片刻安住;欲其冥极,殊不易言,於此时便可用系心守窍法。系心守窍,亦即儒门之「收放心」工夫。当做工夫时,一觉此心已放,便应即予收回,系於窍中。初时,一住即放,一放即收;再收再放,再放再收;久久纯熟,自不驰放散乱,佛遗教经谓:「制心一处,无事莫办。」心念一动,制令不起,微嫌有强勉意。佛家修止,有
  • 0
    安忍,忍辱。我们前面的修行偏重精进,在因地偏重精进。但是到了一个人即将有突破时,诸位要知道,凡是一种心态的脱胎换骨,光明要出现之前,会有一段特别的黑暗要出现,你可能会有一点障碍,可能身体有病痛,或者这时觉得百事不顺,其实这是一个好的征兆,表示你的生命即将反转。这时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安忍不动。一般是这样子,我们顺境时要冲刺,顺境时用精进法;逆境时用忍辱法,所以“精进”跟“忍辱”这两个是很关键的!
    玄机 5-16
  • 0
    道法自然。 不强求 一切顺自然而成 无后期加工之无暇美玉 则为天然无价之宝
    玄机 5-13
  • 0
    佛道双修。 🙏
    玄机 5-13
  • 2
    🙏🙏🙏🙏。 每天一句阿弥陀佛 看到的朋友消灾避难
    玄机 5-13
  • 0
    12. 返还先天法 道家修炼,最重先天,而忌後天用事。此即是说:道家修炼,重末形而不重已形,重未然而不重已然;重无象之象,无相之相,无物之物,无体之体。修重逆修逆用,诀重返本还元;鼎重先天炉鼎,卦重画前一封。观重观喜怒哀乐未发前是何气象?重父母末生前是何面目?与乎观天地未分、鸿蒙末判时是何境界,同时,做工夫时之最上一乘诀法,天玄子谓:「调息须调真息息(先天元息),炼神须炼不神神(先天元神);炼气须 玄元气
    玄机 5-12
  • 0
    9. 息心止念法 人之心无时不动,动则散乱,而万念纷飞,幻想交织,无时或静。动一分妄念,则损一分真气;多一分清静。即添一分元阳。欲得其本心,全其真阳,则须寂其心,死其心,使一心不动,万念俱止,心寂则念自止,念止则心自寂。心静为心,动则为念;念者,人。二心也。一心即正,正者,止於一也;二心即魔,魔者,其鬼如麻似粟也。人之所最难降服者,即此魔心用事。即心为圣,即心为魔;即心是佛,即心是贼。经谓「心为贼王」
    玄机 5-12
  • 0
    8. 回光返照法 回光法乃做功夫时,宜收拾精神,依照太乙金华宗旨所示:「於万缘放下之时,惟用梵天∴字,以字中点存眉心,以左点存左目,右点存右目,则人两目神光,自得会眉心。眉心即天目,乃为叁光会归出入之总户。」(按∴字即梵天伊字,谓日月天罡在人身。总户为丹书所谓日月合壁处。)收拾精神,乃所以使周身之精气神聚於一处;回光乃所以使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而日月天罡之光无不合。故经曰:「专一回光,便是无上妙谛。回
    玄机 5-12
  • 0
    6. 心息相依法 即做功夫时,心不易制服,亦不易系住,欲其息诸乱想杂念,入於静定境中,了不可得。於是而可采行此一工法,使心相依於息。相守於息。息行心行,息住心住,息运心运,息止心息。心息相合,则心息一体。玄门有住息法,止息法,住心法,止心法;乃呼吸控制、气脉控制、心理控制、精神控制之要道。迄乎万境皆寂,一念不生,人法两空,能所双泯时,使得见性入道,且自有「一阳来复後,天地尽皆春」之境界。此法初入手时,
    玄机 5-12
  • 0
    5. 虚心实腹法 老子曰:「虚其心,实其腹。」壶子谓「心不虚则神死,腹不实则命危。」心不虚极,则不能空灵,亦不能清明在躬。心无一物则物泯,心无一念则念泯,心无一理则理泯,心无一事则事泯;如此则自一尘不染,万境诸寂,心法双泯,能所两忘:而入於无何有之乡矣!无论用空心空境法、存心存境法,或存心空境法、存境空心法,总以求此心之能虚极静笃,空灵神明为要妙。至於「腹」字,乃指丹田,五行之土,为人之命宝。道家秘传
    玄机 5-12
  • 0
    3. 冥心守一法 仙经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叁家圣人教人,除以中为道体外,又复以一为道体。道本虚无。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惟在此虚无中,有宇宙天地万物,若无「中」则上下左右,运行生息,俱无由立,亦无由维系而至於不坠不灭。虚无不可穷不可见,以一见之。仙经谓「守一存真,乃能通神」者在此。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生於一,一生於道,故守一即可至於道。老
    玄机 5-12
  • 0
    2. 泯外守中法 儒门以「执中」为心法,并以中庸之道为天下後世倡。老子以「守中」为心法,丹道门庭修 更有「守中」与「守中黄」一诀法,心口相传。佛家亦倡「中道」,主舍空有二边而行中道,最後虽主「中亦不立」,即中亦应舍,然仍以得证中道为修证要妙。故亦可以说,守中为叁家共法。泯外守中之先,第一步须行「制外存中」法,制外所以令外不入内,守中所以令内不缘外。泯外则不用强制防治外尘之干扰,而外境自泯,外泯则内景之中
    玄机 5-12
  • 0
    道家静坐十二心法 萧天石 1. 一灵独觉法 即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於寂灭。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可动心思量,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觉之,心动卸止之。心本虚灵不昧,於修静定工夫中,固须制其外驰;然不可入於昏沉寂灭;宜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并保其一灵惺惺之境,妄心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已动时,即制之不
    玄机 5-12
  • 0
    任何事物发展到“三”都将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它意味着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转变。 道家的“长生”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长生,是形而上的,而道教所宣扬的“长生不老”则是肉体、物化意义上的,是形而下的,亦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的不朽只能在于精神。“天下无人,而墨子之言犹存”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知”、“无知之知”、“愚”是道家对于知识的三种境界。“知”指的是对外物的学习和认知,这只是圣人的最初阶段,
    玄机 5-12
  • 0
    通过下文来了解道学的文化地位。 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常说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 。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哲学思想方面。哲学所关心的问题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或以为西方哲学重在关心宇宙,而中国哲学重在关心人生 ;这种看法若针对儒家而言,并无不妥,但若用来看待道家道教,则有失偏颇,因为
    玄机 5-12
  • 0
    亲爱的各位吧友:欢迎来到道家学说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