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娘吧 关注:10贴子:2,060
  • 5回复贴,共1

旧文 回忆外婆(我的姥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5-08 19:39回复
    至文,可以流传,鉴定完毕!


    3楼2011-05-20 08:03
    回复
      姥娘的娘家已无后人。老姥娘一子一女,妈妈的舅(姥娘的哥哥)曾经卖过豆腐,娶妻生了一女之后,暴病死亡。那时家里穷,请不起医生,也不知道是啥病。女儿后来去了东北,在那里成了家。姥娘的嫂子坐山招夫,生了一子,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姥娘的嫂子的后夫也是早亡,心灰意冷的寡妇守着独子过活。姥娘对我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舅舅视为亲侄子,多加照顾。对寡嫂更是殷殷问候,柴米油盐,样样记挂,不时的差儿子送去。


      4楼2011-06-03 09:13
      回复
        姥爷三十几岁就因病丧失劳动能力,智力上有些痴呆。姥娘一个人带着六个孩子(大舅成家后分家另过,姥娘把家里的牛和好一点的地都给了他,另有一座房子),最大的二舅十四五岁,凄苦可知。家中几亩薄地,根本糊不住嘴。二舅学会了打烧饼,一个高高的圆形炉子,中空,擀好了面在里面糊(HU,一声),累、苦,起五更(jing),睡半夜。外婆心地厚道,在规定的多少面出多少个烧饼之外,再加上一大块面。所以二舅的烧饼比别人的大,扛着簸箩叫卖的时候,小贩不买附近摊子上的烧饼,等着他来了之后再买。
        姥爷有些疯癫,来了客人之后,热情洋溢,带头吃菜,不住地让客,吃完了就大喊:“吃完了~~~,快上菜!”全然不管(也不知)家中还有没有吃的东西,妻儿老小都饿着肚子。若是客人良善,会制止姥爷;若是相反,只要姥娘没能继续端上好菜,姥爷会大叫大嚷,折腾的口吐白沫,情况可想而知。
        这种日子持续了多少年我不知道,姥娘从没当着人哭过,哪怕是自己的儿女。妈妈的记忆也只是半夜醒了,见过姥娘披着棉袄,坐在炕上无声地流泪。


        5楼2011-06-03 09:40
        回复
          外婆家境贫寒,没有读书的机会,却记得住许多戏文,可以大段大段的背诵。幼时不识字,小儿子上学后教她认字,学的很快。明大理,顾大局,识大体。一生勤劳,精于女红,尤喜纺棉。
          外婆极其疼爱子女,三舅远在山西,每年枣子熟透,晒好之后,外婆一个一个的挑出又大又红没有虫眼儿的,装满一口袋,寄往山西,给儿子、儿媳、孙女吃。
          外婆年轻时应该很清秀、端庄。大姨年轻时的照片,多少有外婆的影子,真是眉清目秀,铅华不染自然丽质天成。外婆的脚是标准的三寸金莲,在那个时代这是美女的重要条件。
          外婆很善良,每当要饭的来到门前,外婆都把家中最好的干粮拿给他们,有碗的还给他们些热水,赶上吃饭的时候给他们热粥,有一次要饭的是个老头儿,连个碗也没有,站在门口要点喝的,是冬天,外婆用自己的碗给他舀了一碗热乎乎的玉米面粘粥,给他端着让他喝下去,嘴里还说:“慢点儿,慢点儿。”
          外婆从不唠叨,更不会讨人嫌,寂寞的时候就坐在门口看过往的行人。很少听到外婆提起往事,记忆里零碎的片段大约还是问出来的。
          


          6楼2011-07-11 13:52
          回复
            外婆有三个女儿,长女小名叫小俊,二女小名叫兰香,小女儿小名叫桂香,最漂亮,6岁时因麻疹夭折。小女儿和小儿子只差一岁,同时生疹子,儿子活了下来,女儿死了。外婆的舅舅对外婆的母亲说:“外甥闺女有福哇!一块儿生疹子,闺女死了,小子没死。”外婆闻知,默然无语。小女儿最为伶俐懂事,小小年纪就知道照看幼弟,生病时也不哭不闹。她死后,还不懂事的小弟常常坐在门槛上呼唤:“桂香……”盼着姐姐回来和他玩儿。外婆晚年有时会说些小儿子小时就懂事的趣事,知道往事的人都明白她是为没能留住小女儿而伤心。
            外婆擅纺棉,纺出的棉线又细又匀又结实,看她摇纺车简直是一种享受。
            


            9楼2011-07-11 13: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