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语吧 关注:13,703贴子:303,459
  • 0回复贴,共1

杨升南: 名称与中原不同的楚国官制(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莫敖一名的来源,或说楚人称未成君为敖,或说是苗字的缓读,或说莫敖是豪的缓读,豪即部落酋长,即酋豪,也有说敖是楚国语,表示与宗族有关,可能是氏族名⑿,说法很多,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解释。  
     代替春秋初年莫敖而执掌全国大政的是令尹。令是善的意思,尹即长,“令尹”即是最好的官长。令尹入则治民,出则为将,掌握全国军政大权。晋楚城濮之战前,令尹子文让位于子玉,蒍贾反对,他说子玉为人刚而无礼,不能够治理民事,带兵打仗如果超过三百辆兵车的规模,必定要失败⒀。  
     楚武王末年令尹之官设立后,直到战国后期楚亡于秦,令尹一直是楚国最高行政长官。战国时各国先后皆设相,楚国仍称令尹而不变。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当时吴起官为令尹⒁。陈轸对楚怀王时的令尹昭阳说:“今君已为令尹矣,此国冠之上。”冠读为官,“国冠”即“国官”,“国官之上”即是全国官吏之上⒂。楚考烈王时,黄歇为令尹达二十五年之久,有人说他“虽名相国,实楚王⑹”(黄歇是令尹,不称相国,这里是以中原国家官名说楚官),权力很大。  
     楚国令尹可以考查到其出身的,除了楚文王时的彭仲爽是申国人⒄,楚悼王时的吴起是魏国人之外⒅,其他都是王族子孙。令尹虽为高官重臣,但一有罪过随即诛戮,绝不宽赦。如子玉兵败城濮被杀,子上因回避与晋军交战被杀,子辛以贪财被杀,子南因私人势力过大被杀,子重轻吴失败,虽未被杀,但自知有罪,结果忧虑而死。这是楚国王权较强,能长期与中原诸侯争雄的原因之一⒆。  
     令尹之下有左右尹为助。在随县曾侯乙墓中所出土的战国初年竹简中,有“右尹之白为左骖(cān,参),左尹之骐(qí,其)为左”的简文。曾侯乙墓竹简上的职官,多是楚国官名,可见到战国时楚仍有左、右尹之官。  
     在令尹之下是司马,它被称为“令尹之偏”,“王之四体”⒇。楚国司马一官出现较晚,楚成王三十三年(前634)有司马子西伐宋国,是第一次见到楚有司马这一官,这已是进入春秋一百三十多年了。司马一官的晚出,当是受中原国家的影响才设置的。  
     司马主管军事,战时带兵打仗。在晋楚城濮之战中,司马子西为左军统帅;鄢陵之战时,司马子反将中军为主将(21)。平时司马掌管军赋、军队装备。楚庄王时令尹屈建使司马蒍掩整顿全国军赋,清点武器之数,蒍掩于是把全国的土地进行重新丈量,按土质地形不同分为九等,而“量入修赋”(按收入情况缴拿赋税),定出全国可出战车、战马及各种兵器之数,然后上报给令尹屈建(22)。蒍掩丈量土地、定赋税,在中原国家是司空的职责,楚归于司马,所以楚没有司空这一官职。  
     战国时期,司马这一名称又改称为柱国。1957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节即通行证)中,开头一句就是“大司马昭败晋师于襄陵之岁”(23)。昭即昭阳(楚国司马有两个助手,称为左司马、右司马,故其正则称为大司马,一般省称为司马)。他出征时官为司马,而《史记》却称为柱国。《史记·楚世家》载:“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战国时期,凡称晋皆指魏国,《鄂君启节》中的晋,即此处的魏。这里两处记载同一件事,同一个人,但是一称大司马,一称柱国,无疑柱国和司马是同一官职的不同名称。柱国是新名,司马是旧称。后来,司马就改称柱国,作为楚国武官中的最高官职。例如公元前308年(楚怀王二十一年),秦攻韩国宜阳,赵累让东周君(战国时周王室又分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对楚将景翠说:“公爵为执珪,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以加矣”(24)。可见武官中柱国已是最高的官,再无法晋升了。这里就是称柱国而不称司马。楚国有令尹又有柱国,已是文武分职。  
     柱国本是国都的意思(25),原本是警卫国都的官,对外战争时就成了军队的最高统帅(26)。  
     左徒一官是战国中期以后才出现的,其地位相当重要。本文开头所讲怀王时屈原为左徒,参予国内外大政的决策。考烈王时(前262—前238年在位),黄歇由左徒升为令尹,封于吴,号为春申君(27)。  



1楼2011-04-28 10:5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