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缘吧 关注:4,260贴子:20,186
  • 16回复贴,共1

黛玉究竟是死在二宝婚前还是婚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根据残存的后四十回回目及脂评来看,黛玉是在宝玉和宝钗结婚前就已经死了,宝玉和宝钗的结婚是水到渠成,并没有像续书那样的苛刻牵强。


1楼2012-03-28 19:57回复
    本来,在《红楼梦》前八十回,宝黛爱情已经取得贾府上下以及贾母的默许,从脂评可以知道:(一)宝黛应成配偶,是“贾府上下诸人”的一致看法,这当然包括上至贾母、下至丫鬟在内;贾母说宝、黛俩“不是冤家不聚头”,脂批便指出“二玉心事……用太君一言以定”(第二十九回);凤姐合计贾府将来要办的婚嫁大事,把宝、黛合在一起算,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第五十五回)尤二姐先疑三姐是否想嫁给宝玉,兴儿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第六十六回)凡此种种都证明宝、黛之应成为夫妻是上上下下一致的看法。后来“岂其不然”是出于他们意料之外的原因。(二)不但“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批书人也逗乐了,故曰“我也要笑”。倘若曹雪芹也为了追求情节离奇,后来让凤姐设谋想出实际上是最不真实的“调包计”来愚弄宝黛二人,那么脂评应该批“奸雄!奸雄!”“可畏!可杀!”或者“全是假!”一类话才对。现在偏偏附和众人说“我也要笑”,岂非全无心肝!(三)李纨为人厚道,处事公允,从未见她作弄过人;由她来赞,更说明凤姐的诙谐说出了众人心意,并非故意取笑黛玉。程高本把说赞语的人换了,删去“李宫裁”,而改成:“宝钗笑道:‘二嫂子的诙谐真是好的。’”故意给读者造成凤姐与宝钗心照不宣、有意藏奸的错觉,看来是为了避免与续书所编造的情节发生矛盾。
    


    2楼2012-03-28 19:58
    收起回复
      所以,宝黛爱情在原著中应该有即将发展为现实的描写,但好事多磨,贾府发生了一连串的重大变故:迎春被蹂躏夭折,探春远嫁,元春死。三春去后,更大的厄运接踵而至:贾府获罪!导火线或在雨村、贾赦,而惹祸者尚有王熙凤和宝玉。王熙凤是由于她敛财害命等种种“造孽”;宝玉所惹出来的祸,则仍不外乎是由那些所谓“不才之事”引出来的“丑祸”,如三十三回忠顺府长史官告发宝玉无故引逗王爷驾前承奉的人——琪官,及贾环说宝玉逼**婢之类。总之,不离癞僧、跛道所说的“声色货利”四字。
      


      3楼2012-03-28 19:58
      回复
        宝玉和凤姐仓皇离家,或许是因为避祸,竟由于某种意外原因而在外久久不得归来。贾府中人与他们隔绝了音讯,因而吉凶未卜,生死不明。宝玉一心牵挂着多病善感的黛玉如何熬得过这些日子,所谓“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他为黛玉的命运担忧时,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不幸。
        


        4楼2012-03-28 19:59
        回复
          黛玉经不起这样的打击,急痛忧忿,日夜悲啼;她怜惜宝玉的不幸,却毫不顾惜自己,终于“泪尽夭亡”,“证前缘”了。
            “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回来时已是离家一年后的秋天。往日“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景色,已被“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惨相所代替;原来题着“怡红快绿”的地方,也已“红稀绿瘦”了(均见第二十六回脂评)!绛芸轩、潇湘馆都“蛛丝儿结满雕梁”(第一回《好了歌注》中脂评)。人去楼空,红颜已归黄土垄中;天边香丘,惟有冷月埋葬花魂!这就是宝玉“对景悼颦儿”(第七十九回脂评)的情景。
          


          5楼2012-03-28 19:59
          回复
            “金玉良缘”是黛玉死后的事。宝玉娶宝钗只是事态发展的自然结果,并非宝玉屈从外力,或者失魂落魄地发痴呆病而任人摆布。


            6楼2012-03-28 19:59
            收起回复
              对不起,我记成另一篇文章了。
              现在正在细看呢。


              IP属地:广东7楼2012-03-28 23:10
              回复
                写得好,顶一个。


                8楼2012-03-31 19:45
                回复
                  这算什么问题,书中写的明明白白:一边是二宝
                  成婚,鼓乐喧天;一边是黛玉咽气,凄凄惨惨。这样的情节发生在同时,对比强烈,才会动人心魄!


                  9楼2012-10-10 10:27
                  收起回复
                    赞,有根有据,都是从文子上发散


                    10楼2012-10-27 21:28
                    回复



                      IP属地:内蒙古11楼2012-10-31 08:58
                      回复
                        《红楼梦》毕竟是小说,只要动人就行。情节虽然有些牵强,但现实中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一喜一悲,对比强烈,给人印象极深,何必繁琐考证!


                        12楼2013-06-01 11: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