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曾是战国七雄中较弱的国家,燕昭王即位(公元前311年)后,发愤图强进行改革,设黄金台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后得名将乐毅,率兵伐齐,获得大胜,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但在国力尚未强大得足与东胡决战时,燕昭王曾以大将军秦开做为人质与东胡媾和,秦开智勇双全,在东胡做人质期间,了解了东胡南部的地势险要、军队的布防情况和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受命率大军击败东胡。东胡向北退走千余里。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造阳为燕国上谷郡治所,有说为今河北省独石口附近的,也有说为河北怀来的;襄平为今辽宁省辽阳市);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后来,秦开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氵贝(今朝鲜清川江)。《史记·朝鲜列传》载:“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氵贝为界,属燕。”
据有的学者考察,燕北长城的大致走向是西起河北省张家口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之间,经沽源、围场、赤峰、敖汉旗、奈曼旗、库伦旗、阜新,由阜新县平安地乡,东去进入彰武县,长城自进入彰武县以后,遗址不清,有待今后进一步调查寻觅。还有人根据辽北与辽东地区发现的燕国遗址推断燕北长城继续往东往南的走向是法库、铁岭、开原、新宾、桓仁、宽甸过鸭绿江,东至今朝鲜的博川附近,全长约1200多公里。但燕北长城的具体走向,包括东西部起点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又据考察,在这条燕国最北线长城南20至50公里处还有一道长城,这道长城是秦开第一次攻打东胡建北方五郡时建的,即自造阳至襄平的那条,自西向东途经围场县,内蒙古喀喇沁旗、赤峰县,辽宁建平县,内蒙古敖汉旗,辽宁北票市、阜新县,再向南经沈阳到辽阳。而最北的那条燕长城是燕国后来国力强盛,拓展边境,置五郡,有了战略上进可出击,退可固守的条件时修筑的。
燕国两条北长城沿线都有遗址发现,建有烽燧、城障。有的小城障筑在长城墙体上,相距4至5里,城墙有夯土筑、石砌、土石合砌,夯土墙的夯层为10厘米左右,底宽5至6米,石砌墙以自然石块垒砌,方法是:两侧外墙均用比较大的石块,底部多用大长条石为基础,然后逐层砌起,两墙之间以较小的石块、砾石和土夯实。还发现有巧妙利用山险不再筑墙的,而只在两峰间筑石墙或以石块加以堵砌。
据有的学者考察,燕北长城的大致走向是西起河北省张家口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之间,经沽源、围场、赤峰、敖汉旗、奈曼旗、库伦旗、阜新,由阜新县平安地乡,东去进入彰武县,长城自进入彰武县以后,遗址不清,有待今后进一步调查寻觅。还有人根据辽北与辽东地区发现的燕国遗址推断燕北长城继续往东往南的走向是法库、铁岭、开原、新宾、桓仁、宽甸过鸭绿江,东至今朝鲜的博川附近,全长约1200多公里。但燕北长城的具体走向,包括东西部起点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又据考察,在这条燕国最北线长城南20至50公里处还有一道长城,这道长城是秦开第一次攻打东胡建北方五郡时建的,即自造阳至襄平的那条,自西向东途经围场县,内蒙古喀喇沁旗、赤峰县,辽宁建平县,内蒙古敖汉旗,辽宁北票市、阜新县,再向南经沈阳到辽阳。而最北的那条燕长城是燕国后来国力强盛,拓展边境,置五郡,有了战略上进可出击,退可固守的条件时修筑的。
燕国两条北长城沿线都有遗址发现,建有烽燧、城障。有的小城障筑在长城墙体上,相距4至5里,城墙有夯土筑、石砌、土石合砌,夯土墙的夯层为10厘米左右,底宽5至6米,石砌墙以自然石块垒砌,方法是:两侧外墙均用比较大的石块,底部多用大长条石为基础,然后逐层砌起,两墙之间以较小的石块、砾石和土夯实。还发现有巧妙利用山险不再筑墙的,而只在两峰间筑石墙或以石块加以堵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