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吧 关注:1,110,218贴子:26,932,394

诸君自备钛合金狗眼《明初明军技术领先欧洲二百年》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章摘自《大明帝国战争史》 作者:李湖光 出版: 凤凰出版社
古代枪炮在实战中的缺点是装填弹药的速度慢、发射程序繁琐,打完一发弹丸之后,重新装配弹药要消耗太多的时间,这个难题深深地困绕着枪炮手,因为如果对手是骑兵的话,早就挥刀跃马奔驰过来啦。由此可见,枪炮要迅速连续射击才能在战斗中摆脱被动局面,并威慑对手。可是,初期的火器怎能与连续射击的现代精良枪械相比。那么,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其实,我们不应该低估古人的智商,这个难题在金属管形火器出现后不久就解决了,时间大约在元末明初。说来话长,当然要从灭掉元朝创建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朱元璋于1328年(天历元年)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自幼家境贫困,然而却天生资质聪明过人,胸怀济世安民之志。他乘元末社会矛盾激化而天下大乱之机,毅然从军,投靠濠州的起义军将领郭子兴。从普通一兵干起,因功跃升为带兵官,到处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到了1355年(至正十6五年)郭子兴病死时,朱元璋已经羽翼渐丰了。同年6月,他率水陆大军渡过天险长江,南下开拓根据地,不久占领了集庆(令江苏南京)这个传统上虎踞龙蟠的形胜之地,收降军民50余万,以此为基础,势力慢慢向四周扩张。
说了这么多,该说到朱元璋与火器的联系了。朱元璋打天下必然离不开火器,他最早与火器打交道是在南渡长江的前夕,当时还驻军于江北的和州,多方招揽人才,等待时机,在此期间,有一个名叫焦玉的匠人前来求见,并献上几十条“火龙枪”。朱元璋命得力助手徐达在军中试射,证实这种武器能够洞穿一层皮革。朱元璋非常高兴,认为拥有此枪取天下就更加容易了。遗憾的是,火龙枪的样式及具体构造如今已经失传,后人无从知晓。但是从元末明初保存至今的大批火器实物表明,朱元璋及他的对手装备得更多的枪铳类火器是“手铳”。
手铳各种型号不一,一般长约4.2至4.5厘米、口径2厘米左右、重约5至9斤,共分为三部分,即由发射弹丸的前膛、填充火药的药室以及尾銎这三部分组成,尾銎是供将士们在作战时插入长木柄的,这样,两手抓紧木柄就可以将手铳举起来射击了。如果在铳身加固四至五道横箍,还可以起到防止爆膛的作用。作战时只要点燃手铳药室外面的引信(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2-11-24 22:33回复
    通常是左手持铳,右手点引信),弹丸会迅速射出来。但是,那时候的手铳还没有准星及照门,因而射击的准确度比较差,在不瞄准的情况下想射中目标主要是靠运气了。朱元璋军队南征北战,处处可以看到手铳的身影。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2-11-24 22:34
    回复
      历史 记载朱元璋确实在水战中大规模动用过火器,而且过程非常精彩,下面需要详细介绍。不过,有胆量与朱元璋进行水战的不是老对手张士诚,而是野心勃勃的陈友谅。
      陈友谅,沔阳人(今湖北仙桃),渔民出身,乘天下乱成一锅粥的机会浑水摸鱼,投靠湖广起义军徐寿辉部,用不了多久,他便削尖脑袋费尽心机钻入了领导层,做了个领兵元帅。按照这个升迁速度顺利地再发展下去,下一步就是弑主自立,另起炉灶了。1360年(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经过精心策划,杀死了徐寿辉,在长江边的采石五圣庙中称“帝”,国号“汉”,地盘横跨湖广、河南、江浙、江西的部分地区。但他还不满足,企图顺着长江而下,一口吞并朱元璋。然而,骄兵必败,汉军在应天城下中计受挫,顶不住朱元璋强大的军事压力,接连丢掉了太平、安庆、江州,一直倒退回了武昌。
      陈友谅虽败,但实力犹存,他利用朱元璋主力回师江北之际,在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4月顷巢而出,以号称“八十万”的水陆大军包围了重要的战略枢纽鄱阳湖边的洪都(今江西南昌),同时,顺势攻取了吉安、临江、无为州。
      陈友谅这次出兵,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迅速攻克洪都,庞大的汉军水师经长江口集结在鄱阳湖,参与进攻洪都。这支水师有丰富的攻坚经验,但他们不是凭着当时的先进武器火器来攻城,而是靠巨舰。巨舰攻城不是天方夜潭,例如1360年(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在进攻长江边的太平城时,动用巨舰乘水涨之机紧挨在太平城西南边的墙垣而停泊,就这样,一群群的水兵们轻易地从高大的舰上跃上城墙,一举破城。
      汉军的巨舰高数丈,上下分成三层,楼层与楼层之间互相听不见说话,每一层都放置了走马栅,可容得下三千余人。这一刻,陈友谅打算故伎重施,力图以巨舰强行停靠在鄱阳湖边的洪都城墙,再重演攻克太平的一幕。谁知,巨舰怎么也靠近不了城墙,原来朱元璋吸取了太平之败的教训,事先已经将俯瞰湖泊的城墙重新改建,向后移了三十步。
      鄱阳湖里的汉军水师面对着可望而不可及的城墙,只有干瞪眼的份,没办法,只好以步兵强攻了。汉军步兵携带着箕形的竹盾登上岸,蚂蚁一般地向洪都城抚州门涌来,有几处城墙在这些人不惜代价的进攻之下坍塌了,城池眼看就快要失守。在这个关键时刻,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2-11-24 22:36
      回复
        洪 都守将邓愈率领的军队拿着火铳,及时出现在城墙破损口处,将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在这里,立马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疲惫的汉军,其竹盾在防备利箭与石块时已经疤痕累累,现在难以再防备火铳射出的如电光石火般迅速的弹丸,只好暂时撤退回去了。
        邓愈抓紧时间,在城墙的破损之处坚立起一排排的木栅。汉军不甘心功亏一篑,又疯狂地扑上前去,踏着尸体来争夺,守军只好一边用火铳射击,一边立栅。连洪都城里最大的官都督朱文正也亲自赶来督战,经过一个通宵的战斗,终于击破汉军的骚扰,筑好了排栅。不久,守军又在新城门一带打败了汉军。
        洪都守军既然已经使用火器,攻城一方理应同样用火器还击。可是,汉军在随后发动的攻势中仍然主要依靠冷兵器,这说明他们装备的火器不多,归根结底,是陈友谅漠视火器,根本没有大量使用这种新武器的意识。
        汉军接连攻城失利,便重新补充竹盾等攻城器械转而进攻水关,企图破栅而入。他们抓住守军的火铳装填弹药时比较慢,不能够快速地长时间连续射击这些弱点,不顾性命,一波波地涌来。城内,都督朱文正果断下令将士们用长槊伸出木栅外面,不断刺杀密集而来的敌人。栅外的汉军没有退缩,前面的人大胆地伸出手来抢夺长槊,后面的人继续突进。朱文正见形势不利,立即要求守军改用铁戟、铁钩向外猛刺。这些武器的枪尖旁边都有横向伸出的铁钩,难以用手抢夺。伸手抢夺的汉军全部被铁戟及铁钩划得鲜血淋漓,肉沫横飞,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之下又一次退了回去。
        就这样,洪都守军在守城的85个日日夜夜里,不知击退了多少次汉军的进攻,终于盼来了援兵。
        朱元璋知道洪都被围的消息之后率领主力从江北回师,纠集了20万大军赶来增援,同年7月,到达长江至鄱阳湖的入口,首先部署军队封锁了这一带,再浩浩荡荡地开入鄱阳湖。陈友谅不得不解除对洪都的包围,转而全力对付朱元璋。
        汉军的战舰首尾相连,全部涂成了红色,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舰可容3000人,中舰可容2500人,小舰可容2000人。朱元璋的战舰则是白色的,缺点是比较小,优点是机动灵活。
        双方水战的战术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鼓励“接舷战”。所谓“接舷战”,是指双方的将士在战舰靠近时进行白刃战。不同之处是汉军的战舰巨大,可以在水战中横冲直撞,力图将对手的小舰撞毁击沉;而朱元璋军队的小舰反应敏捷,擅长使用各种火器发起攻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2-11-24 22:37
        回复
          17世纪中叶,很多欧洲军队开始装备燧发枪。让人震惊的是,燧发枪装备军队后,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用到1848年,才结束装备。
          这段时间欧洲才开始反超中国的,那时中国已经被满清征服了


          6楼2012-11-24 22:37
          收起回复
            这么先进的装备叫土到渣的张献忠李自成之流和被吐槽的更不如渣的清兵打的皇帝吊死在歪脖子树上。。。尊重对手,就是尊重自己,战胜时这样,战败了就更得夹着尾巴了


            8楼2012-11-24 22:38
            收起回复
              明初的时候欧洲还是中世纪末期


              IP属地:河北9楼2012-11-24 22:39
              收起回复
                大小将军筒,即是大小将军炮,因威力比较大,因此冠以“将军”之名。根据保存至今的一种大将军炮,炮身长约80厘米、口径22厘米、重34.8公斤;另一种小将军炮长约55厘米、口径7.3厘米、重约20公斤。
                大小铁炮,炮型类似于将军炮,元代的炮多用铜来造,后来进一步发展为铁制,仅就成本而言,铁炮比铜炮便宜得多。古代最先使用铁炮的是朱元璋军队,根据保存至今的文物,大铁炮的炮身长约100厘米、口径21厘米、尾长10厘米。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这类炮为长条形的直筒状,炮口不再好像盏口炮及碗口炮那样呈喇叭状敞开,因此比盏口炮及碗口炮的膛压要大,射程更远。为了防止爆膛,炮管外面有四五道箍,两侧还各有一根炮轴,方便运输。
                上述所有的枪炮全没有准星及照门,不能精确瞄准射击。不过,这些枪炮在近距离发射时还是很容易射中汉军体形超级巨大的战舰。
                朱元璋的军队除了管形火器之外,还有用来焚毁对手战舰的燃烧性火器。例如:
                火枪,是指在冷兵器长枪的枪头一侧绑上一两个火药喷筒,筒子外面有引信,点燃引信之后,筒子喷出火焰,可达几丈远。
                火箭,是在箭镞的侧边绑上火药筒,筒后有引信,点燃引信,筒里的火药燃烧喷射,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射向目标。
                神机箭,属于多发性齐射型火箭,在一个大竹筒内装入两至三支箭,每支箭的箭杆上都绑着火药筒,筒外面有引信,点燃引信,射程可达百步之外。
                火蒺藜,一般为圆形,还有数个凸起的角形器,体内装有火药,体表开有一个小口子放置引信,点燃后即可爆炸。
                最后说明一下燃烧性火器“没奈何”,这种火器的制法是先把火药及各种武器放在芦席里面,将芦席卷成长7尺的圆状,再糊上一层纸或布,外面有引信。将它用绳子绑在竹竿中,悬挂于船的头桅之上,当碰到敌船时,便点燃引信,斩断悬索,让“没奈何”落入敌船中爆炸,引发熊熊烈火。
                朱元璋的军队为了让各种火器长时间快速地连续射击,想尽了办法,他将各种枪炮与弓弩等远程冷兵器组成几层叠阵,轮番射击;又将舟师分为11队,每队均配备了枪炮与弓弩,排列为几层,作战时,先发射枪炮、再发射弓弩,以此达到快速地连续射击的效果。当靠近敌舟时,则用冷兵器展开白刃战。
                朱元璋将各种冷热兵器放在同一个阵中协同作战,也 算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进步,但是,稍微不足之处在于这一种叠阵里面,枪炮是与弓弩等冷兵器混合在一起轮流射击的,那时还未能做到仅仅只让枪炮等火器组成叠阵轮番射击。尽管如此,一支军队拥有这么多的火器及新颖的战术,肯定会在水战时占了上风。
                两军开战,首先在鄱阳湖中的康郎山交锋。战前,朱元璋告诫将士们要注意服从命令,那么,用什么来传达指挥信号呢?白天是用旗帜、晚上用灯笼、远处听信炮、近处听金鼓。开战之后,朱元璋的部下徐达奉命带壮士闯入敌阵,杀敌1500人。双方水师如犬牙交错般混战在一起。另一将领俞通海乘风发射火炮,焚毁汉军舰只20余艘。出乎意料的是,随着风向的改变,火势竟然向徐达的舟师中蔓延过来。后来徐达在援兵的帮助下,扑灭了火,击退了汉军。最惊险的是,朱元璋的楼船在这次混战中因遭到汉军的堵截而一度搁浅,幸好部将及时赶到而安然无恙。
                首战结束,朱元璋基本上已经摸清了陈友谅水师的底细,他克敌制胜的信心十足,甚至放心地命令徐达率领部分将士离开鄱阳湖,返回应天,防止张士诚等人趁火打劫。
                两军在湖中择日再战。朱元璋亲自布阵,利用小船灵活的优势围绕着汉军的巨舰进退自如,轮番进攻。汉军战死及溺毙者无算。同时,朱元璋军队的伤亡也很严重,例如院判张志雄因所乘的船只折断了桅杆而失控,他为了避免被手持铁钩攻到面前的汉军活捉,毅然自刎。最奇怪的是一位名叫丁普郎的将领,死时身上有数十个伤口,他那失去了脑袋的身体仍然扶持着兵器摆出战斗姿势,屹立不倒。一连数天,激烈的战斗一直在进行着。不知不觉间竟然吹起了东北风,朱元璋不失时机,指挥敢死队员,驾驶着七条装满火药与芦苇的船只(船中还放满了身披盔甲、插上兵器的稻草人,伪装成进攻的模样),闯进汉军的水寨,焚烧了数百艘首尾相连的舰只,还烧死了陈友谅的两个弟弟及一批将领,朱元璋军队乘胜追击,斩首2000余级。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2-11-24 22:39
                回复


                  1635年,明代火器研究家毕懋康发明了燧发枪。它的构造和性能与以前的鸟铳无大差异,主要是改进了发火装置。自生火铳的出现,将我国使用了两百多年的火绳点火法,改进为燧石发火。这是我国火器史上一个大革新。因为使用火绳点火,有很多缺点,遇到风雨的天气,火门里的火药不是被风吹走,就是被雨打湿,以致不能发射;有时还没有瞄准好,就过早地误放了。毕懋康记载的是撞击式燧发枪,扣板机龙头下压,因弹簧的作用与火石磨擦发火。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使瞄准较为准确,随时都可发射。燧发枪配有火石自动打火装置,不怕风雨并不须事先火绳点火,发射速度与精确度大为提升。在中国火器史上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变革。
                  懋康雅负器局,扬历中外,与族兄懋良并有清誉,称“二毕”。
                  撰《
                  军器图说》。此书不分卷。有附图。书前有门人张继孟序,侄登辅小引、侄登翰跋与作者自序,自序署曰:“崇祯八年七月二十日原兵部右侍郎今致仕臣毕懋康谨对”。本书:“罗列各种火器、毒弩,图文并举,叙说军器之制造,使用与威力。书中云:“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禁毁。
                  1635年,身为大明火器研究家发明了
                  燧发枪。能使火器在雨雪天使用,这是中华武器史上的巨大**。但是随着明朝沦亡,满清的思想局限性,导致了火器发展停滞不前。


                  11楼2012-11-24 22:41
                  收起回复
                    沐英也比欧洲领先了200年左右,欧洲还要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士兵才按照尼德兰总督莫里茨(Muritz)编写的操典训练,在训练时分成几排轮番射击,这种战术后来在欧洲比较流行,它与沐英的叠阵基本是一致的。
                    这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元末明初,拥有大量火器的朱元璋军队,其先进的装备、编制、战术,已经将亚欧各国远远抛在了后面,那时的中国,是世界军事变革的中心。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2-11-24 22:46
                    回复
                      累死楼猪了太长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2-11-24 22:46
                      回复
                        去TMD的大清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2-11-24 22:51
                        收起回复
                          本来大清就是兔子宣传出来的 尤其是所谓的康乾盛世


                          IP属地:河南16楼2012-11-24 22:55
                          收起回复
                            明朝后期要靠进口红衣大炮打鞑子求破。


                            IP属地:广东来自贴吧神器17楼2012-11-24 22:59
                            收起回复
                              不过明朝建国在14世纪,当时欧洲还是黑暗时代,科技书妥妥的一点没有,谁点谁死。超强200年也不是完全夸张的说。


                              IP属地:广东来自贴吧神器18楼2012-11-24 23: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