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经常开玩笑说:‘我知道你一直对我不满意。’但那天回去后我专门给他打了个电话说:这三条你都做到了,我很满意。”
坐在我对面的俞立中头发花白但看起来精力旺盛,时不时露出他标志性的大笑(他的微博微信头像都是一张笑到快看到后槽牙的照片)。他有很多的社会身份,是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也是上海第一个开通微博并实名认证的大学校长,被学生们誉为“最亲民校长”。但在说文章开头这句话时,他的身份只有一个——父亲。
时钟拨回到去年的4月23日,俞立中在浦东图书馆参加了一个教育高峰论坛,当主持人提问“你们对自己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时,俞立中接过了话筒。“活到我这把年纪,可能感受更深一些。我觉得孩子的成长,有三点最重要,第一是身心健康;第二是诚信、阳光;第三能自食其力。”俞立中即兴总结了孩子成长要达到的几条标准。论坛结束后,他给儿子打了这个电话说:“这三条你都做到了。”
按照世俗对成功的理解,俞立中的儿子并没有达到或者超过父亲,某市属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澳门大学读了硕士,现在是一名银行职工,生活平淡而知足。
与儿子的生活相比,俞立中的人生经历无疑更值得书写。年轻时,他作为上海知青赴黑龙江务农,尝遍艰辛;1978年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后他出国留学,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攻读博士,并成为那一年代罕见的海归;回国后,他开拓了新的科研领域,而后又从教授成功转型为管理人员,历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花甲之年他担任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迎接人生新的挑战和机遇。
很多时候,拥有一位强大的父亲,是一种荣耀,但往往也伴随巨大阴影。俞立中年轻的时候也曾对儿子有过“概念上的期望”。儿子倒是很早就对他说:“你不要让我学你,你觉得你很好,我并不觉得,天天忙成这样有什么好?每个人有每个人追求的生活,我要追求自己的生活。”
“我认同这一点,我儿子身心都很健康,人也阳光,工作努力,但不急功近利,更不想出人头地,只想把自己工作做好就行了,我觉得这就是他的生活。”俞立中说他从没给儿子报过奥数班,也几乎没让儿子补过课,言语之间透着几分从容和沉静。
只是在现在这个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中,焦虑、鸡血是家长们的主旋律,从容和沉静反而显得有些另类。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学生减负再次成了热点话题,“越减负担越重”似乎成为一个令人诟病却又无法破解的怪圈。
作为教育工作者,俞立中认为根本是观念问题。“社会价值取向的趋同,促成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追逐,进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最后找一个赚钱多的好工作,似乎就是一个成功者的道路。如果大家都这样认为,社会永远不会平衡,因为所谓好学校只能满足少数学生需求;如果大家观念转变,认为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同,这样矛盾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俞立中指出了一条解决之道,但要转变社会观念却非易事,幸好某些微小的改变就像冰面上的裂缝一样,让我们知道这并非铁板一块。
在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的办公室内,我们的对话从学生减负开始,但不仅限于此。(2013年俞立中迎接上海纽约大学首届新生时留影,此照片也是他微博微信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