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关注:29,067贴子:268,121
  • 11回复贴,共1

孔孟政治思想比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孔孟的政治思想若以仁、义、礼等范畴来分析,将和他们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经济思想等混为一谈,无法避免逻辑混乱。本文试从上对下的手段、下对上的态度、上下互相约束这三个方面来比较孔孟的政治思想,而仁义礼智信德孝悌等概念则可自由运用于整个思想体系的比较研究。  



1楼2007-02-02 12:07回复
    然而孟子决不是反对等级制,他仅是主张等级差别不要太悬殊,穷人也能活下去而已;活下去是为了供养上等人,维持社会的繁荣,他曾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又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他自己也是这种精神的典型体现者。孟子游学稷下,领爵大夫,生活奢华,其母之丧,“棺椁衣衾之美”,连鲁君都眼红(见《公孙丑下》),孟子却舍不得分财减少一下“野有饿殍”(《梁惠王》孟子语)。在孟子看来,糟糠梁肉各得其所,正是所以事君之道。 

      孟子的事君思想显然比孔子进步了。孔子的事君思想局限于礼的模式、规范,教条死板;孟子的事君思想则生动活泼,表现出开放的倾向、重民的倾向、竞争的倾向——谁好忠于谁。这些倾向显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三)上下互制思想比较 

       

      孔孟都认为上下级应当互相制约。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其言外之意便是:君使臣不以礼,臣事君便不以忠;臣事君不以忠,君使臣便不以礼。孟子的态度则更明朗,更激烈,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这种等价交换的人际关系原则,就是一种社会约束。 

    孔子的约束器是礼。礼本是一个伦理学范畴,当礼作为一个政治学范畴,作为一种约束器来维系君臣民关系时,孔子也称之为“度”。据《左传·昭廿九年》记载,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所受之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今弃是度,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孔子认为贵贱不愆,名分不乱就是度,和礼的内涵一致,所以度就是礼。在孔子看来,唯有度是君臣民以序遵守的;举国上下都行之以度,谦恭好礼,等级森严,贵有业守,贱有劳作,自然国祚长久。在孔子看来,刑法不是君臣民和衷共济的约束器;因为贵人不用守法,贱人守法尊刑鼎而不尊贵人,所以刑法不能调和君臣民的关系。孔子为实现他的小康政治理想,便在伦理学的旗帜下大讲其礼,以礼代度求治。他要人们“克已复礼”,要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他要臣民和君主都讲礼行礼,他包罗万象地说:“为国以礼”(《先进》)。但孔子的礼实在太无能了,就在孔子的家乡、礼乐之邦的鲁国,昭公失礼,三桓政变,国君奔死它乡;继而三桓失势,陪臣擅权,阳虎、公山不狃叛乱;民间则有“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以至孔子奋斗一生也未能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于是孟子改弦更张,以“仁”作为君臣民的共同约束器。 

      孟子首先把仁分给每个人一份,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告子上》);又说:“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尽心上》)。这样,孟子就给每个人找到了行仁的理由,并且找出了求仁的捷经——勉之强之以行忠、宽、恕之道。剩下的就是人们能不能勉强行仁的问题。于是孟子又提出了行仁的好处:“仁者无敌”(《梁惠王上》),“行仁政而王”、“仁则荣”(《公孙丑上》)。孟子又指出不行仁政的坏处:“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离娄上》)。孟子期望这样周密的说教会使贵人、贱人一起守仁,互相约束;岂不知人们发现强权和暴力比仁更奏效,于是孟子的约束器“仁”,便被束之高阁。 
     
     
     孔孟不同的约束器反映了他们师徒不同的性格,也反映了两个时代不同的社会风尚。礼是客观的东西,孔子尊重客观,反映了他谦虚谨慎、屈从现实的性格,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对传统现实流连因循、对新生潮流徘徊观望的社会风尚。仁是主观的东西,孟子尊重主观,反映了他自信自强、追求维新的性格,反映了战国时代人们对新政流弊怀疑挑剔、对未来幻景跃跃欲试的追求精神。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决定的,春秋时代生产力相对落后,故人们的心理怯懦保守;战国时代生产力相对提高,故人们的思想开放大胆。 

      两种风尚,两种性格,两种约束器,标志着两个古代哲人的殊途;维持社会秩序、约束人际关系的共同目的可谓同归。再三殊途同归的逻辑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4楼2007-02-02 12:08
    回复
      顶,
      敢问楼主的职业,
      仰慕


      6楼2007-07-19 17:22
      回复
        此文讲的很系统,
        我要至少读三遍!


        7楼2007-07-19 17:23
        回复
          “孔孟的治民主张都维护剥削阶级对劳动阶级的统治”
          见谅,楼主
          我个人认为我们在网络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里应该尽量跳出教科书的那些马克思的历史观点:阶级分析法
          这样对历史是没有坏处的,反而能活跃历史
          不知妥当与否


          9楼2007-07-19 17:41
          回复

            很欣赏楼主深刻的见解的广博的知识
            向楼主看齐


            10楼2007-07-19 17:52
            回复
              基本同意楼主观点.感觉孔子没有当过大官,而孟子做到齐国相国,实践能力孟子要远超孔子.

              还有不同意孔孟是师徒关系,毕竟年数相差太多.


              11楼2007-07-20 10:16
              回复
                平民孔子的奋斗历程:《阙里志·年谱》云:“二十岁为委吏(管理仓库),二十一岁为乘田吏(管理畜牧)”。后来,孔子任鲁国中都宰,仅一年,“四方皆则之”,干出政绩的孔子,又被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司空”这个官不算小,主管全国的土木工程。而“大司寇”则是一国的最高司法行政长官。又据《史记·孔子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担任理相,成了处理政务的最高行政官。所以说孔子还是当了大官的~~~呵呵~~~


                12楼2007-07-20 12:38
                回复
                  恩,原来是这样,那他教学生应该是在他免了宰相以后吗??


                  13楼2007-07-21 07:42
                  回复
                    感觉先秦诸子百家都是在当了官之后才开始教学的


                    14楼2007-07-21 07:50
                    回复
                      这个方面的话题的 都讨论一下

                      ...


                      15楼2007-07-21 12:54
                      回复
                        • 59.41.99.*
                        在以前的时候我以为孔子是一个仁、义、礼都懂的人 现在 我认识了孔子 什么仁、义、礼啊 哈哈;;;;;;;;;哈哈 狗屁


                        16楼2007-07-23 23: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