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冲晖道长
宗教是民族文化的支柱,是形成民族的重要自然力。中国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若从东汉汉安元年(142)祖天师张道陵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及《太上三五都功》诸品经箓,正式创立道教算起,迄今已有1865年的历史。
中国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尊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以“尊道贵德”教义为核心,强调重生贵命、济世利人,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追求身心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核心价值观念以及人类生存必须处理好的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基本关系的行为方式。所以,研究中国道教的基本教义理论基础,对当今世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以“道”为本体的顺生理论
“道”是中国道教教义的理论基础。《道德经》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道”是什么东西?按照上引的内容,概括地说:“道”是空虚无形无声浑然一体的东西,它在恍恍惚惚中包含着形象实物,它极为精微,自行往复,最为真实可信,而且用之不竭。它是“万物之宗”、“天下之母”。《道德经》进一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道”作为“万物之宗”、“天下之母”,是依靠自己内部的力量自然发展,由无形到有形,由单一到繁多,从而衍生出千差万别的大千世界的。“道”衍生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是“道”的自化过程中的显现。因此,“道”是宇宙世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本源、存在的依据、统一的本体。
关于“道”与“物”的关系,《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王弼注云:“物生而后畜,畜而后形,形而后成。何由而生?道也;何由而畜?德也;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势也。唯因也,故能无物而不形;唯势也,故能无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则莫不由乎道也。故推而及之,亦至道也;随其所因,故各有称焉。”又曰:“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曰不得不尊,失之则害,不得不贵也”。“由”,即由来、来源。物由道生,道寓于物,物有万千,至道唯一。万物得道之体而成形,故道呈现于万物之中便是德了。物是有形象的,名以定形是可以称名的;道则虚无混成,无形,是不可称名的。故《道德经》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之化物,“随其所因,故各有称焉”。所以道与德(物)的关系,是由一而多、由全而分、由隐而显的关系,宇宙万物,从无生无识的非生物,到有生无识的生物,再到有生有识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都是“道法自然”的化生、显现。
道教大德和道家经典,对于《道德经》的道化思想和顺生天地万物的过程,都有精辟的演绎和描述。五代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谭峭(字景升,南唐时福建泉州人)在其《化书》中就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又说:“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顾盼,而顾盼化揖让,揖让化升降,升降化尊卑,尊卑化分别,分别化冠冕,冠冕化车辂,车辂化宫室,宫室化掖卫,掖卫化燕享,燕享化奢荡,奢荡化聚敛,聚敛化欺罔,欺罔化刑戮,刑戮化悖乱,悖乱化甲兵,甲兵化争夺,争夺化败亡,其来也势不可竭,其去也力不可拔。”还说:“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太上老君开天经》对“无形大道”创造宇宙万物的过程从未有天地之时的自然空玄,到世界始分的洪元之时至于万劫,再到混元之后的百成,继之始有天地万物受一气而生的太初,都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描述。
宗教是民族文化的支柱,是形成民族的重要自然力。中国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若从东汉汉安元年(142)祖天师张道陵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及《太上三五都功》诸品经箓,正式创立道教算起,迄今已有1865年的历史。
中国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尊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以“尊道贵德”教义为核心,强调重生贵命、济世利人,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追求身心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核心价值观念以及人类生存必须处理好的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基本关系的行为方式。所以,研究中国道教的基本教义理论基础,对当今世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以“道”为本体的顺生理论
“道”是中国道教教义的理论基础。《道德经》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道”是什么东西?按照上引的内容,概括地说:“道”是空虚无形无声浑然一体的东西,它在恍恍惚惚中包含着形象实物,它极为精微,自行往复,最为真实可信,而且用之不竭。它是“万物之宗”、“天下之母”。《道德经》进一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道”作为“万物之宗”、“天下之母”,是依靠自己内部的力量自然发展,由无形到有形,由单一到繁多,从而衍生出千差万别的大千世界的。“道”衍生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是“道”的自化过程中的显现。因此,“道”是宇宙世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本源、存在的依据、统一的本体。
关于“道”与“物”的关系,《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王弼注云:“物生而后畜,畜而后形,形而后成。何由而生?道也;何由而畜?德也;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势也。唯因也,故能无物而不形;唯势也,故能无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则莫不由乎道也。故推而及之,亦至道也;随其所因,故各有称焉。”又曰:“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曰不得不尊,失之则害,不得不贵也”。“由”,即由来、来源。物由道生,道寓于物,物有万千,至道唯一。万物得道之体而成形,故道呈现于万物之中便是德了。物是有形象的,名以定形是可以称名的;道则虚无混成,无形,是不可称名的。故《道德经》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之化物,“随其所因,故各有称焉”。所以道与德(物)的关系,是由一而多、由全而分、由隐而显的关系,宇宙万物,从无生无识的非生物,到有生无识的生物,再到有生有识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都是“道法自然”的化生、显现。
道教大德和道家经典,对于《道德经》的道化思想和顺生天地万物的过程,都有精辟的演绎和描述。五代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谭峭(字景升,南唐时福建泉州人)在其《化书》中就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又说:“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顾盼,而顾盼化揖让,揖让化升降,升降化尊卑,尊卑化分别,分别化冠冕,冠冕化车辂,车辂化宫室,宫室化掖卫,掖卫化燕享,燕享化奢荡,奢荡化聚敛,聚敛化欺罔,欺罔化刑戮,刑戮化悖乱,悖乱化甲兵,甲兵化争夺,争夺化败亡,其来也势不可竭,其去也力不可拔。”还说:“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太上老君开天经》对“无形大道”创造宇宙万物的过程从未有天地之时的自然空玄,到世界始分的洪元之时至于万劫,再到混元之后的百成,继之始有天地万物受一气而生的太初,都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