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所有烦恼,都是源于拥有或者企图拥有;人的所有快乐,都是来自于舍弃,舍弃物质享受,舍弃名利。禅宗史上震古烁今的赵州禅师,曾开示人们,放下。 有人问他,我已经抛弃了一切,接下来该怎么做呢?他的回答仍然是,放下;那人又说,我已经身无长物,还能放下什么呢?虽然身无长物,但还有意念,只有在内心深处,剔除所有,才是真正的放下。
对于那些值得我们千秋万代崇仰的圣贤,如果以俗世的眼光来看,都是一无所有的。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消失,如巍巍高山令我们仰止;如长长流水,让我们永世纪念。圣雄甘地说过,对我来说,拥有让人想到的就是犯罪。他在1931年前往伦敦,参加第二届英属国家圆桌会议途中,对马赛海关申报携带物品时说,我是贫穷的托钵僧,只有纺织车、教养院的饭钵、羊奶罐、六条老旧的毯子、毛巾,及再普通不过的板凳,就这些而已。
韩国当代法顶禅师对生命有深透的感悟,他认为,总有一天,人不得不放下所有一切。因此,他提出了无所有的禅义。所谓无所有,并不是抛弃所有,也不是鼓励一贫如洗,而是不去拥有不必要的东西。当明白了无所有的真正意义,生活即变得轻松自在。我们所选择的清贫,比富贵更有价值,也更为珍贵。这并不是消极的生活态度,而是充满智慧的人生抉择。而过度追求炫耀装饰的生活,其实就像一座富足的监狱。
法顶禅师被称为韩国的梭罗。当我们身处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他却数十年如一日,离群索居于山林,过的是清风明月般的简朴生活。不过,我认为,法顶禅师给予我们的启示,比梭罗更加高远,更富于哲思。对他来说,山林不仅仅是大自然,而是巨大的生命体,有永不凋零的胸怀;山林不仅有花开花谢,还有诗、音乐、思想与宗教。伟大的思想与宗教,不是从砖泥建造的教室里诞生的,而是在纯净无染的大自然草丛中萌芽的。
而他的法顶这个法号,本身就包含了山,草茅和清净,让人感到无论身置何处,都毫无挂碍,身心自然安在。在他看来,秋日澄净的天空,安逸闲静的深山,比人间的殿堂都更有灵性,是可以安养身心的场所。这等的澄净、悠闲和静谧,满含着安宁和疗愈的能量。他教导人们,不要依赖现代文明,偶尔在夜晚关掉电灯,点起蜡烛。即使不在山中,也能感受山中的幽静。与三两亲友一起啜饮清雅的茗茶,畅谈恬淡话题,生命也会散发出浓郁馨香。
因此,法顶禅师对人生幸福的理解,也是建立在无所有的感悟之上。他说,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必需的东西,而在于能舍弃多少不必要的事物,并从中获得多少自由。寻求幸福的方法就在自己心中,而不在身外之物。拥有清澈透明的心,彼此相通,才能寻获内在的平和安定;这是通往幸福与自由的捷径。一天哪怕只有一刻钟,远离文明的喧嚣和侵扰,生活的质量便会有所提升,幸福感也会增强。
由此可见,舍弃的愈多,得到的愈多,什么都没有的人,其实是拥有世上所有的一切,这是无所有的另一层意义。我们能因外在的事物感到幸福,但是,实际上,只有发自内心、散发着花香般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法顶禅师眼里的幸福,是一个微观世界。他觉得,幸福并非来自繁多与硕大之处,而是源于极其微小的所在。感受小小的温暖、喜悦与感激,便是幸福。而拥有往往意味着被约束,因此,人应当满足于小与少,满足于眼前享有的一点一滴。
事实上,人来到这世上时,什么东西也没带来,活到名字消失、离开人世时,也是空手离开。在活着的过程中,我们有了许多所谓生活上的必需品。不过这些都是一定需要的物品吗?仔细想一想,不一定要的东西还真不少。我们虽因需要而拥有物品,但有时也因那些东西带来不少牵挂。所以拥有什么,就会为它所束缚。拥有越多,承受的压迫越多,束缚折磨越多。不但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亦如此。
对于那些值得我们千秋万代崇仰的圣贤,如果以俗世的眼光来看,都是一无所有的。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消失,如巍巍高山令我们仰止;如长长流水,让我们永世纪念。圣雄甘地说过,对我来说,拥有让人想到的就是犯罪。他在1931年前往伦敦,参加第二届英属国家圆桌会议途中,对马赛海关申报携带物品时说,我是贫穷的托钵僧,只有纺织车、教养院的饭钵、羊奶罐、六条老旧的毯子、毛巾,及再普通不过的板凳,就这些而已。
韩国当代法顶禅师对生命有深透的感悟,他认为,总有一天,人不得不放下所有一切。因此,他提出了无所有的禅义。所谓无所有,并不是抛弃所有,也不是鼓励一贫如洗,而是不去拥有不必要的东西。当明白了无所有的真正意义,生活即变得轻松自在。我们所选择的清贫,比富贵更有价值,也更为珍贵。这并不是消极的生活态度,而是充满智慧的人生抉择。而过度追求炫耀装饰的生活,其实就像一座富足的监狱。
法顶禅师被称为韩国的梭罗。当我们身处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他却数十年如一日,离群索居于山林,过的是清风明月般的简朴生活。不过,我认为,法顶禅师给予我们的启示,比梭罗更加高远,更富于哲思。对他来说,山林不仅仅是大自然,而是巨大的生命体,有永不凋零的胸怀;山林不仅有花开花谢,还有诗、音乐、思想与宗教。伟大的思想与宗教,不是从砖泥建造的教室里诞生的,而是在纯净无染的大自然草丛中萌芽的。
而他的法顶这个法号,本身就包含了山,草茅和清净,让人感到无论身置何处,都毫无挂碍,身心自然安在。在他看来,秋日澄净的天空,安逸闲静的深山,比人间的殿堂都更有灵性,是可以安养身心的场所。这等的澄净、悠闲和静谧,满含着安宁和疗愈的能量。他教导人们,不要依赖现代文明,偶尔在夜晚关掉电灯,点起蜡烛。即使不在山中,也能感受山中的幽静。与三两亲友一起啜饮清雅的茗茶,畅谈恬淡话题,生命也会散发出浓郁馨香。
因此,法顶禅师对人生幸福的理解,也是建立在无所有的感悟之上。他说,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必需的东西,而在于能舍弃多少不必要的事物,并从中获得多少自由。寻求幸福的方法就在自己心中,而不在身外之物。拥有清澈透明的心,彼此相通,才能寻获内在的平和安定;这是通往幸福与自由的捷径。一天哪怕只有一刻钟,远离文明的喧嚣和侵扰,生活的质量便会有所提升,幸福感也会增强。
由此可见,舍弃的愈多,得到的愈多,什么都没有的人,其实是拥有世上所有的一切,这是无所有的另一层意义。我们能因外在的事物感到幸福,但是,实际上,只有发自内心、散发着花香般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法顶禅师眼里的幸福,是一个微观世界。他觉得,幸福并非来自繁多与硕大之处,而是源于极其微小的所在。感受小小的温暖、喜悦与感激,便是幸福。而拥有往往意味着被约束,因此,人应当满足于小与少,满足于眼前享有的一点一滴。
事实上,人来到这世上时,什么东西也没带来,活到名字消失、离开人世时,也是空手离开。在活着的过程中,我们有了许多所谓生活上的必需品。不过这些都是一定需要的物品吗?仔细想一想,不一定要的东西还真不少。我们虽因需要而拥有物品,但有时也因那些东西带来不少牵挂。所以拥有什么,就会为它所束缚。拥有越多,承受的压迫越多,束缚折磨越多。不但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