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志吧 关注:11,625贴子:336,110
  • 1回复贴,共1

长平之败,非括之罪。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长平之战,不熟悉者,自已找材料看,本篇不作介绍)


长平之战,共分两个阶段:第一相持阶段,第二决战阶段。

第一相持阶段:
秦国一方:统帅王龁。
赵国一方:统帅廉颇
时间有界图灵机:双方相持三年之久
这场战争任何一方都输不起,谁输了就等于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在开始阶段,王龁廉颇谁都吃不下谁,处于相持阶段,七国中唯一的两强,都想独霸,互不撤兵,战争这样相持,慢慢的转变成拼消耗的持久战,到了最后双方都成了欲罢不能的战争,就像美苏后期的冷战一样,绝对的拼消耗,拼国力。
第一阶段的最后时期,首先是赵国感觉到自已力不从心了,必须结束这场战争。这时候,司马错的伐蜀成绩就显了出来,秦国的实力雄厚,而赵国虽经胡服骑射,但毕竟不如秦国,赵王迫不得已必须结束这场战争了,而统帅廉颇又不主战,只能换帅了。在这相持三年之间,赵王数次意欲结束战争,使廉颇出战,廉颇认识到这场战争不能主动进攻,主动进攻对赵国不利所以拒绝执行,赵王最后迫于国家几无消耗,全用在了长平之战上,不得已用赵括出战,假如不是赵括出战的话,另一个出战的将领也必会主战,因为这是赵国目前必须这样做,要不主动出击,要不相持下去,等国家没有了消耗,没有了物资储备,国家灭亡。主动出战,这是赵国此时最佳途径,出动出战,面对的不是战神白起还有可能胜,相持就等于等死。所以,赵括的出现,是必然的,他只是赵国主战派的一个代表,赵国的必然所向。
第二阶段:决战阶段。
赵括统帅后,采取主动进攻,被秦军围困后,就地等援,从兵家上讲,这点并没有错,就地等援,还可以内外夹击,有胜的可能,可惜的是赵国的援军并没有出现,这样46天后,等不到外援的情况下,内外交困,只能主动突围了,这点从兵家上讲,赵括亦没有错,身先士卒更没有错,错的是这场战争。
从赵括统帅后,这些领兵作战举动来从兵家意义上说,赵括并没有给人一种用兵弱智的感觉,只能这样说,赵括并没有给赵军带来奇迹,赵括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帅才,赵括的能力和纸上谈兵的能力相差太远,说白了,赵括就是一个中等将军,没有什么奇谋,有点自大而已,志大才书(不会打这个字)。
相反,秦国打的这场战争也是不容易的,国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到长平去阻截赵国的救兵和救援粮草,从这点看出,秦国也是胜的极其困难。
长平之战,赵括并没有表现出低级的错误,和太大的责任。长平之战,败就败在这是一场拼消耗的战争,实力不济的一方没有出现奇迹只能接受失败。

言外话:本人感觉长平这战,廉颇也要付一定的责任,是他把赵国拖到了这场拼消耗的战争里面,面对王龁的时候,或以小败,或以小胜,绝不能把赵国的主力全拼在长平上,也可能廉颇想成就一场名战,一举而破秦军,可是他最后还是失败了。赵括之败是因为他不是天才,不能扭转乾坤,廉颇之败,是因为他错误的主导了一场战争,而赵国并不具备这种战争的实力。



1楼2006-07-31 14:24回复
    可悲


    3楼2006-08-01 09: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