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吧
关注: 230 贴子: 579

南传的持戒与内观,禅宗的灵感和风趣

  • 目录:
  • 世界历史
  • 14
    本帖收集已经出版,或有电子版的,阿姜查的书,以及关于阿姜查的书,以及主要关于阿姜查的书。 有资源或知道信息的,请诸贤踊跃提供,谢谢!善哉!萨度!释迦文佛!
  • 1
    若你拥有智慧,无论到哪里都能无忧无虑。整个世界原本就很好,森林里的树都有各自的好,有高的、矮的、空心的等各式各样,它们就是那个样子。
  • 8
    一切诸行的本质是无常与死亡,但我们却想抓住它们。我们带着它们,并掩饰它们,希望它们是真实的,希望能在不是真实的事物上找到真实。每当有人如此理解,并执取诸行就是他自己时,就会痛苦。
  • 5
    【阿姜查尊者】静止的流水 | 朗读 【阿姜查尊者】静止的流水 | 朗读 传国18910284561如心雅居2020-01-04 阿姜查尊者| 静止的流水 现在,请你用心听,不要允许你的心追随其他事物而迷失 --------- 现在,请你用心听,不要允许你的心追随其他事物而迷失。想像这种感觉──当你独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个地方,坐在这里,当下,有什么呢?只有身和心这两样东西,如此而已。现在这个坐在这里的外壳里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 而在每一刻中觉知和思考的
  • 3
    生聞
    2015-05
    心不是任何事,烦恼才是。人们以为心不舒适或不快乐,但其实心事最舒适与最快乐的东西。当我们经历各种不圆满的状态时,那不是心。记住这点:当你以后经历这些事时,记得“阿姜查说:‘这不是心’。”——《无常》
  • 77
    你们为何修定?因为你们的心对于应了解的并不了解。
  • 26
    听是一回事,声音是另一回事。我们清楚地意识它们而不混为一谈。我们仰赖自然所提供的素材,以便在探索真理时加以审视;到最后,心自会剖析和分别我们所感知的现象。
  • 19
    任何情况下,在我们的修行中,不论你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说,都必须从心开始。你知道这颗心是什么吗?心是什么样子?它是什么?它在那里?没有人知晓。 我们只知道我们想去这里或那里, 想要这个,想要那个,我们觉得好或不好......,可是心本身似乎不可能知道。 心是什么?心没有任何形相。那个领受善和恶的法尘的,我们称做‘心’。 如同一间房子的主人,主人待在家里,当客人来访时,它就是接待客人的人。是谁领受法尘的呢? 那个知
  • 0
    我处入佛法,诸多不懂,想与十方佛友探讨佛学,不知没有没大师带我入群探讨佛法,阿弥陀佛
  • 8
    阿姜查尊者是当代南传佛教大师,举世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南传佛教里的阿罗汉是指佛果吗?
  • 0
    经核实吧主生聞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阿姜查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0
    佛国一刹无量光,感谢上师伟大的开示
  • 1
    下载 http://vdisk.weibo.com/s/uunXMlClIuvUP
    SEEKER 7-6
  • 1
    求阿姜查尊者的电子书籍,感恩各位贤友。 各位贤友请给个链接或共享下百度网盘 或直接发我电子邮箱:srlbin@tom.com 萨度!萨度!萨度!
  • 0
    阿姜·查,泰国著名高僧,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生于公元1918年,1992年元月圆寂。 童贞入道,年轻时研究过基础佛法、戒律以及经典,后随当地禅定大师修习。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达数年,曾和本世纪伟大的禅师阿姜·曼度过一段开悟性的时光。 他的教导方式简明深远,善用日常周遭事物引出佛法实意,令弟子们开解,因此吸引了许多的东西方弟子追随他修行。 以下是尊者在不同场合的若干开示: 1、在这个
  • 7
    生聞
    2015-05
    当一名学生向我的老师阿姜查抱怨说,他终日忙碌,根本没时间静坐,阿姜查大笑,“那你忙得有时间呼吸吗?如果你修行的心意坚定,那么只须正念就好。这就是我们的法门:不论我们身在何处或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只须如实地呼吸、觉察以及观照。” ——《狂喜之后》
  • 13
    森林里的一棵树 阿姜 查 序言      阿姜查提醒我们佛陀只能指出修行的道路,却不能替我们修行,因为真理是 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与奉送的。阿姜查教导:“所有的教导只不过是譬喻,用 来帮助心灵看到真理,如果在心里建立起佛陀,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切事物, 视一切事物与我们并没有什么差异。”      许多阿姜查自己用来教导的譬喻来自於他广泛的森林生活经验。他的修行就 是注视,同时完全地敞开心胸,觉
    ChahLiBi 12-22
  • 6
    有时候,当你托钵回来,会在食用前先做观想,可是你定不下心来,你的心像疯狗一样,口水一直流,实在饿的要命。有时你甚至都不观想,就狼吞虎咽起来,那便更是个祸害。如果心不静下来和耐心点的话,你就将钵给推开,不要吃。训练你自己,激励你自己,那就是修行。
    懒猫lm 4-6
  • 1
    生聞
    2015-05
    假设一日清晨,你正走在路上要去工作,有个人无礼地向你叫喊辱骂,霎时, 你一听到这辱骂声,正常的心便立刻转变了,你觉得很不舒服,觉得很愤怒和受 辱,所以你想要报复。 几天以后,另一个人来你家拜访,并且告诉你:“嘿,那几天辱骂你的那个 人,他疯了!而且已经好几年了!他都是这样辱骂每个人,但是没有人会去在意 他说的话。”当你听到这儿,霎时,自在了起来。那以往积郁在你身上数日的愤 怒和不快,完全地消失了,为什么呢
    观雨 4-3
  • 1
    心理的活动就像能致人於死的眼镜蛇。假如我们不去打扰一条眼镜蛇,它自 然会走它的;即使它非常毒,我们也不会受到它的影响;只要我们不走近它或去 捉它,它就不会来咬我们。眼镜蛇会照著它的本性行动,事情就是如此!如果你 聪明的话,就别去惹它。同样地,就让那些不好的和好的顺其自然——依它的本 性而随它去不要执著喜欢和不喜欢,如同你不会去打扰眼镜蛇一样。 一个聪明的人,将会以这种态度来对待在他心中升起的种种情绪。当
    xs80ea 12-28
  • 9
    《杂阿含经》37   (三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谓色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
  • 0
    当我们失去了真正的归宿时,就像一个没有目标的流浪汉,流落在街头。这 边走走,那边晃晃,一回儿落了脚又得流浪他方。在我们回到真正的家之前,无 论如何,都会觉得不舒服,就如同一个离乡背景的旅人。只有当他再次回到家时, 才能真正轻松自在。 在这世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 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当我们忆念起伟大的佛陀,他所说的是那么真实,我们感到他是多么
    xs80ea 5-11
  • 2
    他曾说,他的修行并无特殊之处,套一句他说的话,他像森林里的一棵树。“树只是树。”他曾这么说;而阿姜查就只是阿姜查。
    哈罗罗 11-20
  • 2
    祖宗 2015-08
    祖宗 8-24
  • 7
    阿姜查的传记《莲花中的珍宝》不知道和电子版是否一样
  • 4
    在其他地方看见有人说三法印非佛说,有些疑惑,希望有师兄指点
  • 1
    谁有阿姜查禅师的书无常,网络版的发我下好不我找不到
  • 9
    上网试着找大师贴吧, 居然找着了哩, 百度果然强大。。。。。。。。 愿本吧增吉祥,正法久住! 南无阿弥陀佛!
  • 5
    抛开所有宗教,所有束缚,只是简单的训练自己快乐起来的方法。如果一个病人,他去买药,他不需要把药店所有的药的名字和制作方法都背下来学会吧,他只需要直接买自己需要的药吃上就好。有很多人不知道要去药店干什么 没有目的性,那么他是盲目。有的人是想当个卖药的,那么他就要知道很多药理知识。有些人非常有目的性,他不快乐很痛苦,所以他直接找让自己快乐的方法。以快乐为目标。有很多人寻找了很久还是没有找到门路,那是因
  • 5
    2012-01
    现在,请你用心听,不要允许你的心追随其他事物而迷失。想像这种感觉——当你 独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个地方,坐在这里,当下,有什么呢?只有身和心这两样东 西,如此而已。现在这个坐在这里的外壳里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而在每一刻中觉 知和思考的则是「心」。 这两样东西也叫做「名( nAma )」和「色( rUpa )」。「 名」,意思是指没有「色」或形体。 所有的念头和感觉,或受、想、行、识四种精神上 的蕴( khandha ),都是「
    生聞 5-22
  • 1
    生聞
    2015-05
    如果你见不到苦,就不能了解苦,如果不了解苦,就不能解除苦。 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有苦。即使你坐飞机逃避,它也会和你上飞机;假使你潜入水底,它也会跟你潜入水底,因为苦就在你里面。
    生聞 5-22
  • 0
    你说:「别打破我的杯子!」你能够阻止会破碎的东西不破吗?如果它现在没有破,它未来也会破;如果你不去打破它,别人也许会;如果别人不打破它的话,也许鸡会啊!佛陀说,去接受这个事实,他洞澈了这些事物的真相,视这个杯子如已破碎了。不论你何时使用这个杯子,都应该反观它已经破碎了。你了解这点吗?佛陀所了解是:他在尚未破碎的杯子中,看见已破碎的杯子,一旦它的时间到了,就会破碎。增长这种的了解,利用这个杯子,好好
    生聞 5-22
  • 1
    生聞
    2015-05
    大多数人想行善只是为了功德,但是他们却不愿舍弃恶行,这就叫做“洞太 深了”。 假设有一个洞,洞下面有东西,现在,只要有人将他的手伸进洞里却摸不著 底面的话,他就会说:“洞太深了。”如果有百或千个人将他们的手伸进洞里, 他们也同样会说:“这个洞太深了。”可是,却没人会说是自己的手太短了!我 们必须回到自己身上,退一步反观自己,不要埋怨是洞太深,而应该回过头来看 看你自己的手臂。如果你可以看透这点,那么,在你
    生聞 5-22
  • 1
    当我们的身体是脏的,而且穿上脏的衣服时,我们的心也将感到不舒服和沮 丧,这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我们保持身体洁净,穿干净、整齐的衣服,便能使我 们的心轻快高兴起来。 同样地,不守戒律,我们的身行和言语也就不清净,这就是造成心理的不快 乐、苦恼而沉重的原因。如果我们远离了正确的修行,这会障碍我们彻见存在我 们心中的法的本质。健全的身行和言语在於一颗正确训练的心。因为是心传达命 令给身和语,所以,我们必须由“训练
    生聞 5-22
  • 0
    生聞
    2015-05
    在定力的训练里,是去修行以使心能安定和坚毅,这能带来心的平静。通常, 我们这颗心是摇摆不定的,要控制它很困难。心随著感官外驰散乱,就像水到处 流窜一样。虽说如此,人类却懂得如何控制水,而使它更益於人类。人类很聪明, 他们知道如何筑堤防水,兴建大型水库和渠道——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治理水,使 水能更充分地被运用而不致於到处乱窜,最后流到最低处,而浪费了水的功能。 同样的,这颗已经“筑堤”、被控制、经常训练的心
    生聞 5-22
  • 0
    来拜访我的人中,有很多在社会上已有著高等的地位,他们当中有富商、大 学毕业的、教师与政府官员。他们内心充满对事物的种种看法。他们太聪明了, 以致听不进别人的话。这就像一杯水。如果一个杯子里充满了肮脏不新鲜的水, 它并没有什么用处。只有当脏水倒尽,它才有可用之处。你们必须先除去你们充 满意见的心,然后才能领悟。我们的修行是超越聪明与愚痴的,如果你认为你很 聪明、富有、重要、是佛学专家,这就掩盖了“无我”的
    生聞 5-22
  • 0
    生聞
    2015-05
    首先我们要训练我们的身和口远离秽恶,这就是功德。有些人认为要有功德 必须整天整夜地背诵巴利文的经句,但事实上,只要使你的身、口清争无瑕疵, 就是功德了。这并不难解,就像在烹调食物,我们放一点点这个,放一点点那个, 直到恰到好处、美味可口为止。一旦调配出美味的食物时,就不需再添加任何的 东西,因为正确的佐料都已经加了。同样的道理,确定我们的身行和言语没有缺 失,这样就可以带给我们“美味”和恰到好处的功德。
    生聞 5-22
  • 0
    欲是染著的,但首先我们必须有欲才能开始修行“道”。假设你到市场去买 椰子,提著它们回来时,路上,有人问你:“你为什么要买这些椰子呢?” “买来吃啊!” “你连壳也吃吗?” “当然不!” “我不相信。如果你不打算吃壳,又为什么要买椰子呢?” 好,你怎么说?你要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是靠著欲望起修的,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我们就不会去修行。你知道吗 ?!这样思惟可以产生智慧。例如:那些椰子,你要连壳子也一起吃下去
    生聞 5-22
  • 0
    我们对心性反复地思惟之后,将会了解,心就只是心,不会有别的了。我们 会明白,心就是心,这是它的本然。如果我们清楚地看清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去 执著念头和感觉,只要持续不断地告诉自己:“它就是如此”,我们就不必要再 加些什么了。当这颗心如实地了解,它就能放下一切。虽然仍会有念头和感觉, 但是,每一个念头和感觉都将失去作用。 就像刚开始被一个喜欢玩却会干扰我们的小孩烦扰得很厉害,所以我们责打 他,但是,事后我们
    生聞 5-22
  • 0
    我们可以将修行比喻为一瓶医生留给病人的药。瓶上写了详细的说明,指示 病人如何服药,但是,如果这位病人只是阅读瓶上的说明,无论读上数百回,都 将困死在这儿,永远得不到药物的治疗。在他死亡之前,还会怀恨地埋怨医生无 能,以及那些药物并没有治好他。他会认为医生是个江湖郎中,或说那些药物毫 无作用,殊不知他只是花时间在检查瓶子以及阅读瓶上的说明书,却没有听从医 生的叮咛而服药。不管怎么样,如果这位病人听从了医生
    生聞 5-22
  • 0
    “何来阿姜 查”语录(生与死) 《001》 良好的修行是要非常诚恳地问自己:「我是为什么而生的?」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要好好的问问自己这个问题.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居士

目录: 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