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滕国始末
滕玉霄
4位粉丝
1楼
“滕”,上溯其源,历史悠久。关于“滕”字的出现说法不一。一说‘滕’,古为塍,有滕州出土的金文可证。《说文》:“滕,田畦也。”《苍颉篇》:“塍,畔也。”皆指田界而言。《尔雅·释宝》:“塍,虚也。”与沟壑坑堑隍池同类。因滕与塍同音,古代经传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其实,应以滕为是。二说:“滕”字未见于甲骨文,经典上“滕”,从水、金文为“”,从火。《续滕志·金石志》载:“滕虎簋”上的铭文拓片:“虎敢肇乍(作)……。”及1978年在滕县庄里西(村))(今滕州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之“滕公鬲”上,铭字七字:“吾乍(作)(滕)公宝彝。或说“”当是一火图滕氏族的徽号,由于崇拜火神,取火之威烈腾耀作为自己氏族的象征。后来,由于世代定居立国,进一步有了兵、农,祭祀造器的发展,于是承先祖号志,把姓氏铭制于造器上,为“”。又因古滕地域,群山环抱,草茂林繁水丰富,适于氏族人群定居,但夏洪季节,东部万山之水皆注之,腾涌泛滥,非氏族部落所能抗拒,告之于天地,神灵,或因而演变为“滕”,《滕志》诸版本均云:“滕者,取水之腾涌名也。”
据《国语·晋语》胥臣云:“黄帝之于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十二姓中有滕姓。《山东通志·封建》:“黄帝第十子封滕。”志书称之为“黄帝滕”。据有关黄帝“胙土赐姓”的记载,当为最早出现的滕氏族。相传黄帝为我国古代北方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距今约五千年前),这个部落联盟南下,到达黄河流域,与原居东方的夷人融合(或者说就是滕氏族),即为定居于这一地区——荆水(今名城河)之域的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先民,因就有了“滕”这个地方。
殷代滕国 殷代有滕伯,名文,为滕君,滕为方国之地。据《史记·索隐》云:“殷之世有滕伯名文者,黄帝裔也,为滕君,世系无考。”按“伯”在我国古籍中为部落首长的名称,是管领一方的长官。《辞源》注:“殷之州长曰伯”。这说明今滕地曾是古滕部落方国地。《续滕县志》说:“黄帝所封之滕,历唐尧、虞舜、夏殷至商末年而灭。”但详情不知,今亦无考。所言当反映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是原始社会末期,以黄帝为首的部落氏族联盟中,一个部落氏族是居于滕姓的。黄帝有二十五子或二十四子,不一定真是黄帝自己亲生这么多的孩子,而是反映出当时已经到达了父系氏族家长制时期,每一个出自黄帝的姓,不过是指黄帝领导下的一个部落氏族。由此可见,“滕于我国历史进入奴隶制国家出现的初期,已是一方国存在。”
周代之滕 关于滕国的始封,文献有明确记载:《世本》:“错叔绣,文王子”(《汉书·地理志》)师古注引。“错叔绣封滕”。《世族谱》:“滕,姬姓。文王子错叔绣之后,武王封之居滕。今沛郡公丘县是也。”《本世》(秦嘉谟辑本)说:“滕氏,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后,子孙以国为氏”。《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系本》亦云‘错叔绣,文王子’”。根据这些文献的说法:可知周代滕国的始封者是错叔绣其人,为文王之子,被武王封于滕,此就是周代之滕。
滕国疆域据《左传》记:称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间于齐楚。”据《禹贡七期·战国疆域变迁考》序例(续):“滕在今滕县西南约东界倪,北界邹(驺),南及西界鲁。”
滕国的发展状况 由于文献记载的阙佚,除滕的始封以外,关于西周时代的滕国历史,知之甚少,但是从考古材料上看,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滕地至少发现了**处,这些遗址反映出西周时期滕国的居民人口稠密,考古工作者在这些遗址中采集到铜鼎、石斧、石镰、陶质的鬲、豆等器物。在姜屯镇庄里村西边,还发现一座西周初年墓。出土一批重要器物。从这里可以证明滕地做铜器的技术相当高。由于滕国国君所做之器,很可能是本地铸造的。如果是这样,就足以说明滕地冶铜业在当时有高度发展水平。如果是滕国国君向外地定做,那么,作为铜器的补偿价值,滕国也要拿出一大笔价值相当的财富来与之交换回赠。此墓还出有玉器、玛瑙珠,表明当时的制玉手工业达到了一定水平。这些重要的随葬品反映出滕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繁荣。从考古出土文物上看,古滕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相当先进的。商代时滕地,其经济水平与中原地区相同。在洪绪商墓葬出过一件锢鼎。形状与中原地区商代铜鼎相同。当然,其铸造地点有滕县之外的可能。如属滕地所造,那么,就说明当时滕地之铸铜业已达到和中原地区一样的水平。如果是中原地区铸造的话,就说明商代的滕地与中原或其他地区的商业贸易、行政往来都非常密切。东周时期,滕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且人口相当稠密,经济较发达。从以上资料表明,古滕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当高的,其社会经济和进展与中原地区是并驾齐驱的。
2006-10-04 09:52
滕玉霄
4位粉丝
1楼
“滕”,上溯其源,历史悠久。关于“滕”字的出现说法不一。一说‘滕’,古为塍,有滕州出土的金文可证。《说文》:“滕,田畦也。”《苍颉篇》:“塍,畔也。”皆指田界而言。《尔雅·释宝》:“塍,虚也。”与沟壑坑堑隍池同类。因滕与塍同音,古代经传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其实,应以滕为是。二说:“滕”字未见于甲骨文,经典上“滕”,从水、金文为“”,从火。《续滕志·金石志》载:“滕虎簋”上的铭文拓片:“虎敢肇乍(作)……。”及1978年在滕县庄里西(村))(今滕州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之“滕公鬲”上,铭字七字:“吾乍(作)(滕)公宝彝。或说“”当是一火图滕氏族的徽号,由于崇拜火神,取火之威烈腾耀作为自己氏族的象征。后来,由于世代定居立国,进一步有了兵、农,祭祀造器的发展,于是承先祖号志,把姓氏铭制于造器上,为“”。又因古滕地域,群山环抱,草茂林繁水丰富,适于氏族人群定居,但夏洪季节,东部万山之水皆注之,腾涌泛滥,非氏族部落所能抗拒,告之于天地,神灵,或因而演变为“滕”,《滕志》诸版本均云:“滕者,取水之腾涌名也。”
据《国语·晋语》胥臣云:“黄帝之于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十二姓中有滕姓。《山东通志·封建》:“黄帝第十子封滕。”志书称之为“黄帝滕”。据有关黄帝“胙土赐姓”的记载,当为最早出现的滕氏族。相传黄帝为我国古代北方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距今约五千年前),这个部落联盟南下,到达黄河流域,与原居东方的夷人融合(或者说就是滕氏族),即为定居于这一地区——荆水(今名城河)之域的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先民,因就有了“滕”这个地方。
殷代滕国 殷代有滕伯,名文,为滕君,滕为方国之地。据《史记·索隐》云:“殷之世有滕伯名文者,黄帝裔也,为滕君,世系无考。”按“伯”在我国古籍中为部落首长的名称,是管领一方的长官。《辞源》注:“殷之州长曰伯”。这说明今滕地曾是古滕部落方国地。《续滕县志》说:“黄帝所封之滕,历唐尧、虞舜、夏殷至商末年而灭。”但详情不知,今亦无考。所言当反映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是原始社会末期,以黄帝为首的部落氏族联盟中,一个部落氏族是居于滕姓的。黄帝有二十五子或二十四子,不一定真是黄帝自己亲生这么多的孩子,而是反映出当时已经到达了父系氏族家长制时期,每一个出自黄帝的姓,不过是指黄帝领导下的一个部落氏族。由此可见,“滕于我国历史进入奴隶制国家出现的初期,已是一方国存在。”
周代之滕 关于滕国的始封,文献有明确记载:《世本》:“错叔绣,文王子”(《汉书·地理志》)师古注引。“错叔绣封滕”。《世族谱》:“滕,姬姓。文王子错叔绣之后,武王封之居滕。今沛郡公丘县是也。”《本世》(秦嘉谟辑本)说:“滕氏,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后,子孙以国为氏”。《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系本》亦云‘错叔绣,文王子’”。根据这些文献的说法:可知周代滕国的始封者是错叔绣其人,为文王之子,被武王封于滕,此就是周代之滕。
滕国疆域据《左传》记:称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间于齐楚。”据《禹贡七期·战国疆域变迁考》序例(续):“滕在今滕县西南约东界倪,北界邹(驺),南及西界鲁。”
滕国的发展状况 由于文献记载的阙佚,除滕的始封以外,关于西周时代的滕国历史,知之甚少,但是从考古材料上看,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滕地至少发现了**处,这些遗址反映出西周时期滕国的居民人口稠密,考古工作者在这些遗址中采集到铜鼎、石斧、石镰、陶质的鬲、豆等器物。在姜屯镇庄里村西边,还发现一座西周初年墓。出土一批重要器物。从这里可以证明滕地做铜器的技术相当高。由于滕国国君所做之器,很可能是本地铸造的。如果是这样,就足以说明滕地冶铜业在当时有高度发展水平。如果是滕国国君向外地定做,那么,作为铜器的补偿价值,滕国也要拿出一大笔价值相当的财富来与之交换回赠。此墓还出有玉器、玛瑙珠,表明当时的制玉手工业达到了一定水平。这些重要的随葬品反映出滕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繁荣。从考古出土文物上看,古滕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相当先进的。商代时滕地,其经济水平与中原地区相同。在洪绪商墓葬出过一件锢鼎。形状与中原地区商代铜鼎相同。当然,其铸造地点有滕县之外的可能。如属滕地所造,那么,就说明当时滕地之铸铜业已达到和中原地区一样的水平。如果是中原地区铸造的话,就说明商代的滕地与中原或其他地区的商业贸易、行政往来都非常密切。东周时期,滕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且人口相当稠密,经济较发达。从以上资料表明,古滕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当高的,其社会经济和进展与中原地区是并驾齐驱的。
2006-10-04 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