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们把中国上古神话按内容分为以下七类: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民族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英雄神话、部族战争神话和自然神话等。这七类神话虽不能说把中国上古神话包容净尽、毫无遗漏,但说它概括了其主要内容却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掌握了这七个方面,就可以大致认清中国上古神话的全貌和整体格局。有了这个全局,也就可以对《山海经》在中国上古神话宝库中的地位和价值做出比较具体、比较准确的判断了。比如我们常说《山海经》保存神话最丰富,是七类神话都丰富还是有差别?说《山海经》保存的神话最富于原始特征,七类神话是否都如此,还是只有一部分如此?除此之外,《山海经》还有什么文献价值?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考察,才能摆脱和突破关于《山海经》神话学文献价值的种种笼统观点。
1、洪水神话
一般说来,洪水神话是指人类诞生不久,遇到重大的洪水灾难,人类如何躲避和战胜洪水的神话。不受洪水侵害,人类才得以生存和延续,所以洪水神话往往具有救世的意义。作为对于人类幼年时期所经历的重大灾难的朦胧回忆的洪水神话,具有真实的背景和根据,并且是各民族神话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的洪水神话主要是指鲧、禹治水的神话。与一般的洪水神话相比,除了背景后移(即不是人类诞生不久)之外,其他没有什么不同。[11]
记载鲧、禹治水的古籍很多,秦代以后自不必说,先秦古籍中,除《山海经》之外,还有《诗经》、《尚书》、《论语》、《左传》、《国语》、《楚辞》、《墨子》、《孟子》、《韩非子》、《荀子》和《吕氏春秋》等,同一神话见于如此多的古籍是比较罕见的。在诸多古籍中,若就神话保存的全面、具体和具有原始性来看,哪一种古籍也不能与《山海经》相比肩。
《山海经》中关于鲧、禹治水的神话共有十余则,记录了这一神话的全貌:诸如鲧、禹的世系、洪水泛滥、鲧窃息壤,触犯上帝被杀、鲧腹生禹、禹继承父志继续治水以及重整山河、均定九洲、杀相柳、逐共工、征三苗等等,举凡鲧、禹治水的神话皆备于此。在上述典籍中,除《楚辞》、《吕氏春秋》之外,所记鲧、禹治水神话皆不出《山海经》所记范围。
《楚辞·天问》曾就鲧、禹治水提问:“鸱龟曳衔,鲧何听焉?河海应龙,何尽何历?”这一内容确为《山海经》所未及,但可惜它只是就神话提问,而具体事件不存。《吕氏春秋》中有几篇确是提供了新的内容:一是《行论》所记鲧因为没有被封为三公而迁怒于尧,最后被“殛之于羽山”;一是《知分》所记禹省南方“黄龙负舟”;一是《求人》所记禹至东西南北四方遍求贤人。这些内容皆不见于《山海经》。但是,一则这些材料数量不多;二则这些内容对于治水主题来讲,多属枝蔓,其资料价值远不能与《山海经》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