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道吧 关注:3,580贴子:30,385
  • 6回复贴,共1

禅宗十牛图

收藏回复

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十牛图为宋代廓庵师远改作清居禅师八牛图而成,依图次第指出禅者由修行、开悟、调伏业识,终至见性,进而入世化众之心路历程。若修行者能了解从过程之实际情况,更不会走错方向,故行者宜多体会此十牛图之真实内涵。


IP属地:广东1楼2012-05-21 23:47回复
    以下摘自《自然呈现——岩松动中禅文集》----------
    岩松按: 禅宗十牛图是禅宗的修行次第。文中的“牛”和动中禅的“觉性”是一个东西。文中开始是“牛”,中间是“牛”,最后仍然是“牛”。动中禅开始是觉性,中间是觉性,最后还是觉性。可以说动中禅和禅宗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本文也可以用作动中禅修行次第的参考。
    禅宗的“牛”也好,动中禅的“觉性”也好,都是指向月亮的不同手指而已。切不可因为只研究手指而忽视了月亮。
    十二世纪,中国的禅师廓庵禅师著了一本名为《十牛图》的书,成为禅门中的至宝。他绘制了禅宗的十牛图,并以诗偈和散文加以评唱,形象地展现了由修行以致顿悟的体悟过程。


    IP属地:广东3楼2012-05-21 23:52
    回复
      一、寻牛----从来不失 何用追寻
      第一寻牛,即寻求业已失散的心牛。所谓心牛,就是真实的自己,是生命的本体,也就是临济和尚所讲的无位真人,这一阶段是立志求道的阶段。不过,实际上心牛(无相的自己)从未失去。真人总是在我们的面门,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中出入。仅仅由于缺乏正确的自觉,而与本来的自己疏远了。根本没有必要从外从他而求。只要照顾好自己脚下就行了。
      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著语: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家山渐远,歧路依差;得失炽然,是非蜂起!
      诗的意思很明了,在此不再复述。暂且谈一下著语大义。心牛从来就没有失去,哪里用得着去追寻?由于缺乏自觉以致与心牛疏远,在尘世的迷乱中心牛逐渐被淹没。离本来的自我愈来愈远,前路参差峻峨。于是得失之心愈盛,是非之争更烈。
      二、见迹----依经解义 阅教知踪
      《十牛图》的第二图为见迹,只是发现了心牛的足迹。这是一个阅读经书禅典,谛聆师家教诲,理解佛教法理的阶段。通过这一阶段,从而知晓一切都是独立存在的,而它们却处于矛盾的统一之中;明白万物的客观与自我的主观是息息相关的存在;理解万法都是一个心牛的千变万化,即一切存在都是本来的自我的变体的禅的思想。不过,在这一阶段还无法弄清牛是白还是黑。所以,仍处在禅门之外,只是见到了踪迹而已。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著语: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正邪不辞,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在水边、林下、萋萋芳草中到处都有牛的足迹。那辽天的鼻孔,冲天的气势,纵是深山老林,也隐藏不住。
      著语大意跟上述大同小异。所谓“众器为一金,万物为自己”的表意为:金镯、金炉、金项链等器皿,林林总总,形态各异,都是金子制造的。所以宇宙间的万物都出于一体,都与自己合而为一。


      IP属地:广东4楼2012-05-21 23:57
      回复
        五、牧牛----前思才起 后念相随
        《十牛图》之五为牧牛,即小心放牧好这头手中牵着的牛。在悟道之后的修行中,要保持正念不起邪念,既需要得牛的修行又需要牧牛的修行,即通过得牛使牛与我合一,通过牧牛使我与境合一。在日常千差万别的环境中.我们往往才起一念即生二念。看到美丽的花,就想把它摘下来养到花瓶里。虽然这种见到类物即起美化它的念头并非坏事,然而这随之而生的第二念往往会引发迷惑之心。为此,当一念已起时,能如“红泥炉上一点雪”那样,随即返回正念、抱持正念即可。这样的话,就会如古人说的“后念即生,前念自灭”,始终保持一个正念。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著语:前思才起,后念相随;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不由境有,惟自心生;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牧牛时当特别仔细小心,要把好鞭索,时时加以管束,以防此牛纵步走入尘世纷迷之中,以便把它驯教得纯和而不顽野,即使不用鞭索,他也会自动跟随着它的主人。这头牛本来已觉悟成真,由于迷惑它常生妄想。这迷惑不是来自外境,而是发自己心。所以要严加束教,耐心垂训。永远保持正念。
        六、骑牛归家----干戈已罢 得失还无
        《十牛图》之六为骑牛回家。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之间的干戈已息,到了无所谓得牛失牛的阶段。从发奋求道(寻牛)、谙习法理(见迹)、实践修行而见性入理(见牛)、彻底悟入以致见性悟道(得牛)、到努力在动中保持灭念(牧牛),已经费了一番辛苦,现在进入干戈已罢、人牛一体的境界了。现在不再需要绳鞭了。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短笛,奏一支山歌俚曲,何等逍遥,自有牛儿载着你回家。这是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然安详的境地。见性已不再是难事,然而要把所见所悟变成己身之物却并非易事。比起彻悟,悟后的修行就难得多了。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著语:干戈已罢,得失还无。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牢笼不住。


        IP属地:广东6楼2012-05-22 00:08
        回复
          九、返本还源----水绿山者 坐观成败
          《十牛图》之九为返本还源,即“真空无相”的境地。这样诠释,人们容易把禅误解为一种不求实际的虚无主义。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另一面。正如柳自然绿、花自然红,“真空无相”本来就是“真空妙有”,它有无穷的功用。“佛法高妙的人,看起来跟不知佛不懂法的凡人一样。”即“悟了同未悟”。因为本体就是本来清净,不染一尘的。通禅之人在本质上仍然不同于混璞未分的凡人。水绿山青,都是本来清净的真实存在,没有任何的造作;身居世间万物的荣枯流转之中,而能超然物外,冷眼观之,便不会流于世俗,居无为中而有为,做真正的主人翁!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著语:本来清净,不受一尘;观有相之荣枯,处无为之凝寂。不同幻化,岂假修治?水绿山青,坐观成败。
          意为要说返本还源,还不如当下直观,如盲似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反而花费许多功夫。这样在凝寂的无为中,冷眼观察水绿山青的本来面目,便可以有异于变幻败坏之物;一切依照自然的本色去视听观察,便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获得永恒的生命,实现真正的价值!
          十、入廛垂手----酒肆鱼行 化令成佛
          《十牛图》的最后一图为入廛垂手。即进入市街上的酒屋鱼肆中,谦逊地为众生说法,使他们趋向于善,成就佛道。禅的绝对意义也就在于此,它的宗教意义也完全体现在这里。整体上来看,《十牛图》的八、九、十体现了真正的人的事体、实相和作用。本性即实相,即一切真实,作用即不仅利己而且要利人。利人是禅者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一切的学问、修行都要为人,主要是为他人着想,为整个人类谋求更自由、更纯善、更有创造力的生活。这就是禅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上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著语:柴门独掩,千圣不知;理自己之风光,负前贤之途辙。提瓢入市,策杖还家;酒肆鱼行,化令成佛!
          意为禅者在柴门里修行千日,以致衣冠不整,面带灰色,是为了继承先祖大业;修行圆满后,就步入广大的尘世中。到一切众生集聚的地方,去讲经论道,把生命的真理告诉众人,把禅的自由、创造、求善播撒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让枯木开花,整个的世界充满欢乐和笑声!


          IP属地:广东8楼2012-05-22 00:15
          回复
            看明白不难,但做难哦。就找牛都不好找。


            IP属地:河北9楼2012-05-22 09:09
            回复
              人和牛只是比喻
              人=肉体意识(表意识,即前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识)
              牛=灵体意识(潜意识,即第七识--- 末那识)


              IP属地:广东10楼2012-05-22 1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