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战姬吧 关注:9,349贴子:51,345
  • 14回复贴,共1

【再起动】战姬名城风物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一个空虚寂寥的一楼背后,都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度娘。


IP属地:湖北1楼2012-05-01 20:10回复
    蝾螈


    IP属地:广西5楼2012-05-01 22:06
    回复
      度娘你逼我的


      


      IP属地:湖北6楼2012-05-01 22:07
      回复
        江户
        江户,是日本首都东京之旧称,特别指称以皇居为中心的东京特别区中心部(东京都千代田区、中央区周边)。其名称起源于江户城。
        江户城始建于康正二年(1457年),由武藏国川越城主上杉定正奉京都足利幕府之命令,再由家宰太田道灌完成。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取得关键性的胜利,开始了以江户城为据点的江户幕府统治时期。
        天正十八年(1590年)八月一日,德川家康受赠关八州而入城,江户城虽已历经太田道灌、北条氏的经营,仍然相当荒废,并不具备城廓的样貌,家康开始大力整建,至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期完成建设,并留下了平面图。江户城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分化为两个特色区域,其一是平民区,又称“下町”;另一个区域是称为“山之手”的上流社会区,包括大名的住宅区和旗本的住宅区。明治二年(1869年),明治天皇将皇室从京都迁到江户(迁都东京),成为新的日本首都,因位于京都之东的关东平原而改名东京。
        江户最早是由豪族江户氏所统治,扇谷上杉氏家臣太田道灌筑城于此后,便一跃成为关东的战略要地。17世纪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取得关键性的胜利,由此开始了以江户城为据点的江户幕府统治时期,江户也因此作为一座政治城市而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以后,江户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中心城市。江户城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分化为两个特色区域,其一是平民区,又称“下町”,这里汇集了很多的小商小贩和手工艺匠人,他们主要从事隅田川的水上运输、江户港的物资集散以及种种商业活动;另一个区域便是称为“山之手”的上流社会区,包括大名的住宅区和旗本的住宅区,那里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是江户城内的政治中心。江户城政治、经济的发展也随之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江户平民文化的形成标志着江户城文化发展进入了全盛期。直至今日,仍然能在东京的小巷以及一些传统仪式中感受到平民文化的存在。19世纪,随着幕府的最后终结,日本社会进入了明治维新时期,开始积极吸收并引进西方的文化,建设自己的民族国家。在这期间,皇室从京都迁到江户并改称为东京,成为新的日本首都。而江户城则相继改名为东京城、宫城与皇居,最终成为国家象征天皇的居住地。从此,在明治政府实行的现代化政策下,东京迈出了向现代化以及国际都市化发展的关键性的一步。


        小图标出处———天守阁(上图)
        天守阁是日本战国时期修建的大型城堡,在军事上有关楼和瞭望塔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城主的居住之地。天守阁是城堡的中心建筑,他不仅是坚固的军事防御设施,也是所在地大名或城主政治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16世纪中叶,日本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统一之后,建筑达到新的水平。城郭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新的创作领域。它突破日本建筑千年的传统,构想天外,产生了前所未见的崭新的高层建筑,天守阁。
        还在封建内战时期,领主们在卫城里自己府邸的屋顶上造一个小小的望楼,这是天守阁的前身。后来,各个封建领国,依托城里的小高丘,建造卫城。卫城中央一座高城,原本是府邸,叫天守阁。
        天守阁不仅是军事堡垒,而且是领国的政治中心,藩主权利的象征。
        第一个大型的多层天守阁建造于新的政治经济中心——安土城(1576年),它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纪念碑。
        16-17世纪初,是日本城郭建设的高潮时期,各领国纷纷建造天守阁,互相争竞。其中最杰出的是姬路城的天守阁。
        此外,著名的还有名古屋的天守阁(1610年),1624—1643年间建造的大阪和江户两城的天守阁。
        


        IP属地:湖北7楼2012-05-01 23:19
        回复

          事件相关:
          源义経 平氏の残党
          源义経 源氏の胸当て
          源义経 源氏装备作成!
          源义経 平氏の呪い
          源氏 平氏
          源氏是日本一个著名的氏族,它是天皇臣籍降下的姓氏之一,通常是下赐给被降为臣籍的皇子皇女,最著名的其一个分支为清和源氏。源氏活跃于奈良时代王平安时代。第一代的源氏是嵯峨天皇的子孙,后来渐渐成为了日本全国各地驻留的武士。清和天皇的清和源氏更是成为了源氏系谱中最有名,源平合战讨伐平氏的将领源义经、源赖朝等非常活跃,源赖朝更成为了镰仓幕府的将军。其他的分支有村上源氏、仁明源氏、阳成源氏、宇多源氏、花山源氏、后白河源氏、后嵯峨源氏及正亲町源氏等。平安时代以后,很多源氏的人物开始成为守护大名而更改姓氏。
          平氏是由日本天皇在平安时代赐姓的皇族之一,第一批改姓平氏由桓武天皇称为桓武平氏、仁明天皇系属称为仁明平氏、文德天皇系属称为文德平氏以及光孝天皇系属的光孝平氏,一般而言,平氏多指桓武天皇的平氏。
          桓武平氏又分为很多支流。其中以葛原亲王流最为繁盛,其他还有万多亲王流、仲野亲王流以及贺阳亲王流。此后,葛原亲王的长子平高栋的后裔又称为高栋王流;三子平高望的后裔则称为高望王流。日本昌泰元年(898年),平高望将其子国香、良兼、良将派往各个领地,此后平氏在地方上的势力更加巩固。这一时期以关东武士集团为基础形成了“坂东平氏”,其中,平高望的侧室之子良文的子孙在关东地方分散成为三浦氏、土肥氏、秩父氏、千叶氏等武家,所以良文流也被称为“坂东八平氏”。平国香的孙子平维衡,为避乱迁往伊势地方,其后裔称为“伊势平氏”,属于坂东平氏的庶流。
          平维衡之曾孙平正盛的直系后裔,被称为平家。平安时代末期,平正盛之孙平清盛将平氏政权带到了荣华的顶峰,但随即衰落。在源平战争中,平家被源家击败后覆亡。《平家物语》一书描写的就是这一支平氏。平家也泛指伊势平氏。

          扬羽蝶---平氏的家纹


          IP属地:湖北8楼2012-05-01 23:34
          回复
            成都
            成都市,别称“蓉城”、“锦官城”,简称“蓉”,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四川省省会,为副省级城市。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腹地,是中国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西南地区物流、商贸、科技、金融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亦是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
            成都市是中国开发最早、持续繁荣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详细史料可考的成都建城时间是公元前316年,距今已有两千三百余年的历史;而根据成都市区内的金沙遗址等考古遗迹,成都成为高度发达的城市聚落距今已有三千二百余年。
            成都作为西南重镇,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春秋末期(约公元前4世纪),古蜀国第五世开明王把都城迁至成都。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国蜀郡郡守张仪按秦首都咸阳建制修筑成都城墙。三国时为蜀国首都,五代十国时为前蜀、后蜀都城,文化遗存丰富。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历代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汉代成都与洛阳等并列为五大都会之一。唐代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二”。
            在夏代纪年早期阶段甚至更早的时期,地处成都平原的古蜀国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成为了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记载,古蜀国共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五个朝代,先后定都于瞿上(今成都市温江区,亦有今广汉市之说)、郫邑(今郫县)、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广都(今双流县)。春秋末期(约公元前4世纪),第五世开明王把都城迁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典故,因名成都,相沿至今,成都也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自建城起便未改名称的城市。而“广都、新都、成都”合称为“古蜀三都”。
            以上说法为温少峰(1981)和任乃强(1981)所质疑。他们认为,在蜀地有多处地方以“都”为名,例如成都、武都、新都、广都、邛都、徙都、笮都,仅“成都”便有7个之多,其中的“都”不大可能均是“都市、大城市”之意,而可能是古蜀语地名的音译。《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邛都、徙都、武都等,“皆氐类也”,意即这些“某都”式的地名,是“氐类”先民的语言所称呼的地名。《三国志·张嶷传》:“又斩斯都耆帅李承之首”,称“徙都”为“斯都”,表明“斯都”为音译词。此“都”字在《史记》中写为“榆”,见《史记·司马相如传》:“便略定西夷,邛、笮、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又云:“朝冉,从駹,定笮,存邛,略斯榆,举苞蒲,结轨还辕,东乡将报,至于蜀都。”“榆”与“都”二字上古音相近,亦证明“某都”式地名中的“都”为音译。温少峰(1981)认为“成都”一词中的“都”在蜀语中为“地区、地方、地域”之意,而“成”是蜀人族称,其义为“高原人”。
            如今成都平原有很多古蜀国的文化遗迹,如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鱼凫古城遗址、望丛祠等,地处成都市区的金沙遗址则是古蜀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位于成都市区北校场的成都军区大院内有一处古蜀国遗迹名曰“武担山”,相传为第十二世开明王派“五丁力士”由今甘肃省武都县取土为王妃修建的墓冢。
            富庶的古蜀国是秦国统一天下过程中首先攻取的对象,秦惠文王为此做了多年的准备,通过“石牛记”、“美女计”等一系列计策,麻痹了第十二世开明王,并开辟了由秦入蜀的“石牛道”(即“金牛道”)。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借巴、蜀互攻之机,派司马错率军沿石牛道入蜀,数月之间便攻占蜀地。此后,秦王三立三废蜀侯,终置蜀郡,郡治即设于原蜀都成都。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国蜀郡郡守张仪按首都咸阳建制修筑成都城墙;成都据此也成为中国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最长时间城址不变的城市。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郡守,任内他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经过数十年经营,成都在秦末便取代关中平原获“天府之国”之称,而这一美誉一直延续至今。
            


            IP属地:湖北12楼2012-05-02 22:39
            回复
              事件相关:
              アジア连合大华帝国编 万里の长城の探索
              长城
              中国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尤以秦、汉、明三时期的规模最大。《延庆州志》记载:“古长城,在州南二十余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开谋,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辽西。秦始皇因其旧址而大筑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逦而至永宁一带遗址犹存。”
              唐朝时,由于北方的突厥已经被平定而不再成为威胁,未修长城;后晋放弃燕云十六州使得宋朝修筑长城变得没有意义;元朝统治者是蒙古人,仅对一些关口做了修缮,只起到盘查路人和作为商路驿站的作用;与元朝类似,清朝也未修长城。到了现代,修长城在军事上已经失去意义了。

              


              IP属地:湖北25楼2012-05-05 18:22
              回复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迁徙,但大致都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先后有17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总计建都时间逾1,200年。在这些朝代中,曾经建都长安的汉朝和隋朝与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因此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影响力最大的都城,被列为中国四大古都之首。
                当时的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会,约在公元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公元581年到公元604年 (隋朝) 与公元637年到公元775年(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中晚唐有争议)[1]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逾百万的人口[1],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与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
                后来东亚的政治经济中心渐渐向沿海地区东移,长安逐渐退出历史中心舞台。但是世界其他大都城长时间内都没有达到或者超过长安曾经达到的高度,直到18世纪的北京在人口上超逾长安(与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巴格达有争议,宋朝虽然富裕,但人口较分散)[来源请求],目前世界最大的城市仍然是东亚地区的东京市。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元代曾设安西府;后改为安西路、奉元路。
                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来。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民国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县等相关名称。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区西北郊外,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约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城市有12座城门和8条主要街道,最长的街道长5500米。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
                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其中未央宫是从汉惠帝开始的许多皇帝的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在城西有面积广大的上林苑,苑内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宫等。在城南有一组王莽时期建造的礼制建筑。
                居民区分布在城北,划分为160个“闾里”。市场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称为“长安九市”。汉长安城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


                小图标出处---大明宫(上图)
                大明宫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年),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们大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作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二百余年。唐朝末期,整座宫殿毁于战火,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区的北郊。
                大明宫选址在唐长安城宫城东北侧的龙首塬上,利用天然地势修筑宫殿,形成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宫城的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城墙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周长7.6公里,面积约3.11平方公里。城墙南段与长安城的北墙东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把宫殿分为三个区域。所有墙体均以夯土板筑,底宽10.5米左右,城角、城门处包砖并向外加宽,上筑城楼、角楼等。
                宫城共有九座城门,南面正中为丹凤门,东西分别为望仙门和建福门;北面正中为玄武门,东西分别为银汉门和青霄门;东面为左银台门;西面南北分别为右银台门和九仙门。除正门丹凤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一个门道。在宫城的东西北三面筑有与城墙平行的夹城,在北面正中设重玄门,正对着玄武门。宫城外的东西两侧分别驻有禁军,北门夹城内设立了禁军的指挥机关——“北衙”。
                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轴线,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纵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形成的。
                


                IP属地:湖北26楼2012-05-05 19:05
                回复
                  蒙古篇
                  乌兰巴托
                  乌兰巴托始建于1639年,当时称“乌尔格”,蒙语为“宫殿”之意,为喀尔喀蒙古“活@佛”哲布尊巴一世的驻地。“乌尔格”在此后的150年中,游移于附近一带。1778年起,逐渐定居于现址附近,并取名“库伦”和“大库伦”,蒙古语为“大寺院”之意。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库伦为乌兰巴托,并定为首都,意思是“红色英雄城’。 乌兰巴托 (Ulan Bator) 是一座具有浓郁草原风貌的现代城市。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面积47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4.2万(2004年底) ,其中70%的人口是年轻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乌兰巴托市位于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南端,鄂尔浑河支流图拉河畔,海拔1351m。这里地处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最低气温达-40℃,夏季最高气温达35℃,年平均气温-2.9℃。乌兰巴托南北两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清澈的图拉河从城南的博格多山脚下自东向西缓缓流过,东西两面为广阔的草原,也是城市发展的走向。城市主要街区坐落在图拉河北岸。市区沿着图拉河布局,呈狭长形,西部有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市区南面有蒙古的圣山,山顶有蒙古人民**纪念碑,可俯瞰全市。市中心有蒙古议会大楼,总统府和人民广场。目前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商业设施均较不发达,市区内四处可见大片的蒙古包和简易的木板房。乌兰巴托也是蒙古国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交通中心。连接中俄的铁路贯穿乌兰巴托,北至苏赫-巴托尔,南抵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二连浩特市。


                  小图标出处(不确定)---甘丹寺
                    甘丹寺,是黄教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庙,它是由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亲自筹建的,可以说是格鲁教派的祖寺,清世宗曾赐名为永寿寺。
                    甘丹是藏语音译,其意为“兜率天”,这是未来佛弥勒所教化的世界。可见该寺僧侣信奉“弥勒净土”。宗喀巴的法座继承人,历世格鲁派教士甘丹赤巴即居于此寺。寺内还保存着历代甘丹赤巴的遗体灵塔九十余座,并藏有许多明代以来的文物和工艺品。
                    甘丹寺位于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距拉萨57公里。旺波日山犹如一头卧伏的巨象,驮载着布满山坳、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充分体现出传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因地制宜,寺庙傍山而立,群楼重叠,巍峨壮观。整座建筑群由佛殿、喇章宫殿、僧院札仓和米村及其附属建筑单元组成。
                  


                  IP属地:湖北28楼2012-05-08 00:29
                  回复
                    上都
                    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内蒙古元上都申遗主题为文物遗址草原景观环境为其背景衬托,突出元上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殊的历史地位,进一步阐明元上都处于草原与农耕农牧交错带的历史特点和环境特殊性,揭示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完整性、唯一性及其不可否认的普遍价值。(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申遗办邀请有关专家赴蒙古国考察)
                      上都地区在金代称金莲川或凉陉,筑有景明宫。是金朝皇帝避暑的地方。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后,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于是忽必烈把他的藩府南移至金莲川地区。他在负责统治汉地之后,进一步扩大了与汉人士大夫的接触,受到更多的汉文化的影响。1256年春,便命僧子聪(即刘秉忠)在桓州以东,滦水(今闪电河)以北,兴筑新城,名为开平府,作为藩邸。当时蒙古国的都城在哈刺和林。忽必烈在选择其藩邸地址时,考虑到“会朝展亲,奉贡述职,道里宜均”,因而把它确定在地处蒙古草地的南缘,地势冲要的开平,既便于与和林的大汗相联系,又有利于对华北汉人地区就近控制。通过金莲川幕府的大量活动,忽必烈加深了对学习汉文化、变更蒙古旧有统治方式必要性的认识,并取得了汉人士大夫的普遍支持,为元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1259年,蒙哥死。次年,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与留守和林的幼弟阿里不哥发生了争夺汗位的战争。忽必烈依靠汉地的丰厚人力物力,把开平作为前沿基地,历时四年,终于战胜了阿里不哥。中统四年(1263),升开平府为上都,以取代和林。但这时忽必烈政权的统治重心已转移到中原汉地,把都城设在山后草地已嫌偏远,因此,在至元元年(1264),又改燕京为中都。九年,改中都为大都,定为都城,而将上都作为避暑的夏都,形成两都制的格局。每年四月,元朝皇帝便去上都避暑。八九月秋凉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皇帝除在这里狩猎行乐外,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忽里台)和传统的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上都是一座具有汉式宫殿楼阁和草原毡帐风格的新兴城市。其景物风习,在元朝文士的吟咏中多有记叙。同时的西方人马可‧波罗、拉施都丁也有描述。上都与大都之间有四条驿道相通,往北又可以循帖里干驿道交通漠北。朝廷设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总管府,掌领宫阙都城,兼领城区及所属州县民事:皇帝返还大都后,并领上都诸仓库之事。
                      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红巾军分道北伐,中路关先生、破头潘部在至正18年(1358)12月攻破上都城,焚毁宫阙。明初,明朝廷建立了开平卫,宣宗时南徙独石,此城被废弃。


                    小图标出处---上都遗址(上图)
                      元上都遗址位于锡林浩特市南面的正蓝旗,始建于1256年,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时确定的首都。后来元朝定都北京后,就把这里作为陪都。
                      元上都遗址呈方形,站在城外的台基上,依稀可以辨认出房屋当年的格局。上都城周长约9公里,分为外城、内城、宫城三重,其中宫城是整个建筑的重中之重,是皇帝和后妃们夏季避暑时的居住之地,风格以自然为主。内城和外城则是官吏们的居住地。此外,在都城附近还有一座面积很大的御花园,有竹经楼台,大理石宫殿,奇花异卉,原本还放养了一些麋鹿等动物,以供帝王游猎。
                      在上都城的西北面,有一条铁竿渠,始建于元大德年间,这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设计的,也是我国北方草原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水利工程。


                    IP属地:湖北30楼2012-05-08 22:33
                    回复






                      


                      IP属地:湖北31楼2012-05-08 22:47
                      回复
                        アジア连合モンゴル编 天山山脉の探索
                        天山山脉
                        天山是中亚东部地区的一条大山脉,横贯中国新 疆的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古名白山,又名雪山,冬夏有雪。故名,匈奴谓之天山,唐时又名折罗漫山,高达二万一千九百尺,长约2500km,宽约250~300km,平均海拔约5km。最高峰是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m,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m,博格达峰的海拔5445m。这些高峰都在中国境内,峰顶白雪皑皑。新 的三条大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此山。天山山脉把新 疆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

                        アジア连合モンゴル编 上都开平城の探索
                        上都开平城
                          开平城,于1256——1260年间,由元世祖忽必烈所建。是元代建立的第二座草原都城。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基坐了皇帝,被誉为“圣龙起飞之地”。开平城成为元代百年的首都,称为上都,上京,滦京和夏都,后毁于战火,成为废墟。现在被称为元上都遗址并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城的兴建,是当时的一件大事,民间留下忽必烈向龙借地建城的传说。"相传刘太宝迁都时,因地有龙池,不能固,乃奏世祖当借地于龙,帝从之。是夜三更雷震,龙已飞上天矣。明日以土筑成基。"(孔齐《上都避暑》、《至正直记》卷一)"圣祖初临建国城,风飞雷动蛰龙惊;月生沧海千山白,日出扶桑万国明",就是以这一传说为题材作出的诗篇。诗人自注说:"上京大山,旧传有龙居之。"(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上)龙的神话当然不足凭信,但从传说中可以看出一个事实,开平城修建时,排干积水是一项比较艰苦的工程。以后建大安阁时,也是先要排干湖水,堵塞水源。
                          传说上都地下原是海,海中有龙。建城的官员刘秉忠才华出众,有着非凡的能力。他制作了铁幡杆,高数十丈,以法术镇住了海中之龙。“铁竿屺立海水竭,卧龙飞去空冥冥。”(见伍良臣《上京》)据拉施特记载,当时人们把草地中间的湖水排干,并用石头、石灰、碎砖等材料填平,溶了很多锡加固。“在升起达一人高之后,再在上面铺上石板……在那石板上面,建造了中国式的宫殿。”(见《史集》第二卷第325页)

                        


                        IP属地:湖北32楼2012-05-08 22:49
                        回复
                          几个问题:
                          1、长安图标并非大明宫,而是西安的城门,与东门(长乐门)和北门(安远门)比较接近
                          东门(长乐门)

                          北门(安远门)

                          2、乌兰巴托的图标是甘丹寺,但不是拉萨的甘丹寺……应该是下面这张图转了一个角度拍的,注意佛塔和绿色屋顶

                          在蒙古国有一座与西藏甘丹寺同名的寺庙,它是位于乌兰巴托西北的一座佛教寺庙。并且,因其独特的宗教魅力与一脉相承的寺院文化,越来越多的被世界上僧俗信众所关注。甚至在当地还流传着一句话:“到蒙古如果没有去甘丹寺,就等于没来过蒙古。”其宗教影响力及地位可见一斑。
                          甘丹寺是蒙古现存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1838年。由于受到各方的支持和鼓励,寺院势力便逐渐形成,并且开始在国家的宗教生活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甘丹寺是现今蒙古广大佛教徒的活动中心。甘丹寺共有五座僧院,一百多名喇嘛,定期举行大规模或小规模的祈祷仪式。甘丹寺为信教的蒙古广大居民服务,同时还接待国外的广大佛教徒。1970年甘丹寺下属的神学院开始正常工作,它为苏联和蒙古的佛教寺院培养了大批骨干。甘丹寺是亚洲佛教徒和平运动委员会总部所在地。在甘丹寺的图书室里,喇嘛们致力于学习和写作。图书室里收藏着喇嘛的先辈们所研究的哲学及历史方面的大量著作,同时也记载着甘丹寺日常的生活情况。
                          在甘丹寺院内,收藏着已经成为蒙古民族文化财富的许多极为珍贵的珍宝。在这些珍宝当中,有扎那巴咱尔——蒙古的第一位博格多格根用银和铜铸造出的全身人像,扎那巴咱尔不仅是佛教教会的首领,而且也是一位卓越的雕刻家。甘丹寺里收藏着他用铜浇铸的镀金全身人像的大量制品——菩萨旺扎拉丹尔及第一世班禅喇嘛罗桑克珠杰的雕像。在甘丹寺的遗宝中还有在黑纸上用金字写着的《甘珠尔》108卷,以及1956年世界佛教徒纪念释迎牟尼诞辰2500周年时铸造的释迎牟尼佛像。那些素描的佛像,则是以刺绣及贴花的工艺制成的,还用罗凯施法尔檀香料雕塑出印度、西藏、蒙古、波兰、尼泊尔的诸佛雕像......。
                          甘丹寺的图书室拥有五万多册图书及手抄本。在这些图书及手抄本当中有许多罕见的出版物——这些出版物对藏学家和蒙古学家来说是难得的珍本。因此,不仅喇嘛们有理由以拥有这些遗宝而自豪,而且蒙古文化界的所有专家们、蒙古喇嘛教史方面的专家们也因此而感到自豪。  今天,蒙古的佛教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佛教僧侣在读《科学与宗教》杂志,寺院的院长可以出席国际蒙古学家代表会议,神学院的毕业生亦可到日本、印度、尼泊尔及世界其他国家去实习和深造。


                          IP属地:陕西34楼2012-05-12 16:10
                          回复
                            我感到很惭愧,也只能再努力来回报大家了。


                            IP属地:湖北37楼2012-05-18 21:07
                            回复
                              事件相关
                              ガンダーラ タフティバーイの探索
                              塔赫特.伊.巴希佛教遗址
                              塔赫特·伊·巴希佛教遗址,位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塔克特·依·巴希市以东,在它南面约5公里是萨尔·伊·巴哈洛尔城遗址。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塔赫特·伊·巴希佛教遗址和萨尔·伊·巴哈洛尔城遗址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塔赫特·伊·巴希意为"春天宝座,这处佛教遗址起源于公元1世纪,坐落在一座150余米高的小山之颠。公元1-5世纪,这里是极其繁荣的佛教圣地,并曾经遭遇过战火洗礼。有人认为,寺院之所以受灾,是因为寺院一带曾是要塞城市,又因它是建在小山上,战斗中兵家为争夺高地有利地形而殃及的缘故。
                              这座古老的修道院遗址中已经发现了许多由石头和灰泥雕制而成的雕刻品的碎片,这也向世人展示出了当时的创造者们所具有的高超的雕刻技艺。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地方便是其中的一排排小神殿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排列布局,这些小神殿是环绕着中央佛塔神殿而建立起来的。高石墙围绕的僧院可能具有双层结构,中间部分是一个开阔的庭院,周围有居室、禅房、一间大会议厅、一个餐厅和寺院其他阿属建筑。
                              遗址中迄今依然能发掘出的古币成为佛教徒私印度教徒曾经在这里活动的有力见证。根据一位名叫宋云的中国朝圣者的记载,在通往印度的重要商业路线中,这里似乎曾是赫赫有名的四座城市之一。

                              


                              IP属地:湖北39楼2012-05-18 22: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