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红楼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小时候大概实是读不懂《红楼梦》的,但却爱看得紧。那时读书速度快,一本红楼,不到四个小时便囫囵念完,自觉津津有味,顺便对自己的效率沾沾自喜。因为在林语堂仿红楼而作的《京华烟云》里,那个成日只捧着红楼的红玉,不过读了这本书二十多遍。于是心里偷笑,看来只要一个月,便能从次数上超越这个痴迷红楼一生的女子。
然而年龄逐渐增长,读这本书的速度却越来越慢,整整两日,一本书不过翻过近二十章,甚至一些细节,竟是硬生生逼自己放下,没有时间加以过多的揣摩。分明每一个情节早已烂熟于心,但重读之时,又不禁醉于其间人物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几幅对联,几首小令,足以反复咀嚼,更何况大片的诗词曲赋;原来红楼自身亦是一场太虚幻境,诱人流连,使人忘返。
所谓满纸荒唐的红楼梦,就这样流传了百年。或许要怪曹霑身世坎坷:生得太过风光,晚景太过凄凉;又或怪红楼脂批引人,未完的八十回红楼梦,却已知“草蛇灰线,延绵千里”。世人眼中的红楼,已不仅仅是一本小说,多少人沉迷于曹雪芹的文字,执着的去解读一行行字符之后隐射的谜。
但总是愿意相信,曹雪芹写下这一部奇书,为得不是什么生世怨念,而是单纯喜爱那些轻灵难觅的女子。红楼一梦,借笔为魂,不过书中的几抹倩影,却让人思之念之,再难忘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小时候大概实是读不懂《红楼梦》的,但却爱看得紧。那时读书速度快,一本红楼,不到四个小时便囫囵念完,自觉津津有味,顺便对自己的效率沾沾自喜。因为在林语堂仿红楼而作的《京华烟云》里,那个成日只捧着红楼的红玉,不过读了这本书二十多遍。于是心里偷笑,看来只要一个月,便能从次数上超越这个痴迷红楼一生的女子。
然而年龄逐渐增长,读这本书的速度却越来越慢,整整两日,一本书不过翻过近二十章,甚至一些细节,竟是硬生生逼自己放下,没有时间加以过多的揣摩。分明每一个情节早已烂熟于心,但重读之时,又不禁醉于其间人物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几幅对联,几首小令,足以反复咀嚼,更何况大片的诗词曲赋;原来红楼自身亦是一场太虚幻境,诱人流连,使人忘返。
所谓满纸荒唐的红楼梦,就这样流传了百年。或许要怪曹霑身世坎坷:生得太过风光,晚景太过凄凉;又或怪红楼脂批引人,未完的八十回红楼梦,却已知“草蛇灰线,延绵千里”。世人眼中的红楼,已不仅仅是一本小说,多少人沉迷于曹雪芹的文字,执着的去解读一行行字符之后隐射的谜。
但总是愿意相信,曹雪芹写下这一部奇书,为得不是什么生世怨念,而是单纯喜爱那些轻灵难觅的女子。红楼一梦,借笔为魂,不过书中的几抹倩影,却让人思之念之,再难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