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色吧 关注:6,952,709贴子:96,018,732

【转载】善恶之分往往系于一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旅游大巴进入山区的一个拐弯处时,车上的一对情侣被窗外的美景所吸引,便招呼司机停车。他们下车后,巴士继续前行。就在这对情侣驻足欣赏山景时,只听前方轰隆一声巨响,那辆巴士被山体滑坡滚落下来的巨石砸中,落入万丈深谷。眼见着自己刚才还乘坐的大巴瞬间化做青烟,这对情侣顿时惊呆了。事后得知,车上乘客无一生还。惊魂甫定之后,这对情侣无不感慨地说了一句话。
    
     当时我们正坐在前往一座名山的旅游车上,导游小姐讲到这里,神秘的卖了一个关子,让大家猜猜看,那对情侣会怎样表达自己劫后余生的心情。
    
     在许多交通事故的报道中,我们经常会读到因临时变故错过末班车而幸免于难的新闻。按常理一般人都会说,幸好我们不在车上!大家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很多人都对这对情侣侥幸躲过一劫而唏嘘不已。
    
     不料这个故事的答案却是:假如我们不中途下车,那辆大巴就能赶在山石滑落之前驶过,车上的人也许就不会遭遇这场劫难。传播这个段子的人都把这件事看做是对人生智慧的测试。而我则认为这是对人的心灵的拷问,并为这对情侣面对灾难首先想到他人的心态由衷地敬佩。
    
     慈悲之心,虽然人皆有之,但善恶之分,往往系于一念。
    
     在人际交往中,尽管许多人都以善良自诩,但当面临利害冲突时,却往往会本能地趋利避害。为什么有人认为驾座后边的位置最安全,就是因为司机在遇到险情时,会下意识地寻求自保。慈悲之心,虽然人皆有之,但善恶之分,往往系于一念。只有当善意源于自发、善行成为习惯,视“难得如此”为“本该如此”,“为他人着想”才不会是良心发现的一时冲动,而是扎根于心灵中的主体意识和一以贯之的美德。


1楼2011-03-10 20:29回复


    IP属地:湖南2楼2011-04-14 12:33
    回复


      3楼2011-04-14 13:07
      回复


        4楼2011-04-14 17:24
        回复


          5楼2011-05-17 10:59
          回复
            


            6楼2011-07-24 00:53
            回复
              7楼2011-07-27 01:53
              回复
                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


                8楼2011-07-30 22:35
                回复
                  发愿者要说到做到,切忌破戒,否则罪恶更深。
                  发愿者亦切忌杀生,发愿求事切忌求邪事。如求姻缘切忌求邪缘,求事业者切忌求发大财,更切忌求股票炒金及赌博等不劳而获之财利。
                  D、第四个方法:直接施济孤贫。
                  这个方法虽然须付出财物,但不一定就要很多,可量力而为,种无量之福。
                  我们时常可在报纸上看到报社呼吁市民义解善囊的新闻:或某某地某某人因意外死亡而造成全家老幼顿失生计之悲惨;又或某某人年老伤残无依而致乞卧街头,受饥寒风雨之苦;又或某某人长年卧病不起,六亲无靠,两餐不继,贫病交迫,苦不堪言。不少慈善人士义解善囊,汇款由报社转交到孤贫者的手中,这些慈善人士正在广种福田!为自己之将来种下无量无边之福!
                  前章已经说过,种“福德”之大小并非视“善款”之多寡来衡量的,而是视“出心”之深浅来衡量的,因此,善款之付出,可量力而为。只要种福者时时培养这种慈悲心,不放过每一个行善的机会,善款之多寡不拘,量力为之,则福德之功不可量矣。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亲自将善款交到孤贫者手中,可按照报纸上所载之地址前往探访。经过亲自目睹他人之凄惨境况,更能培养自己的慈悲心,这慈悲心肠便是菩萨心肠!捐善款时不要留下自己的姓名,施恩不图报,免得受惠者耿耿于怀,这是“无相布施”,功德更大。
                  E、第五个方法:探访老人院。
                  这个方法最好是由数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人善款不拘多寡,量力自便,将善款全部买食品,如水果、饼干、奶粉、日用品等,然后送到老人院,分给老人。
                  老人院(或安老院、护理院)里的老人,多数是六亲无靠,孤独无依,更不少是身患疾病的,内心的寂寞和悲哀是可想而知的。她(他)们需要亲情、温暖和照顾。由于人体筋骨气血的衰老退化,她(他)们手脚不灵活,行动、穿衣、饮食等种种不便。尤其是“护理院”里的老人,大多数是病人,穿衣参差不齐或倒翻,须人帮忙,饮水喝汤流出嘴角,流湿衫襟,须人照顾,尤其是心灵上的寂寞和悲哀,更加需要得到温暖的慰问。因此,探访慰问老人是无量的善德,可种无量之福田。
                  F、第六个方法:探访孤儿院。
                  独自一人或数人同行皆可。携带物品范围较广,食品、玩具、衣物、益智儿童读物等等,在探访时间内前往,分给孤儿。
                  孤儿们失去了父母的扶养,得不到普通儿童所拥有的母爱和家庭温暖,生下来就饱尝孤苦伶仃的辛酸,在童稚的心灵上受到了永难平复的创伤,他们的境遇是人生一大不幸。他们需要母爱般的怀抱,心灵上的安慰和良好的教育。
                  我们用一些物质上的施舍,加上一颗“爱心”,使孤儿们得到心灵上所需要的温暖,在无形中已经种下了福因。感受着孤儿们的欢笑和自己心灵上的快乐,不是种福的最好引证吗?
                  G、第七个方法:捐印经书善书。
                  这也是极好的行善积福的妙法,经书善书是诸佛菩萨济世渡人、救苦消灾的苦海慈航。推动经书善书的传播流行,是宣扬诸佛菩萨的慈悲心肠,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因此,捐印经书善书是广种福田的最佳方法之一。当代佛门高僧净空法师就把人们供养他的金钱全部拿来印经讲法,功德不可限量。
                  经书善书宣扬因果报应,能抑制人类的作恶心理和行动,能使恶人循规蹈矩,使社会减少罪恶。又能鼓励人们增加友善的信念,互相让步和忍耐,增进社会祥和的气氛。
                  所以,有心行善积德之士,是不会轻易疏忽这个最佳机会的。
                  捐印的数量又要视各人的经济环境,但是,一切善行的深浅绝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以“出心”的深浅作为准绳。“出心”即是“发心”,发什么心?慈悲心,菩萨心是也。
                  H、第八个方法:原谅别人
                  古语云,“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这三点,如过能做到,就可以在修德的路上前进一大步。许多宗教都教育人要“宽恕”,“容忍”。别人对不起你,往往有他自己的原因或苦衷,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多看人的好,少念人的恶,就会自然而然生发出一种同情心。即或是有人确实有意伤害我们,应该视做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感召,前生做了对不起他人的事情,现在是债主上门来讨还回去。如是观之,自然心平气和许多。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10楼2011-08-01 23:23
                  回复
                    放生改命 定数可回
                    袁柳庄善于观人相貌,判断吉凶祸福,非常灵验。朝廷某官,携带一幼子来求相命,袁柳庄仔细观察,判断小孩,决定夭折,某官为甚为忧虑。
                    后来遇见一位道人,对某官说:“大人何必忧虑?世间惟有广作阴德,可以挽回定数,但作阴德的机缘也不易得不如放生,因为放生,随时地皆可去作。”于是某官,便立愿放生。力行数年,又遇道人说:“如此作法,善业不广,尚不足以改造命运。”某官后听后,更尽力救放物命,只要有益于生灵的种种善举,无不捐款推广流通,由此保救物命,不可计数。后来其子,竟然平安无恙,袁柳庄得知,也感到惊奇,因此晚年相命,每劝人行善,得以改造命数。
                    按:自古以来,由于放生转短命为长寿者,不胜枚举,因为能施于物命,获得生全者,上天必以赐以寿命,这是自然的道理。不仅如此,倘若人能时时以慈心推及物类,自已做到戒杀放生,又广劝他人也能戒杀放生,便能求子得子,求富贵得富贵,推及而说,凡有所求,无不如愿以偿
                    大善大恶,超出数外
                    大善大恶,超出数外,意思是说大善之人和大恶之人,都不受命运的束缚,已经跳出“命”外,不在五行中了。从另外角度说,普普通通之人,一生都要受到命运的摆布了,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其实每天都在随波逐流,自己根本说了不算,因为命运已经为你安排好了生命的轨迹,你就照此走完就算了。
                    但是,我们只有听从命运的安排吗?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做一个大善之人,目标很高!做一个大恶之人,这不可能!哪该怎么办?其实命运是可以改造的,它就操之在自己手中。
                    昔有叫袁了凡的人,本名袁学海,他是明朝的名儒,小时候就读书,可是父亲要他学医,济世救人,所以改学医。后来遇到一长须老相士,对他说:「你命带官印,你应该读书可做大官。某年某月某日可考中秀才,某年某日可作县官,俸录多少。某年某日升官,俸录多少。到五十四岁八月十四日半夜子时寿终正寝,终生无子。」
                    于是乎袁学海就转读书,一切都如算者所言中,十分灵验。既然命中是注定,所以他就等命运安排,受命运支配,不求上进,终日游山玩水。
                    有一天,游到南京栖霞山,闻有云谷禅师,他就上山参访。禅师给他一个蒲团,二人无言对坐三天。
                    云谷禅师很惊奇说:「你从何处来?能够三天安坐不动不妄想,是有道奇人也。」
                    袁学海就说:「既然什么事都是命中注定,所以我就不贪、不求、不妄想。」
                    云谷禅师说:「我还以为你是非常人,原来只是凡夫俗子。」
                    袁学海不高兴说:「为什么说我是凡夫俗子?」
                    云谷禅师曰:「如果不是凡夫,为什么被命运所缚?」
                    袁学海就问:「命运可逃吗?」
                    云谷禅师回答:「你是读书人,《易经》上不是说得清清楚楚『趋吉避凶』,如果命数不可逃,那怎么可以趋吉避凶呢?」
                    袁学海大悟,所以改名为「了凡」。即从今天起,已不是凡人了。从此以后,广行善事,多积功德。以前相者所说的,都不灵验,并且活到八十多岁,又有三个儿子。
                    所以命运不是一定的,凶吉也不是一定的。
                    古人说:「君子造命」,有道德的人,正人君子,是可以改造命运,超出命数之外。
                    我们总希望自己顺顺利利,吉祥如意,可是为什么总有不吉祥?其实就是心里不吉祥,种下恶因当然有恶报,要是能改过迁善,就可以趋吉避凶。
                    从这个看来,命运是可以改造的,操之在自己手中,所谓「大善大恶,超出数外」。
                    我们做不到“大善”,做个“小善”也可吗,同样也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
                    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招;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12楼2011-08-01 23:24
                    回复


                      13楼2011-09-12 04:57
                      回复


                        14楼2011-09-23 05:57
                        回复
                          http://www.folou.com/forumdisplay.php?fid=70&page=1 地藏缘论坛


                          15楼2011-09-26 00:56
                          回复
                            16楼2011-12-09 13:39
                            回复


                              17楼2011-12-18 13: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