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渡吧 关注:3,016,416贴子:31,381,354

【胥渡年华】(转载)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的国宝级文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个貌似是授权啊
一楼度娘万福


IP属地:江苏1楼2012-08-30 15:52回复
    1、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阎村。陶质彩绘,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别看就一涂鸦的缸,年代早,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比秦始皇还大4000来岁
    


    IP属地:江苏2楼2012-08-30 15:52
    回复



      IP属地:云南3楼2012-08-30 15:52
      回复
        2、陶鹰鼎,属新石器时代,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通高只有36厘米,但看上去显得威武而雄壮。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稳定地撑柱于地,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的气势。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我觉得好萌来着


        IP属地:江苏4楼2012-08-30 15:53
        收起回复
          3、后母戊铜鼎,属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亦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一说为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另一说为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此鼎型制雄伟,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有“青铜之冠”之称。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貌似我初一学的历史书上就是这个


          IP属地:江苏5楼2012-08-30 15:53
          收起回复
            4、利簋(gui 第三声 ),属西周早期,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武成》、《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IP属地:江苏6楼2012-08-30 15:54
            收起回复
              5、大盂鼎,属西周康王时期,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鼎高100.8厘米、口径78.3厘米、重153.3千克。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内容为周王告盂(人名),殷代因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相传此鼎后归周雨樵,同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异凝重、雄奇恣放、质朴平实等数类,大盂鼎属于瑰异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其居首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原楼主的话:感谢那个姓潘的女人,她叫潘达于,这一辈子都在守着这两个鼎,接手的时候她才十九岁


              IP属地:江苏7楼2012-08-30 15:55
              回复
                6、虢季子白盘,属西周,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镇虢川司出土。虢季子白盘铸于周宣王时期,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重器。此盘造型奇伟,原器高39.5厘米,上口呈长方形,口长137.2厘米,腹下敛,平底,曲尺形四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衔环兽首两个,腹上部为窃曲纹,下部为环带纹,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此盘自道光年间出土后曾被当地农人用以喂马,后县令以数钱据为己有。几经动荡,此盘被刘铭传觅得,极为珍惜。在其后几十年内,觊觎此盘者不乏其人,刘氏后人将盘重埋地下,远避他乡。解放后,刘肃将此盘掘出献给国家。自此,虢季子白盘才得以重放异彩,供世人欣赏。虢季子白盘先曾藏于故宫博物馆,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IP属地:江苏8楼2012-08-30 15:56
                回复
                  7、明代凤冠,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定陵出土的凤冠共四件,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各一顶,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各2顶。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彩经久艳丽。冠上所饰珍珠、宝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顶上有宝石128块,最少的95块;珍珠最多5449颗,最少的3426颗,最重者2905克,最轻者2165克。冠上嵌饰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及博鬓,这些部件都是先单独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内,组合成一顶凤冠。凤冠造型庄重,制作精美,其工艺有花丝、镶嵌、錾雕、点翠、穿系等项。点翠面积大(四顶凤冠上有翠凤23只,翠云翠叶翠花多达数百片),宝石镶嵌多达400余颗,大小珠花及珠宝串饰的制作也不少。最后的组装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序,各饰件的放置,几千颗珍珠的穿系,几百颗宝石的镶嵌,诸多饰物于一冠,安排合理。凤冠口衔珠宝串饰,金龙、翠凤、珠光宝气交相辉映,富丽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达到。凤冠上金龙升腾奔跃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飞翔在珠宝花叶之中。凤冠是皇后的礼冠,在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IP属地:江苏9楼2012-08-30 15:56
                  收起回复
                    六龙三凤冠
                    这个华丽的感觉啊
                    


                    IP属地:江苏10楼2012-08-30 15:57
                    回复
                      三龙二凤冠


                      IP属地:江苏11楼2012-08-30 15:58
                      回复
                        十二龙九凤冠

                        配色最喜欢的
                        


                        IP属地:江苏13楼2012-08-30 15:58
                        回复



                          15楼2012-08-30 15:59
                          收起回复
                            9、晋侯苏钟,属西周厉王时期,1992年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八号墓出土。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都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最后两钟为2行11字。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归。1993年初,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此次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编钟数目应是16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这个我历史书上也粗线过


                            IP属地:江苏16楼2012-08-30 15:59
                            回复
                              10、大克鼎,属西周晚期,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法门镇任村出土,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鼎腹内壁上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现藏上海博物馆。

                              


                              IP属地:江苏17楼2012-08-30 15: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