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7,502贴子:10,032,590

一梦红楼(之前的一篇文,对红楼中几个女子发表了一下自己的观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baidu


IP属地:北京1楼2011-04-09 11:03回复
    一梦红楼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小时候大概实是读不懂《红楼梦》的,但却爱看得紧。那时读书速度快,一本红楼,不到四个小时便囫囵念完,自觉津津有味,顺便对自己的效率沾沾自喜。因为在林语堂仿红楼而作的《京华烟云》里,那个成日只捧着红楼的红玉,不过读了这本书二十多遍。于是心里偷笑,看来只要一个月,便能从次数上超越这个痴迷红楼一生的女子。
    然而年龄逐渐增长,读这本书的速度却越来越慢,整整两日,一本书不过翻过近二十章,甚至一些细节,竟是硬生生逼自己放下,没有时间加以过多的揣摩。分明每一个情节早已烂熟于心,但重读之时,又不禁醉于其间人物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几幅对联,几首小令,足以反复咀嚼,更何况大片的诗词曲赋;原来红楼自身亦是一场太虚幻境,诱人流连,使人忘返。
    所谓满纸荒唐的红楼梦,就这样流传了百年。或许要怪曹霑身世坎坷:生得太过风光,晚景太过凄凉;又或怪红楼脂批引人,未完的八十回红楼梦,却已知“草蛇灰线,延绵千里”。世人眼中的红楼,已不仅仅是一本小说,多少人沉迷于曹雪芹的文字,执着的去解读一行行字符之后隐射的谜。
    但总是愿意相信,曹雪芹写下这一部奇书,为得不是什么生世怨念,而是单纯喜爱那些轻灵难觅的女子。红楼一梦,借笔为魂,不过书中的几抹倩影,却让人思之念之,再难忘怀。
    


    IP属地:北京2楼2011-04-09 11:03
    回复
      湘云
      湘云最精彩的镜头,莫过醉卧芍药烟的一场。
      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侧卧青石上的女子,全然不查花落石凉,饮酒自在,无端引人微笑一场。
      红楼中的女子各有秉性,宝钗攻思密,黛玉攻聪敏,湘云有的,是一分超于常人的豁达。
      这个女子,大雪中香甜吃鹿肉,和酒入肠,化作精妙词句;喜欢她的“石楼闲睡鹤”,喜欢她的“抛书人对一枝秋”,喜欢她的“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听她爽朗嬉笑,谁会料及她的身世坎坷:父母早亡,叔婶苛责,哪怕“厮配得才貌仙郎”,“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在古时的传奇里接受了寄人篱下的弱女子形象:敏感小心,处处谨慎,却不防这里走出一个巧笑倩兮的佳人,再多苦楚,不碍我朗然一笑。
      


      IP属地:北京3楼2011-04-09 11:03
      回复
        探春
        不得不感叹,曹雪芹真是起名的高手,“缘因叹息”,道尽四大家族的命运。
        元春的地位太高,极少的出场,却仍叫人仰视;迎春命薄,误嫁中山狼,让人同情;惜春看破红尘,常伴青灯古佛,淡薄出世;然而不由让人心生怜惜的人,是探春。
        探春是骄傲但自觉卑微的女子,那种傲气生在骨子里,是自尊的自卑。
        何其能干要强的“三姑娘”,在凤姐病时与李纨共管大观园、痛斥冲撞的王善保家的,着实一朵红香的玫瑰,美丽但有刺。
        探春的心结不过两个字:“庶出”。她所有的利刺,其实是一种怒怨,因为母亲、弟弟的不争气,而引起的伤痛。
        其实探春远嫁,未尝不是一个好结局。
        脾气刚硬的女子,怕人看低,才会越发的要强。与其在一个熟悉的环境怕人看低,不若到一个新地方,哪怕打拼艰难,却也可重头开始。
        离家固然苦,但对她而言,自尊更重。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 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探春远嫁时的一首“奴去也”,值得反复斟酌;谁说的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不过是各自保平安。骄傲其实脆弱的女子,有让人心怜又欣赏的气质。
        


        IP属地:北京4楼2011-04-09 11:03
        回复
          宝钗
          虽然不是内心喜欢的类型,但不得不叹服,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及其耀眼,不可抹煞的女子。毕竟,金陵十二钗正册,钗黛二人合在首页上。
          及其喜欢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的一节,虽然最出彩的并非湘云,可钗黛的两首,真是写尽二人心性。
          缠绵悲戚,自让潇湘,然而衡芜君的一首,真正是大气磅礴。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且不谈宝钗的野心,但只说这一份俯视众生的傲气、才气,足以惊艳众人。
          其实宝钗的评价不算太坏,温婉贤淑,处事精明,湘云甚至黛玉,都会觉得她真心相待。但却记得王熙凤评她的一句,“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性子太过圆滑,总让人觉得多了几分奸诈。
          对她印象不佳,实是为着芒种节的一件事,宝钗扑蝶至滴翠亭,听到小红与坠儿的密谈,求自保而嫁祸黛玉脱身,气不过的是,红玉竟褒宝钗而贬黛玉,让人看得愤愤不已。
          虽然宝钗结局惨淡,但也只能借曹雪芹评论王熙凤的一句,“机关算尽太聪明”,白白误了一生。
          


          IP属地:北京5楼2011-04-09 11:04
          回复
            黛玉
            不得不最后提及她。不是因为不喜,而是太过喜爱,总觉得不当的评价便是亵渎。小心翼翼,不敢下笔。
            其实林黛玉这样的女子,从来不好相处:太过敏锐,太过孤傲,爱使小性,眼里揉不下一粒沙。
            但这样的女子很真,聪慧若水,喜乐外现,如果真心相待,只会觉得美好,哪怕高不可攀。
            黛玉的诗句,美则美矣,但从来逃不过的,是入骨的哀怨,《葬花吟》、《囚窗风雨夕》、《桃花行》……恰是宝玉的一句评得好,“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林黛玉的忧伤,实则是一种不安。她自尊的紧。这份自尊不同于探春内心的卑微感,而是一份对未来的期盼或担忧。父母双亡,她不敢全心全意的相信或依靠别人,惟一期许的是贾母疼爱、宝玉真心。她的自持,又使她不能直白地表达心迹。何其惶然,痛在骨子里。
            有人不喜她的自怨自艾,有人言她有狭小心肠。
            然而,不是每个寄人篱下的孤女,都要有湘云的爽朗,同理,薛宝钗所谓的处事平和,自认为也没什么让人称道的。
            其实一些不喜爱,终归是不理解。
            相比俗尘凡事,更喜爱的,是她的一颗七巧玲珑心,喜欢她或抚梧桐、或看秋月的吟来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喜欢黛玉这样的女子,但着实不愿做这样的女子。活得太精致,只会活得太劳累。心思太过细密,放不下太多,忧虑过甚,怕是她多病的根由。
            我向往洒脱如风的强势生活,向往乐观豁达。可是对于感时伤事的才华,也不由自主地欣赏。
            黛玉这样衣带翩跹、不食烟火的女子,着实只适合生活在书本里。
                                                                                 
            


            IP属地:北京6楼2011-04-09 11:04
            回复
              ……自己沙发……


              IP属地:北京7楼2011-04-09 11:43
              回复
                气不过的是,红玉竟褒宝钗而贬黛玉,让人看得愤愤不已。
                ----------------------------------
                有啥气不过
                书上 还说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你和黛玉一样有悒郁不忿之意?


                8楼2011-04-09 11:54
                回复
                  回复:8楼
                  貌似是有那么一点……
                  拈酸的事,谁没做过呢?其他时候小丫鬟们褒扬宝钗,不喜欢黛玉的刻薄可以理解,也不觉得特别不快,只是滴翠亭,宝钗把责任推到黛玉身上,小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依旧扬钗贬黛,如果你喜欢黛玉,你不会觉得不舒服吗?
                  别人把责任推给你,其他人还一直说推卸责任那人的好话,责备你的不是,你会开心么?
                  ……我只是谈一下感受,这点气不过应该可以理解吧……


                  IP属地:北京9楼2011-04-09 12:02
                  回复
                    回复:9楼

                    小红当对宝钗和黛玉的评价是基于平常印象,和当时发生的事情无关。
                    你喜欢黛玉无可厚非,但不能事事都以黛玉的视角看问题吧。


                    10楼2011-04-09 12:06
                    回复
                      回复:10楼
                      小红的评价当然是基于平时,可她不知道真相读者知道,正可怜黛玉被拿来做挡箭牌的时候,看到别人这样的说法,读者就不会觉得不开心么……


                      IP属地:北京11楼2011-04-09 12:10
                      回复
                        友情顶贴。呵呵。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11-04-09 12:14
                        回复
                          回复:12楼
                          多谢……


                          IP属地:北京13楼2011-04-09 12:15
                          回复
                            ……求脚印……


                            IP属地:北京14楼2011-04-09 14:55
                            回复
                              顶一个~


                              IP属地:北京15楼2011-04-11 2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