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不只是男女确立婚姻关系所举行的一定的仪式,与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婚姻形态的嬗替,不断演变,改变内涵。婚礼的产生和演变,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深圳米兰婚纱摄影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
20年代新娘大红绣袄新郎长袍马褂
20世纪初的结婚庆典仍保持着典型的传统风格,传统的中国礼服中,新娘要头戴凤冠或者丝绸红盖头,新郎则头戴璎珞之冠,两人均身着描绘有龙凤的服饰,这象征着在婚礼上,新人们被视若皇帝和皇后般尊荣。青年女子从小就会缝制结婚的嫁妆,尤其是婚礼服饰和鞋袜,都是以旧时中国的传统手工缝制、刺绣,以便在结婚那天穿上。
20年代,女性争取独立自主,在化妆上也反映了这种转变。眼睛及唇涂深色,头发剪短。当时刚发明了卷睫毛器,故化妆特别强调眼睛。卷睫、娇艳、樱桃唇是20年代的时尚。但是这个时期女子婚礼服装还是以中式风格的大红绣袄、绣裙为主;也有西方引进的白色灯笼袖拖地连衣裙。男子穿的则是长礼服,长袍马褂。
30年代新娘大红对襟绸衣裤新郎十二排扣唐装
黄阿婆听记者问及她当年的婚礼时,她那满是皱纹的脸上现出了淡淡的光辉,在她爽朗的笑声中,时光好似又回到了当年那场西式的隆重婚礼。
那天她头上戴着白色的纱花,身着洁白的长纱,新郎穿着西式礼服,在家人的陪同下,在牧师的证词中,他们交换了订婚戒指。新郎下的600块大洋聘礼后来就用来置房。当时开了几十台酒席,街坊邻居都来了,那个晚上杯盘交错,灯火通明。
黄阿婆说,那时只有有钱又有点思想的女子才能穿婚纱。穷人家的子女是不讲究什么婚礼仪式的。有些请不起媒人代为说媒的,两家同意了,女方拿了包袱就直接过门。要是有点钱的,新娘还能扯上块绸缎做一件大红对襟开的绸衣绸裤,新郎则是十二排扣的唐装。
40年代新娘白色婚纱新郎长衫
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设计不很复杂,垂直线条的高腰长裙,有褶的袖子和开得较低的领口,仿佛就是当时流行服装款式的翻版。丝和缎是婚纱的主要面料。婚纱款式是长及足踝的,前幅裙用直线剪裁,后幅则缀上另一幅拖地的裙摆,当新娘走在教堂的红地毯上时,拖地的裙摆也在地毯上徐徐而过,令新娘有天仙般的风姿。新郎则西装革履或长衫。农村新郎穿短袄长裤,新娘以带红的色布制成短衫长裤,粉红袜子和红鞋。婚纱照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改为婚礼胶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60、70年代新娘小翻领衬衫新郎绿军装或中山装
新娘穿碎花小翻领上衣,发型是:齐耳短发、额头留些许流海、头顶头发用头绳绑起或用黑色小发夹向后别。新郎是部队或知识分子喜欢穿军装或中山装,不属部队的就借,但没有领章。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80年代新娘自制连衣裙新郎西装革履
当时市面上没有专门的新娘新服,新娘一般都是到服装店选购时尚的衣裙,男的青一色的西装革履。
90年代新娘单一婚纱新郎单一西装
那时,港台婚纱摄影风行到内陆,也波及到邕城,邕城婚纱影楼一夜之间相继开了七八家,但是,没过多久,又相继关门,仅剩的两三家慢慢做大直至今日。新人选择拍婚纱照成了一种流行。据喜洋洋婚纱影楼的徐总经理介绍,当时婚纱摄影的风格基本上是临摩港台风格。化妆,厚厚的粉底遮去原本的肤质,像刮了一层厚厚的泥子,再涂胭脂、口红;摄像时,过度爆光,造型是新郎穿燕尾服、新娘穿婚纱,一个站或一个坐,造型单一,追求惟美,但当时拍结婚照的新人,几乎都是一个版本。
21世纪E时代新娘国际潮流婚纱新郎上档次的西装
数码摄像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是邕城影楼的一次技术**,改变了传统影楼的运作方式,拍出的照片惟美的同时又体现个性。据永恒婚纱影楼专业部雷秉宁总监介绍:现在的婚纱摄影无论是化妆还是画面到制作,开始追求自然、追求个性,化妆:保持原有的肤质,透明、亮丽具有时尚感,新娘的婚纱质地、款式多样化了,高领、低领、欧款,各种颜色适合各种脸型肤色气质的新娘,丝绸仍为首选面料,但在整个婚纱设计的胸、背、袖子、裙摆、拖尾、花边等处加入了一些新兴的面料:玻璃纤维、纸、马海毛等。蕾丝、纱网、薄纱也是选用最多的婚纱面料,再缀以丰富的水晶、珍珠、亮片等装饰,并更注重耳环、项链与婚纱的整体搭配;新郎仍保持西装革履,但西装款式、质地、颜色紧跟现在流行的款式,场景由静景向户外花红柳绿的大自然、海边融入,通过系列剧情式的婚纱照片,或古典怀旧、或浪漫、或现代时尚、或动或静,述说和纪录着新人的爱情故事。500元/套—10000元/套左右不等的消费价。近万元的婚纱照对普通人来说有些奢华,但可享受婚纱照刻成光盘及拍婚纱照时全程花絮VCD光盘或海之旅拍婚纱照。可以说,现在在深圳龙岗米兰婚纱摄影与在南宁、上海等地拍没什么两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