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吧 关注:9,008贴子:656,900
  • 13回复贴,共1

算不算袁崇焕的复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高第上任以后,山海关外有四百里防地,前屯、宁远、锦州、右屯、大凌河等等都要求撤防,实际除宁远以外全部人去城空,要不是袁崇焕坚守宁远城,山海关外四百里防地将全部沦陷,这四百里地免遭沦陷是不是袁崇焕的功劳?


1楼2011-07-04 06:51回复
    又来吹了。没人说过不守宁远。转点东西你好好学学。
    《逆史读袁》第六卷 宁远大劫 第五章 没有人说过不守宁远
    关于宁远在战时,是否应当据守的问题,其实是个很无聊的话题,因为宁远跟锦州、右屯这些地方不同,它和关门一样都是“信地”,属于登记在册,榜上有名,是挂了号的,所以一旦开战,那是必须坚守的。在宁远大战之后,袁大人高升为巡抚了,曾发表了一通言论,就证明了这一点。
    袁大人提到宁远大战之后,“宁前以东”的地区,都还没有被归为“信地”,依然是“哨探屯种”之地[1]。依照袁巡抚的说法,既然以“宁前以东”为界,划出了“非信地”的区域,那“宁前”就必然属于信地,这是没有讨论余地的事实。
    而对于仅仅是“哨探屯种”的锦州、右屯等地,在战时应该如何处置,也是有定例的,袁大人在战后,还没升巡抚之前,曾对此特别作过一番解释:
    “宁远参政袁崇焕疏辞升职请终制因,陈善后事宜……而宁远以东,仍安哨探,令就地为耕,有事仍收还宁远。”[2]
    袁参政的意思是,在宁远以东的地区,虽然有驻军,但却只是“哨探”,不是据守,如果“有事”那就得“收还宁远”;而所谓“有事”就是指的碰到战事,这在边镇是定例,就好比下雨了得收衣服,打雷了别放风筝一样。
    就常理来看,如果有天气预报说,就要下雨打雷了,那就得马上收衣服,早点下风筝,是不用特别讨论,而先前那位提醒孙阁老、马大帅别去惹事儿的李大人就是个合格的天气预报员。
    柳河败报一传到京师,李大人就发出了警告,说即将有雷雨天气要从东边来(东方之祸害愈甚),所以他要求收衣服、下风筝——建议把还在锦州、右屯的兵马全部退守宁远:
    “兵科给事中李鲁生,东方之祸害愈甚,望枢辅即出治军,集右屯、锦义之兵于宁远……坚壁清野,深沟固垒,遏贼不得西突”[3]
    可是,袁县令却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典型,浑然不知危险临近,而且还进行了很无敌的强辩,说什么撤了锦、右等地就会示弱以敌,所以反而会招敌,意思是收了衣服,下了风筝,才会导致雷雨(人工降雨有新招)……不过,无论袁参政针对李大人的天气预报做出什么样的应对,按照李大人的要求,宁远是必须坚守的。
    李大人的天气预报是在天启五年九月发出了,此时距离天启六年正月爆发的宁远大战,还有三个月多月的时间,期间袁大人却是衣服也不收,风筝也不下,很悠闲的干等着打雷、下雨。
    到了正月,努尔哈赤大军汹汹而来,狂风暴雨骤然而至,此时形势万分危急,非但是“有事”,而且是“出事”了,所以兵部尚书王永光当即就提出,需要启动预案,归并宁远了:
    “兵部尚书王永光疏言,据高第塘报,奴贼本月十八日过河,请令经略,严谕哨探前锋各营,并宁前各城堡,一意坚守,贼来奋勇堵剿,如有蓄缩不前,望风先退者,无问将卒立斩以狥。”[4]
    王大人上疏里说得很清楚,因为高经略报称,后金十八日渡河,所以王大人要求宁远、前屯以东的“哨探前锋各营”,一律撤往宁远、前屯各城堡。这里王尚书所谓的“并宁前各城堡”,还要“一意坚守”,也是在强调要坚守宁远。
    除王永光、李鲁生以外,强烈要求坚守宁远的,还有一位辽东的老人,就是那位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大搞“神出鬼没”点兵法的阎鸣泰。阎大人此时官拜兵部侍郎,协理京营兵政,比在辽东当孙阁老跟班儿的时候风光多了。此刻,宁远必有一战,已经不可避免,所以曾为辽东巡抚,久在关外任职的阎大人也发表了意见。
    阎大人的意见,也是要坚守宁远,而且还具体谈了怎么守,什么首山、笔架山要埋伏精兵、暗藏火炮,而觉华岛上水师又应该如何出击敌后等等[5]。
    王大人是兵部尚书,代表的是战略决策层的态度;李大人是兵科给事中,代表的是参谋部的看法;阎大人曾为辽东巡抚,代表的是前线作战预案设计团队的意见。由于他们三人的说法都比较雷同,所以由此可见,对于坚守宁远这个问题,京师里头是比较统一的,没人说不守宁远,也没人提出不执行预案。
    


    IP属地:上海2楼2011-07-04 08:55
    回复

      京师里廷臣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得如此热烈,那身在辽东的高经略又是个什么态度呢?高大人的处置意见,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全面概括,高度一致”。
      “经略高第奏:……由此以东如锦州城大而朽坏,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低薄,皆前锋游哨之地。夏秋无事防护屯种,入冬遇大敌则归并宁远以便保守。自岁前奴欲犯右屯,即行该道镇严为提备。”[6]
      高经略这番言辞,把王大人、李大人、阎大人的意思都包揽了,而且说得更为明确,即“入冬遇大敌则归并宁远以便保守”,意思很直白,就是要求坚守宁远,而不是放弃宁远。
      高大人的此番言辞,发表于天启五年十二月,现场还有一位证明人,就是时任宁前道的袁崇焕。当时袁大人来山海关找高经略讨论战守之策,高经略直接要求执行预案,于是便有了上面那段言辞。
      另外,天启帝在宁远大战最紧要的关头,也表示过非常坚决的态度,就是宁远必须捍御,否则军法从事:
      “经略高第塘报,奴夷围宁远,哨马西至曹庄。
      得旨:宁远逼近关门,务极力捍御,如有疏虞,三尺具在。”
      综上所述,关于坚守宁远、执行预案的问题,皇帝、兵部尚书、辽东经略、协理京营的兵部侍郎、兵科给事中等一干人的意见都是统一的。
      明朝的军事指挥体系运作规程是,在京皇帝交代兵部,在外督、抚指挥道、镇(兵备、总兵),而督、抚又听命于兵部,所以京师和各地交汇的中枢是兵部,也因为这个原因,兵部通常被称为“中枢之地”,而兵部尚书也常被称作“枢臣”。
      高第作为“辽东经略”和“总督”的地位是相当的,只是官称不同罢了,当时辽东又暂无巡抚,因而按照指挥体系的排序来看,从中央到前线,一共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皇帝、枢臣、经略(督、抚一级)、兵备、总兵(道、镇一级),其中前三级都坚决要求捍御宁远,那么作为“道、镇”一级的宁前道袁崇焕,即便有坚守驻地宁远的表态,那也只能说明他服从了指挥而已,丝毫谈不上有什么了不起的壮举(仅仅是未当逃兵罢了)——
      [1]【《明熹宗实录》卷七十“巡抚辽东袁崇焕疏言:‘经、督、镇向止以关门为信地,宁前以东俱住防兵马,哨探屯种而已。”】
      [2]【《明熹宗实录》卷六十八】
      [3]【《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三】
      [4]【《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七】
      [5]【《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七“署协理京营戎政兵部右侍郎阎鸣泰以警报叠至疏言:‘制敌之策湏以固守宁远为主,但出首山一步即为败道。而首山左近如笔架皂隶等山险隘之处,俱宜暗伏精兵火炮,以待贼来,慎勿遽撄其锋,惟从旁以火器冲其胁,以精兵截其尾,而觉华岛又出船兵,遥为之势,乘其乱而击之,此必胜之著’”】
      [6]【《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六】
      


      IP属地:上海3楼2011-07-04 08:55
      回复
        宁远首功为满桂.谢谢
        袁崇焕不过是个随军文官,抢满桂战功就算了,,,而且之后排斥满桂试图把满桂撵走
        有一种说法,满桂之所以战死,就是因为袁崇焕放了冷箭暗算满桂


        4楼2011-07-04 09:16
        回复
          袁崇焕为什么不顾大局,擅杀毛文龙,不就是一为议和,一为吞功么?


          IP属地:辽宁6楼2011-07-04 15:45
          回复
            这四百里地免遭沦陷是不是袁崇焕的功劳
            _______________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得之何喜失之何忧


            7楼2011-07-04 17:46
            回复
              应该算吧,不算的话实在找不到袁督师其他的功劳了


              IP属地:北京8楼2011-07-04 18:46
              回复
                桃子 吃柿子见软的捏 不如 说说高第撤军问题吧
                如果高第一开始就没有下令撤宁远,那袁崇焕不逃跑也没什么好炫耀的了。
                所以建议你能先拿出 高第下令大家一起逃跑放弃山海关到宁远这一段的命令来。再来争论那个满桂问题吧。


                IP属地:江苏9楼2011-07-04 22:10
                回复
                  《逆史读袁》是什么史料?


                  10楼2011-07-05 07:27
                  回复
                    让你看里面的分析和引用的史料。有跟我观点相同的,当然就直接拉过来,没这么多时间自己去打那么多字。
                    当然,你要是能找出高第给袁崇焕下了放弃宁远的命令的史料,欢迎贴上来。


                    IP属地:上海11楼2011-07-05 08:58
                    回复
                      说人家收复四百里辽西土,是鸡肋,你家毛大将军,倒是收复个四十里给我们看看。


                      13楼2011-07-06 15:41
                      回复
                        收复四百里辽西土,用了国家的多少税收,守城,养兵不需要钱啊


                        14楼2011-07-06 15:45
                        回复
                          面对广府亿万精兵部队,手无寸铁的土b,瞬间溃散,四处飞窜


                          15楼2011-07-06 21: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