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诗之三
――宋.雪岩祖钦
夹岸桃花红欲然,
洞中流水自涓涓。
山家不会论春夏,
石烂松枯又一年。 著者小传:雪岩祖钦(1214-1287),宋末元初高僧,婺州(浙江金华)人。5岁出家,16岁剃度。初参天目殿古柏悟道。历任潭州龙兴、湘西道林等寺,又住湖州光孝道场。咸淳五年(1269)住仰山,名声益彰。得心印于云峰妙高禅师,为临济宗第十七代传人,力主儒释思想相通。入元后,受元世祖优礼,传法高峰原妙。 赏析:“夹岸桃花红欲然”,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一片热烈浓郁的桃源春光:清溪两岸,桃枝夭夭,桃花红得好像要燃烧起来一般。这不禁让人想起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那样:“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洞中流水自涓涓”,一个“自”字蕴含无穷的禅机,不管桃花如何鲜美,也不管春光如何热烈,洞中流水总是自然的涓涓流淌。流水自流亦如禅师之心,没有妄想尘老,没有人我造作,只是自自然然,随缘度世。恰如王维在《辛夷坞》中所描绘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此处,洞中水与芙蓉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山家不会论春夏,石烂松枯又一年”,在这样美好恬然的山居生活中,禅师早已忘记了时间,超凡脱俗,游心于尘寰之外的禅悟化境之中,浑然忘我。正如唐人诗言:“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亦如《桃源源记》言:“尚不知有汉,无论魏。”须知时空只是一种妄念分别,并无实法可得,亦不可执着。
无碍
――宋.雪岩祖钦
一处通兮处处通,
如风过树月行空。
藕丝窍里轻弹指,
推出须弥第一峰。
著者小传:雪岩祖钦(1214-1287),宋末元初高僧,婺州(浙江金华)人。5岁出家,16岁剃度。初参天目殿古柏悟道。历任潭州龙兴、湘西道林等寺,又住湖州光孝道场。咸淳五年(1269)住仰山,名声益彰。得心印于云峰妙高禅师,为临济宗第十七代传人,力主儒释思想相通。入元后,受元世祖优礼,传法高峰原妙。 赏析:何谓无碍?自在通达而无碍,自在涉入而无碍,自在融通而为一体,如同灯光互相涉入,即是无碍之相。《往生论》曰:“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涅盘,如是等入不二门无碍相也。”因此无碍即是通达之意。“一处通兮处处通”,通达者,通于整理而无壅也。《华严经》开同时具足相应,谓举一法时,顿具一切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时,皆得相应,具足圆满。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正是一悟千悟,一通百通是也。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这个“通”是一个什么样态呢?“如风过树月行空”,真是自在洒脱,无所障碍。如果证悟这种通达位,那么就可以“藕丝窍里轻弹指,推出须弥第一峰”,在藕丝的空窍里弹出庞大的须弥山。此之即是《华严经》广狭自在无碍门,谓大而无外,名广;小而无内,名狭。然大非定大,置毛端而不窄;小非定小,含太虚而有余。所谓事得理融,自在无碍。经云“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大世界作小世界”是也。
山居诗
――元.中峰明本
头陀真趣在山林,世人谁人识此心。
火宿篆盘烟寂寂,云开窗槛月沉沉。
崖悬有轴长生画,瀑响无弦太古琴。
不假修治常具足,未知归者漫追寻。 著者小传:中峰明本(1263-1323),元代临济宗第十九世,字幻住,号中峰,俗姓孙,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于天目山参谒高峰原妙,二十四岁从高峰出家,其后并嗣其法。自此居无定所,或泊船中,或止庵室,自称幻住道人,僧俗瞻礼,世誉为江南古佛。晚居天目山,元仁宗曾招请入内殿,师固辞不受,仅受金镧袈裟及“佛慈圆照广慧禅师”之号,元英宗且皈依之。后于至治三年八月示寂,世寿六十一。遗有《广录》三十卷,其墨迹亦著称于世。 赏析:中峰的这首山居诗,写苦行僧不假修治,即已具足一切佛法的真味。佛与众生,心性本同,迷悟攸分,苦乐悬殊,在众生则背觉合尘,具足无量烦恼惑业,功德智慧无由显现,如水因风动以成波;在诸佛则背尘合觉,具足无量功德智慧,烦恼惑业净尽无馀,如波因风息而成水。奈何世人不识此心,如金在藏中,珠系衣里,由不了知,妄受贫穷。若遇智者,慈悲指示,则无尽宝藏,原是固有家珍,随意受用,从兹得大自在。吾人只需歇却驰寻,返观内照,复本心性,则云开窗槛,天空海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