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者生存,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风云际会、充满变数的建筑市场。这是世界上最大、最为活跃的建筑市场,又一个管理极其无序混乱的市场;是最注重人情、关系的市场,同时又是最缺乏诚信和良知道义的市场。这个市场表面看起来欣欣向荣,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在政府具有绝对权威、单方面主导市场规则制定的体制下,上演着一出出“公有地悲剧”,也演绎着一幕幕赤裸裸的腐败丑剧。这个市场中,权钱交易是表象,金钱和良知的交易才是实质,而建筑行业价值观的普遍丧失则是根本。
建筑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体制的最大受害者。为了维护所谓的“客户关系”,他们使尽浑身解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地带如履薄冰;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他们相互之间展开血腥搏杀,把共同的生存空间压缩得越来越小。竞争的低层次和手段的同质化,使得市场供求规律紊乱,既显失了公平,又没有了效率。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竞争的法则。但是面对这个既没有公平、也没有效率可言的市场,这个如同黑洞一般无情地吞噬着资本、人力和建筑人良心的市场,“适者生存”只能带来市场主体的变异,未必产生令社会满意的结果。现在还有谁可以拍着胸脯说,我们的工程没有偷工减料?我们建起来的公共设施,又有几个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种体制弊端带来的高额成本最终需要社会来买单,需要每一个纳税人来支付。撇开负的外部性不说,对企业自身来讲,被动的“适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生存,仅仅是生存!匍匐在规则制定者脚下的企业,迷失了自己,也丧失了建筑行业应有的价值观,它不可能崛起。
回头看看大国崛起的历程,每一个大国的兴盛,都预示着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诞生。而历史的每一次重大转折,却往往发轫于很小的、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件。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们用超人的胆略和意志征服了海洋,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海洋时代的到来,这个和人类登月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事件,最初是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割断了葡萄牙与印度的香料贸易通道。伊比利亚半岛的这个国家没有钻牛角尖,想着怎么去打开陆上通道,他把目光投向了海洋,顺应并引导了“地理大发现”的潮流,最终率先登上了世界性大国的历史舞台。
《大国崛起》让我们看到了更高层次的“适者生存”,这是一种基于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以智慧、胆识和勇气谱写的“适者生存”,它适应的不是旧有的体制和价值观念,而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终极规律。我们是不是也要换一种思维方式?企业存在的价值在哪里?面对扭曲的市场,我们有没有说“不”的权力?有没有敢于挑战规则的勇气?网络时代,我们的社会规则正在发生转变,而且转变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很多以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正在变成现实。前段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最牛钉子户”事件,是网络时代个人对抗体制的典范。在很多行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出参与市场规则制定的呼声。建筑企业也是一样,我们有自己的信仰,我们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内实外美的建筑产品,我们能够并且应该对市场秩序发挥自己的影响。
“上帝要让谁灭亡,必先让其疯狂。”建筑市场混乱的一页必将翻过去,市场秩序终将“拨乱反正”,建筑人的信仰和价值观必将重新确立,这不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许欠缺的就是一个导火索。而一次地质灾害或者关于某起质量事故的新闻报道,甚至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互相倾轧,都极有可能引爆这颗定时炸弹。在公众越来越趋于理性、媒体越来越敢于说话的时代,建筑业行规的重新制定,建筑人的“良心大发现”恐怕为期不远了。
历史一再告诉我们,“谁能抢占先机,更快接受新的思想,谁能最早打破旧有的价值观,谁就能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只有敢于并且能够旗帜鲜明地树立行业价值观的企业,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责任和担当、气魄和胆略的企业,才有资格收获崛起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