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吧 关注:4,067贴子:174,461

闲话安史之乱后中晚唐的四位皇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给百度,防吞


IP属地:江苏1楼2012-03-15 12:41回复

    如今不少人不愿深入了解中晚唐,人云亦云的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无明君。但是事实上即使是在安史之乱后唐朝依然有四位皇帝获得了史学家的好评。
    唐顺宗_永贞革新.短暂的中兴梦。
    昙花一现的改革,终究付诸东流
    唐王朝在经历了唐太宗贞观时期、武则天时期后,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其政丅治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繁荣,也就达到了顶峰。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安史之乱使唐王朝几乎灭亡,从此走上下坡路。唐王朝的政丅治一统,被藩镇割据所取代,赫赫王权转到宦官手中,形成宦官专政的局面。这两个恶疾附着在唐王朝身上,难以根除。总的说来,唐中期以后的皇帝多是庸人,虽然有个别皇帝曾在一些朝臣的帮助下,试图清除这两个毒瘤,但终于由于根深蒂固,难以奏效。唐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就是一次失败的政丅治改革。
    宦官是专制制度的伴生物,宦官被作为皇帝的家奴,服务于皇宫中。宦官作为一个集团,其成份相当复杂,他们多数是来源于社会下层,由于肉体被残害,所以心理上也常常是畸形的。众多的宦官集中在宫内,很容易结成集团。唐朝前期,宦官数量不多,地位也很低,无权过问军政大事。到唐玄宗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开元、天宝年间,宦官激增到3000人,仅五品以上的宦官就有1000人。宦官高力士尤其被重用,玄宗还委派宦官任监军,到藩国出使。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当皇帝得到了宦官的帮助,所以更加信任宦官,任用宦官李辅国掌握禁军,朝廷所有制敕,须经他押署,才能实行。到唐德宗时期,他刚愎自用,猜忌大臣、宿将,便依靠宦官丅。德宗设护军中尉2人,中护军2人,全由宦官充任,统率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从此以后,宦官掌典禁军成为定制。从唐代宗时开始,还以宦官2人充内枢密使,掌管机密,传宣诏旨,权力很大。
    宦官有了武力作后盾,地位更加巩固,他们有权任免将相,地方上的节度使也多从禁军中选任,宦官势力日渐膨胀。
    皇帝和朝臣都要受到宦官的支配,因而非常不满。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安史余部并没有被完全消灭,唐代宗为了敢得暂时的安定,把仍有较大实力的安史部将任命为节度使,同时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对内地掌兵的刺史也给以节度使的称号,到安史之乱平定以后,节度使数量已相当多。这些节度使都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大的占有十余州,小的也有三四州,自己任命官员,掌握本地赋税收入,父死子继,或者由部将拥立,完全独立于唐朝的政丅治体系之外。平时互相攻战,强大时就向唐王室发难,威胁唐王朝的安全。
    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死,太子李诵即位,这就是唐顺宗。他在东宫20年,比较关心朝政,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唐朝政丅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唐顺宗即位时已得了中风不语症,但还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
    王叔文,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王伾,杭州人,一个是棋待诏,一个是侍书待诏,原先都是顺宗在东宫时的老师,他们常与顺宗谈论唐朝的弊政,深得顺宗的信任。在顺宗即位后,他们和彭城人刘禹锡、河东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王叔文、王伾升为翰林学士,王叔文兼盐铁副使,推韦执谊为宰相,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刘禹锡为屯田员外郎,共同筹划改革事谊。
    他们围绕打击宦官势力和藩镇割据这一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罢宫市、五坊使。唐德宗以来,宦官经常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上以买物为名,公开抢掠,称为宫市。白居易《卖炭翁》诗就是对宫市的控诉。早在顺宗做太子时,就想对德宗建议取消宫市,当时王叔文害怕德宗怀疑太子收买人心,而危及太子的地位,所以劝阻了顺宗。永贞年间,宫市制度被取消。充任五坊(即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讹诈。五坊使也被取消。这二项弊政被取消,因而人心大悦。
    


    IP属地:江苏2楼2012-03-15 12:41
    回复
      元和十年六月癸卯日,李师道派出的刺客刺杀了宰相武元衡。宰相裴度也同样遇刺,幸运的是,他只是头部受伤而未殃及性命。得到消息后京城长安因此大骇。朝士未晓不敢出门。早朝,宪宗在御殿久等,朝臣却没有到齐。于是宪宗下令京城各处加派卫兵,派金吾卫卫士保护朝臣外出。
        元和十年七月甲戌日,朝廷宣布王承宗有罪,杜绝他的朝贡。
        元和十年八月丁未日,李师道手下的将领訾嘉珍等在东都洛阳嵩山僧院内准备谋反叛乱。数百勇士埋伏在东都进奏院外,想要趁着东都无兵焚烧东都宫殿以及进行抢掠。小将杨进和李再兴等向东都留守吕元膺告发了他们的阴谋。吕元膺出兵合围,挫败了他们的阴谋。
        元和十年七月乙丑日,李光颜和吴元济在时曲再战,这次李光颜却败在了吴元济手中。宪宗为了进一步拉拢韩弘,并让其为淮西之战出力。元和十年九月癸酉日,宪宗下诏封韩弘为淮西行营兵马都统。元和十年十一月壬申日,李光颜、乌重胤合兵在小溵河与吴元济交战,这次两人携手打败了吴元济。丁丑日,李文通又在固始打败了他。
        元和十一年四月庚子,李光颜、乌重胤合兵与吴元济战于凌云栅,又一次打败了他。
        元和十一年五月壬申日,李光颜在凌云栅大破吴元济。
        元和十一年六月甲辰日,蔡州行营、唐邓节度使高霞寓讨淮西大败于铁城,仅以身免。朝中大为惊愕,宰相入见,多劝宪宗罢兵。而宪宗却坚定地说:“胜负兵家之常,今但论用兵方略,察将帅之不胜任者易之,兵食不足者助之耳。岂得以一将失利,遽议罢兵耶?!”当时举朝都说要罢兵,只有裴度“言贼不可赦”,宪宗于是独用裴度之言。
        元和十一年七月壬午日,韩弘在郾城打败了吴元济。
        元和十二年四月辛卯日,唐邓隋节度使李愬在嵖岈山击败吴元济的军队。乙未日,李光颜又在郾城大败吴元济,破敌三万,斩首六千到九千人,缴获马匹和军械三万余件。五月癸巳日,李愬又在吴房大败吴元济,抓获贼将李佑。
      


      IP属地:江苏8楼2012-03-15 12:45
      回复

        附:历史上唐宪宗强制全民消费:家中存款不许超过5000贯
        唐宪宗是个有为皇帝,年轻时遍览群书,对于贞观、开元盛世时期的故事仰慕非常。继位之后,宪宗以先祖为榜样,呕心沥血干**,虽然没有达到李世民、李隆基时代的辉煌,却也把唐朝发展的曲线拉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为了提振经济,公元817年,39岁的宪宗颁布了《禁私贮现钱敕》,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一个强制消费令。消费令规定,凡是京城之内的公务员,不论品级,家里面的存款,最多不能超过5000贯,超过者必须把多余部分拿出来消费。这一政策同时蔓延到做买卖的商人、寺庙乃至普通老百姓。总而言之,只要你腰缠万贯,就至少得取出一半儿来消费。
        表面上看,这次强制消费运动把普通百姓也列了进来,实际上却是“名存实亡”。想想看,就算活在开元盛世,又能有几家老百姓有5000贯的存款。显而易见,运动的矛头是直指那些巨商富豪和官僚贵族的,因为他们像存粮食一样囤积了大量的铜钱。据《旧唐书》记载,“时京师里问区肆,所积多方镇钱。王锷、韩弘、李惟简,少者不下五十万贯”。存款排名靠后的竟然都有50万贯以上,正因为他们存钱不消费,导致市面上濒临钱荒的危险,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通货紧缩。
        一想到这,唐宪宗连觉都睡不安稳,因此强力推出了强制消费运动。为了确保效果,消费任务还要限时完成。《旧唐书》记载,“从敕出后,限一月内任将市别物收贮”。也就是说,您买什么政府不管,但满打满算四个礼拜之内,您必须把存款花到标准线——5000贯以下。如果到期没有完成任务,对于普通老百姓,抓来杖打一顿后处以死刑;对于文武官员和公主等,重罚或者降职;对于其他皇亲和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统统记入黑名单,登记造册上报皇帝御览。
        概括说来,就是谁拒绝消费,就把谁消灭。为了取得更大战果,唐宪宗还发动了群众运动。他把充公财产的五分之一划拨出来,建立了奖励基金,用于犒赏那些检举告发者。如此一来全民皆兵,大伙像手电筒一样闪着雪亮的眼睛互相扫视监督。一时间,人们花钱的自觉性陡然提高,看起来一个比一个败家。
        大伙都知道挣钱不容易,其实,把钱一口气花出去,难度也不小。对于存款特别多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宪宗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体现在消费令中,即“如钱数较多,处置未了,任于限内于地界州县陈状,更请限”。当然,宽容并不等于纵容,它有着坚定的不容置疑的底线,“纵有此色,亦不得过两个月”,即便延期,最多也不能超过俩月。
        看起来,似乎富豪官僚们是这次强制消费运动的最大受害者,其实这些人头脑精明,社会关系广泛,最善于也最有条件隐匿财产。比如把自己口袋里的钱分藏在自己拥有的多家店面铺户或者住宅里,一个地方都存上个4999贯,完全达标。狡兔尚有三窟,何况精明的富人们。对此,消费令规定,如果一户家庭有其他的住宅、店铺,资财不得另算,必须汇为一个总数。说白了就是您老压根儿就别想把鸡蛋放在好几个篮子里以图蒙混过关这种美事儿,但凡属于你名下的房子、宅子、店铺里藏的现金,统统都要计算在内。
        如此看来,精明的宪宗早已斟酌过每一个细节,从而把强制消费政策这一矛头最锋利的部分,对准了巨商富豪们的咽喉。
        在政策的驱赶下,这帮富豪大款为了让口袋里的钱及时达标,“竞买第屋以变其钱”,把手头叮当作响的现钱一股脑儿地投入房地产,换成了结结实实的房子,在当时掀起了一股买房置业的小阳春。
        


        IP属地:江苏10楼2012-03-15 12:46
        回复
          唐宪宗元和年间对吐蕃的战争
          元和十三年,当宪宗平定淮西方镇以后,唐吐关系开始出现变化。十月四日,吐蕃军队进攻宥州。〔23〕十二日,驻灵州唐军出兵,在定远城向吐蕃军队发起进攻,击败吐蕃军队2万人,杀2千人,俘节度副使1人,判官长行39人,此外,获得大量牲畜。〔24〕十四日,平凉镇遏使郝毗也向吐蕃发起进攻,击败吐蕃2万人,收复了宪宗曾多次与吐蕃交涉的三州之一——原州,获取大量羊、马。同时,夏州节度使田缙于灵武击败吐蕃3千人。十一月一日,夏州后军击败吐蕃军队5万人。灵州唐军攻破吐蕃长乐州的罗城。在西川,节度使王播率唐军收复峨和、栖鸡等地。〔25〕同时,唐宪宗还扣留了吐蕃的来使。
          在元和十三年十月至十一月之间,唐朝与吐蕃关系突然出现恶化的形势,原因是什么呢?从数次大规模的交战来看,除第一次是吐蕃主动进攻宥州以外,其余“定远城之战”、收复“原州之战”、“夏州之战”、“长乐州之战”以及西川的“峨和、栖鸡之战”,从地理方位来看,交战之前,这些地区大都是吐蕃控制区。这些战役的发生,显然都是唐朝军队的主动出击所引起的。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元和十三年十月,吐蕃使者论矩立藏来朝尚未归去,吐蕃似乎便已开始围攻宥州,随后便发生唐军进攻的一系列事件。从种种迹象来看,吐蕃进攻宥州,如果不是一次误会或史家有意曲笔的话,至多也只是一次没有经过吐蕃最高当局批准的吐蕃与唐军的局部冲突。似乎并不能构成唐军在北起夏州、灵州,西起原州,南到西川全面出击的理由。它反映出宪宗在取得征讨准西的战争胜利之后,已有进一步收复河、湟失地的打算及初步的行动。淮西平定以后,宪宗曾于元和十三年五月调征淮西的功臣李愬出任凤翔陇右节度使,“有意复陇右故地”。〔26〕后因东部平卢李师道再叛,才改任李愬为武宁节度使。
          元和十四年十月,吐蕃节度论三摩及宰相尚塔藏、中书令尚绮儿共率领15万军队大举进犯,包围盐州城数重,党项首领也发兵帮助吐蕃作战。唐盐州刺史李文悦率军竭力拒守27天,战事异常激烈,后经灵武牙将史奉敬率军从吐蕃军队背后突然袭击,吐蕃军方撤围离去,史奉敬乘机大败吐蕃军。〔29〕
          盐州之战,是吐蕃自元和初年与唐修好以后,第一次大规模主动向唐朝发起的军事进攻。从吐蕃15万军队的数量及宰相、中书令亲自指挥来看,这次进攻是有预谋、有准备的。
          在唐中期以后诸帝中,宪宗不仅平服了天下方镇,而且也是唯一有志以武力收复陇右故土,并开始初步付诸实际行动的人,“宪宗常览天下图,见河湟旧封,赫然思经略之”。〔30〕但由于当时尚不具备收复陇右的历史条件,因此宪宗的这一努力也随着他的去世而结束。宣宗时,沙州张议潮举行起义驱走吐蕃人,以河西十一州之地归唐,宣宗高兴地说:“宪宗尝念河湟,业未就而殂落,今当述祖宗之烈”。〔31〕可见,唐宪宗志在收复陇右故土的雄心是尽人皆知的。但因唐宪宗过早驾崩此事也被唐朝暂时搁置
          唐宪宗晚年服食丹药,最终于公元820年,元和十五年暴毙〔死因存疑〕虽然后来唐宪宗的孙子唐武宗与唐宪宗的第十三子唐宣宗也分别创建了“会昌中兴”与“大中之治”但实际效果都不能与唐宪宗的“元和中兴”相比。
          


          IP属地:江苏11楼2012-03-15 12:47
          回复

            唐武宗的西域梦
            安史之乱时负责管理西域的安西四镇的大部分唐军被抽调回内地。但留下的少数人在同唐朝廷交通受阻断绝联系的情况下仍然在西域坚守四镇。一直坚持到四十多年后,即唐宪宗晚期唐朝势力才退出西域。回鹘汗国覆亡后黠戛斯占据了安西和北庭。黠戛斯人对领土野心不大,再加上和唐朝关系要好,共同消灭了回鹘汗国,而黠戛斯当时即将成为唐朝名义上的藩属国。因此黠戛斯有意将安西和北庭交还给唐朝,而雄心勃勃的唐武宗也想借机光复西域唐武宗打算命赵蕃出使黠戛斯,要求把安西、北庭归还唐朝。宰相李德裕等人上言说:“安西离京城长安七千多里,北庭五千多里,假如黠戛斯归还,朝廷就必须重新设置都护府,征发一万名唐兵防守。不知道这么多的兵力从哪里征发,军需物资从哪条路打通运输。这实在是耗费大量的钱财去换取一个收复失地的好名声,恐怕不妥。”武宗于是暂且搁置。
            唐懿宗咸通年间黠戛斯派遣使臣伊难支向唐懿宗上表,请求唐朝的经籍文书,并要求每年派遗使者往来请颁唐历,又希望征剿流窜西域的几千回鹘残部,然后将安西广大地区全部交给唐朝,但唐懿宗昏君庸无能,武宣二宗打下局面重新恶化,唐朝日落西山,因此唐懿宗不予批准。
            


            IP属地:江苏17楼2012-03-15 12:58
            回复

              君臣协力,禁断佛教
              会昌灭佛是李德裕和唐武宗共同的杰作,可以说,唐朝经济的中兴与灭佛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李德裕一贯反对佛教的蠹政害民。早在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就极力反对滥度人口为僧尼。徐泗观察使王智兴借口给敬宗祝贺诞辰,获敬宗恩准,于泗州置戒坛,度僧求福。自宪宗元和以来,已敕禁度人为僧尼,此禁一开,人们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江、淮地区来的人最多,只要交二千钱,即可落发为僧尼。其实王智兴以为天子求福为名,自己从中牟取厚利是实。李德裕知道后,立即奏状以论其奸:“泗州有坛,户有三丁,必令一人落发,意欲规避王徭,影庇资产,自正月以来,落发者无虑数万。访泗州坛次,凡髡夫到,人纳二千,给牒即回,别无法事。”他进一步指出,“若不特行禁止,比至诞节,计江、淮以南失六十万丁”。状奏朝廷,敬宗下诏禁止。此后不久,僧人又谣传毫州出现了“圣水”,说病人喝了即病愈。江南一带去求取“圣水”的人络绎不绝,甚至壅塞了道路。平均每二三十家都雇一人去取,一斗水卖钱三千,坑害了不少人。李德裕一面在关津设卡,劝阻制止去取“圣水”的人群,一面奏状朝廷,认为此事“本因妖僧诳惑,狡计丐钱。昨点两浙、福建百姓,渡江日三五千人。臣于蒜山已加捉搦,若不绝其根本,绝无益于黎甿”。并向朝廷建议,“下本道观察使令狐楚,速令填塞,以绝妖源”。时裴度任辅相,闻状后下令填塞所谓圣水,从而打击了“妖僧诳惑,狡计丐钱”的不法行为。到了会昌年间,李德裕位居宰辅,倍受武宗亲重,因此,君臣协力,大力禁断佛教。
              李德裕辅政不久,就逐渐开始了禁佛。从会昌元年,因李德裕等人的奏请,先后沙汰了部分僧尼,拆毁了天下小寺山房、兰若等,对僧尼的一些活动也进行种种限制。会昌二年,曾下令发遣“保外无名僧”,不许置“童子沙弥’,并令原是“杂工巧”和不修戒行的僧尼还俗;同时,还下令不许僧尼无限止地占有奴婢,规定僧限留奴一人,尼留婢二人。会昌三年,废除了摩尼寺,杀摩尼师,财产没入官府。会昌四年,下令各寺院禁供奉佛牙,并拆毁天下山房、兰若、普通佛堂和村邑斋堂,凡所拆毁寺院的僧尼一律勒令还俗,送归原籍等等。
              大张旗鼓地禁断佛教则是在会昌五年。
              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私置庄田,并下令调查天下寺院奴婢和财产的占有情况。从四月起,下令凡五十岁以下的僧尼不论有无官照,都勒令还俗,并遣送原籍。
              七月,下令并省天下佛寺,大力沙汰僧尼。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毁佛运动。以李德裕为首的中书门下奏请:“据令式,诸上州国忌日官吏行香于寺,其上州望各留寺一所,有列圣尊容,便令移于寺内;其下州并废。其上都(长安)、东都(洛阳)两街请留十寺,寺僧十人。”武宗敕令:“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妙者留之:如破落,亦宜废毁。其合行香日,官吏宜于道观。其上都、下都每街留寺两所,寺留僧三十人。上都左街留慈恩、荐福,右街留西明、庄严。”李德裕又奏请将所废佛寺铜佛像、钟磐交付盐铁使铸钱,铁佛像则交付本州用以制造农具,另将金、银、玉石佛像销毁后交付度支。另外还下令,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银、铜、铁佛像,自敕令颁布之日起,限一月之内交付官府,如违抗不交,将依禁铜法处分。武宗一一准奏。毁佛的诏令下达之后,李德裕奉制力行,并派出御史乘驿去各地督促检查。
              在会昌禁佛中,李德裕的态度坚定而严厉。有的官员认为毁佛太过火,指责非难。主客郎中韦傅“言令太暴,宜近中”,李德裕把他出为灵州道节度副使,打击了反对派,从而保证了禁佛运动的顺利进行。
              有些僧徒四处躲避,拒绝还俗。当李德裕得知五台山僧人多逃奔幽州时,马上召来幽州进奏官说:“汝趋白本使,五台僧为将必不如幽州将,为卒必不如幽州卒,何为虚取容纳之名,染于人口!独不见近日刘从谏招聚无算闲人,竟有何益!”于是张仲武乃封二刀交付居庸关守将说:“有游僧入境则斩之。”使拒绝还俗的僧人无所躲藏。
              


              IP属地:江苏20楼2012-03-15 12:59
              回复

                最后的余辉-------大中之治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摘自资治通鉴)
                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7月27日)生于大明宫,是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
                


                IP属地:江苏22楼2012-03-15 13:00
                回复
                  《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碑文按照张议潮的一生重要事迹来叙述,称赞他的历史功勋,和他赢得的荣誉、地位。由此碑文我们得以知道正史所不载的许多情况,知道张议潮于848年光复唐朝失地敦煌、晋昌,第二年又收复张掖、酒泉,然后向西尽收伊州、吾州,向东直至灵武,得地四千馀里,户口百万之家,使六郡山河宛然如被吐蕃陷没之前一样。
                  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
                  白寿彝总编
                  咸通七年(866)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
                  北庭、轮台、清镇等城②。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
                  败吐蕃军,并斩杀尚恐热,传首京师③。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
                  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④。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卷
                  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入廓州,生擒论恐热,先刖其足,数而斩之,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邀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自是衰绝,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文白翻译 拓跋怀光率领五百骑进入廓州,活捉吐蕃酋领论恐热,先砍断他的肢,然后历数他的罪恶,将他处死,并将论恐热的头送交唐朝长安。论恐热的部众向东投秦州,遭到尚延心的邀击,被击败,尚延心奏告唐朝廷,请将论恐热余众全部迁于岭南地区。吐蕃从此以后衰亡灭绝,吐蕃的乞离胡君王和臣子也都不知下落,更不知他们的结局。
                  


                  IP属地:江苏26楼2012-03-15 13:10
                  回复
                    坑爹啊,关于唐宪宗的内容被度娘吞了很多,详细可查看
                    唐宪宗-----元和中兴
                    http://tieba.baidu.com/p/1243606049#sub


                    IP属地:江苏27楼2012-03-15 13:13
                    回复
                      顶顶


                      28楼2012-03-15 13:22
                      回复
                        先加精 顶了 再看


                        30楼2012-03-15 15:16
                        回复
                          唐朝后期有很多皇帝还是想复兴盛唐的 可惜宦官很坏很强大


                          IP属地:安徽31楼2012-03-15 15:51
                          回复
                            为什么我的帖子老是被删楼?今天又被删了一楼


                            来自手机贴吧34楼2012-03-17 20:10
                            回复


                              35楼2012-03-17 20: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