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神俱乐部吧 关注:54贴子:232
  • 10回复贴,共1

曾经辉煌,如今落后的城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汕尾,一个本不应该落后的地方,却真实的落后着。
汕尾地区是广东惟一一个红色**老区,虽然地处珠三角东岸和潮汕地区两大民营经济繁荣带之间,汕尾的经济却长期在全省倒数之列,建市22年落后21年,最近十几年来并没有太大改善,上市企业至今仍未实现零的突破。
汕尾发展经济的条件不可谓不好:有海岸线,有港口,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临海的小片平原可供发展工业区,有高速公路和即将建成的高速铁路;距离香港和深圳都很近,有区位优势;汕尾人也很会做生意,深圳市农产品市场几乎都是陆丰人的天下,奇怪的是汕尾本地经济却发展异常缓慢,基层矛盾激化,社会崩裂。
那么,坐拥如此便利条件的汕尾究竟为什么落后于人呢?不再落后的路又在哪里?
最落后的沿海城市
虽然身处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汕尾却尴尬地被媒体称为“最落后的沿海城市”,成为东部沿海经济带上的“陷落”一环。
3月12日凌晨,北方人都已经进入了梦乡。但在汕尾城区通港路口,一溜排开十多个大排档里灯火通明,前来吃宵夜的人们络绎不绝。狭窄的街道里,两轮摩托车和经过改装的拉客三轮摩托车轰着油门来回穿梭。
“老三文鱼档”在这里一家已经打烊的药店门前,一辆改装的报废机动三轮车就是做饭的餐车。
在汕尾街头,一些位置好的打烊的店铺门前空地,都被专门做宵夜生意的人占据了。这里几乎不存在占道经营的概念,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占据了半条人行道,甚至半边机动车道的摊点,而机动车也可以在画着禁停标线的路段随意停车。
排行老三、刚满42岁的海丰人张保国,做这个生意已经10年了。他租住在距离自己摆摊的地方200多米的一栋居民楼里,与太太一起照看生意,两个孩子则交给母亲照看。
“汕尾物价不低。”张保国说,他和太太每天忙碌也不过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开支,这导致他们一直无法在汕尾买一所自己的房子。
没有学历,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这是留守在汕尾的青壮年们普遍面临的人生难题。
央视《欢乐中国行》总导演孙滨在汕尾呆了一些时日后,在其博客里写道:“来到这里后才明白……,(汕尾)尽管沿海尽管被称为城市,但怎么看怎么不像广东的地盘,其经济发展的水平比起珠三角来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处在珠三角东岸和潮汕地区两大民营经济繁荣带之间,汕尾有临海平原可供发展工业,有高速公路和即将建成的高速铁路;距离香港只有80多海里,距离深圳只有一个多小时车程,汕尾的地理位置不可谓不好,条件不可谓不充分。报章曾说“海陆丰的地理位置起码可以让内地超过一百个市长羡慕不已”。
今日的汕尾虽然距离珠三角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深圳仅仅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却是冰火两重天。建市22年,汕尾是GDP 连续21年都位列广东全省倒数第一、人均GDP一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级市,多项指标连年垫底,上市企业仍未实现零突破。虽然身处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汕尾却尴尬地被媒体称为“最落后的沿海城市”,成为东部沿海经济带上的“陷落”一环。
当然,对于汕尾建市22年,GDP连续21年垫底,学界有不同看法。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委党校前副校长、巡视员陈鸿宇教授认为,汕尾人口只有500万左右,地域只有5271平方公里,人口总量和地域面积在广东21个地级市里是最小的,因此,其GDP总量排名比较滞后有客观上的原因。但是,汕尾总体经济发展滞后,与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差距非常大确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何况,汕尾历史上也有过辉煌时期。
曾经梦里“小香港”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汕尾已有1万多人口(含渔民),其财政收入占了海丰全县的三分之二,有“小香港”之称。可惜,无数辉煌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今日汕尾给人的印象只有落后与破败。
汕尾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濒临红海湾,毗邻港澳,属亚热带海洋气候,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海陆资源丰饶;汕尾有过“南海物丰”的记载。



1楼2012-03-27 06:39回复
    记者的调查显示,过去的几十年,汕尾非但无法吸纳更多外来资本,汕尾自身的人才也在不断流失。2009年6月,时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的罗伟其在粤东工作现场会上说:汕尾“高中普及率全省倒数第一,义务教育辍学率在全省居高不下……”他指出,汕尾教育不发展,人口素质跟不上,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高级人才和技能人才都会跟不上。本地高素质人才匮乏的同时,汕尾人又大量外迁。
    珠三角经济发展起来后,内地人纷纷涌向沿海城市,身为沿海城市汕尾的民众则大量进入深圳、广州、东莞等地。有数据显示,在深圳的汕尾人有20多万;陆河县只有30万人口,在深圳的陆河人就有七八万;整个珠三角的汕尾人差不多有100万。
    这导致一个奇特的现象——作为一个地级市,汕尾市区内没有一辆象样的公共汽车,但各县区却有着大量的长途专线车。海丰不仅有到深圳市区罗湖和福田的车,还有通往龙岗、宝安的专线车,甚至有直达深圳下面许多镇的专线车,如西乡、松岗、龙华、坂田、坪山、沙头角等等;甚至还有直达深圳某个专业市场的专线车,如直通深圳福田“通天地手机专业市场”。
    而汕尾人在外乡成就斐然:深圳装饰市场的生意有近40%是陆河人做的,全国装饰企业100强里有20强是陆河人的企业;深圳零售业前几强穗宝百货、海雅百货的老板都是汕尾陆河人;惠州本地最大的广场丽日广场开发商也是陆河人。显然,汕尾人其实跟潮汕人差不多,也有很会经商的头脑,敢闯敢干,善于经营,但这些都要在离开汕尾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这还导致另一个奇特现象——表面上汕尾的财政收入很低,很落后,在全省经济里的排名靠后,但汕尾当地的消费水平不低,因为很多人将在珠三角挣的钱返回当地消费,提升了汕尾的消费水平。陆河表面上是国家贫困县,但当地很多消费比深圳都贵。
    多年来,汕尾籍的大学生回到汕尾工作、生活的极少,偶尔有一些回去当公务员,回去创业的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好不容易培养的人才就这样流失了。这种情况的延续,导致汕尾人才空心化、低质化。
    汕尾城区在哪里?
    汕尾中心市区规模小,实力弱,核心地位不突出,难以起到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导致凝聚力弱,规模效益、集聚效益不大。
    有个笑话至今流传在汕尾民间:
    某深圳人开车去汕尾,朋友告诉他走深汕高速应该在哪个出口下。该人在那个出口下来高速公路,又开了十多分钟,眼前则是一片汪洋大海。该人于是电话问朋友,汕尾城区到底在哪里?朋友说你早已经开出汕尾城区了。
    汕尾人常拿这个笑话自嘲汕尾城区规模之小。
    汕尾城区辖3个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有58个村民委员会和35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302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左右。至今,汕尾城区也就只有几条街道最为繁华,当地人说,乘车半个小时可以走完,走路也不用半天时间。
    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指出,汕尾城市规模不大,则导致自身发展的内力缺乏。
    汕尾建市之初与深圳一样,都是要在一个小镇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新城区。当时汕尾市区要在名为汕尾镇的地方重新规划新城区,有关机构规划了一条大马路叫汕尾大道,但当时的主政者认为,规划那么宽用不着,将规划的道路削减了一半,导致今天汕尾大道非常拥挤。
    1988年建市之初,汕尾新城区的选址曾经有过争议,海丰人希望建到海丰县城,陆丰人则希望建到陆丰县城。但最终,在海丰和陆丰之间的汕尾镇成为了汕尾新城区的所在地。
    对于这种选择,当地人都觉得无法理解。
    如果在原来的陆丰、海丰等老城区建立新城区,由于老县城已经有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就不需要重新搞各种基础建设,而在一个小镇上建立新城区,无疑会导致各种成本高昂,重复建设。
    事实上,在一个传统县城基础上建立新城区是很多地方的成功做法。如深圳所在的深圳镇,原来是宝安县的县城所在地,河源是原来河源县的县城。
    


    5楼2012-03-27 06:39
    回复
      汕尾建市22年后的今天,一名汕尾人认为,汕尾新城区当初选择在海丰比较好,因为海丰历史上一直都是海陆丰的政治文化中心,雍正时期陆丰从海丰分离出来,汕尾城区早期也是属于海丰辖区的。汕尾新城区之所以没有选择海丰,或许是因为海丰不靠海、没有港口,而汕尾是靠海的,可能当时是想发展港口。
      由于汕尾镇从来都不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缺乏凝聚力,导致汕尾在汕尾镇建市后,陆丰、海丰等传统县域中心的民众都不认可,更造成了各区县发展经济时散沙一盘。
      汕尾刚建市的时候,很多陆丰、海丰、陆河等地的民众都不知道汕尾在哪里的,即使到今天还有很多汕尾人并不知道汕尾已经是汕尾地区的市中心,甚至不知道汕尾是海丰、陆丰、陆河的上级行政机构。一名陆河当地居民说,去汕尾市区就好像去旅游,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直到今天,陆丰还没有一条路跟汕尾城区直通。
      《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承认,汕尾“中心市区规模小,实力弱,核心地位不突出,难以起到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导致凝聚力弱,规模效益、集聚效益不大”。
      一名在深圳工作的陆河人说,可能有60%到80%的陆河人从来没有去过汕尾城区,但90%的陆河人都去过深圳。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汕尾城区对陆河的发展完全没有太大的扶持的作用,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只是行政关系上的隶属关系。
      一些汕尾市民认为,汕尾这个名字本身也有问题。海陆丰因彭湃领导**而名震天下。相比而言,汕尾没有什么知名度,很容易与汕头搞混。一次,一个国家级慰问演出在汕尾举行,某著名歌星在汕尾观众的热情欢呼中大喊:“汕头的朋友们,你们好!”
      因为这个名字导致汕尾人尴尬的事情不止这个。
      央视《欢乐中国行》的总导演孙滨在其博客里写道:“不是因为做节目,我还不知道在广东还有汕尾这么个地方。孤陋寡闻吧?比较起来汕头这名字倒是挺响亮,估计在全国范围内像我这样只知其‘头’不知其‘尾’的也大有人在。”
      在汕尾人看来,“汕”“尾”两字对海陆丰地区来说也实在不具有代表性,“汕”字容易混为潮汕地区,“尾”字在汉语里可谓也不是个好名字。因此,近年来,汕尾民众中出现了要求将汕尾市改名为海陆丰市的呼声。
      错过黄金发展期
      广东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强大的经济辐射力未能辐射到汕尾地区,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汕尾就是这种不平衡导致的苦果之一。这也导致汕尾作为沿海城市、比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未能体现出来。
      虽然起点类似,但在近20年来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汕尾已经难望周边的东莞、深圳、惠州中心区等地的项背。
      珠三角城市化、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是港澳资本,深圳、东莞、惠州中心区等地无不是由此发展起来的。但显然,从距离上看,港澳资本的辐射力度有限,惠州一直到1990代末才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而一直到近5年,惠州主城区才进入高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汕尾的区位优势不如深圳、东莞,导致港澳资本并没有成为推动汕尾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力。但港澳资本没有大规模进入汕尾,当地人还有另外的说法。
      汕尾建市后,或许出于本地人自治的原则,最初几任市长、书记都是由当地的村干部、公社干部提拔上来的,有的连高中都没有上完,没有在外面做过官。有汕尾民众认为,前几任领导视野不开阔,缺乏前瞻性,更缺乏从宏观上统领汕尾经济发展的战略眼光。此外,汕尾当地宗族势力强大,海丰人与陆丰人一度对立、争夺对汕尾市的控制权,导致主要官员疲于应付内耗,错过了九十年代初到新世纪的黄金发展期。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汕尾民众试图通过走私筹措最初的原始积累(国内很多地区都是这样完成了原始积累的),但1990年代被中央严厉打击,这一过程未可持续也未克其效,却为汕尾基层黑社会化埋下了祸根。
      事实上,为改变经济发展落后局面,汕尾也进行了各种尝试。
      


      6楼2012-03-27 06:39
      回复
        沿海地区的


        26楼2012-04-13 11:34
        回复


          


          40楼2012-05-09 05:41
          回复



            62楼2012-06-19 18:24
            回复



              63楼2012-06-20 13:16
              回复
                44


                64楼2012-06-21 13:42
                回复
                  rg0ub


                  65楼2012-06-22 17:28
                  回复
                    rg0ub


                    67楼2012-06-22 23:13
                    回复
                      咳唩咯哂哢咞唏咨唛唑


                      68楼2012-06-22 23: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