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吧 关注:5,937贴子:170,932
  • 18回复贴,共1

【敦煌文献】敦煌阴氏家族研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随着敦煌文献的公布,我们了解到
敦煌地区有大量的豪强右姓,其中有张
氏、曹氏、阴氏、索氏等。敦煌阴氏在
莫高窟开有大量的家窟,可知作为大姓
的阴氏在敦煌地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然而敦煌阴氏之族源、郡望历来众
说纷纭,前辈学者对阴氏的研究也仅是
涉及一点而未做深入研究。
《容斋随笔》卷六“姓氏不可考”条
载:“姓氏所出,后世茫茫不可考,不过
证以史传,然要为难晓。”“千载之下,遥
遥世祚,将安所质究乎?”故本文也只
能在此依据史书及敦煌文献等材料对阴
氏进行大致研究,力求还历史真面目。
从史书和敦煌文献中,可知阴氏起
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以邑为氏。“阴氏。姬姓。管
夷吾七代孙修,适楚,为阴大夫,因以
为氏。”(郑樵《通志》)“昔恭王之裔,别
封于管。有夷吾者⋯⋯适楚践大夫之
职,以地命氏,授于阴城。”(《全唐文·
王府长史阴府君碑》)又《后汉书·樊
宏阴识列传》曰:“其先出自管仲,管仲
七世孙修,自齐适楚为阴大夫,因而氏
焉。”显然,这里有个矛盾之处,一说管
仲适楚以地命氏,一说管修适楚因以为
氏。然而也有一个共同点,即“阴氏世
奉管仲之祀,谓为相君”。
(二)敦煌文书P3421号《新集天下
姓望氏族谱》:“阴氏,承帝喾之苗裔,商
武丁封为阴氏,遂有阴氏兴焉。”又敦煌
文书P2482号《阴府君墓志铭并序》:“其
先著姓帝喾之苗裔,殷王武丁之后,因
号阴氏焉。”把阴氏说成是帝喾之苗裔、
在殷商时兴起的说法只在敦煌文书中有
所出现,其他史书及谱牒材料中皆未见
有此说法。然而此说法却既有谱系材料
又有人物记载的证明。


IP属地:浙江1楼2012-12-12 11:06回复
    (二)武威阴氏
    西晋末前凉张轨及其子孙据凉州76年,凉州地处武威郡,《还冤记》曰:“张骏(按:张轨孙)据凉州,忌害镇军将军武威阴鉴,以其宗族强大而多功也⋯⋯逼自杀。”又《晋书·张轨传》载:“张轨保凉州,阴澹之力,骏以阴氏门宗强盛,恶之,乃逼澹弟鉴令自杀,由是
    大失人情。”可知阴鉴、阴澹为武威人,且此时阴氏已“门宗强盛”。不过南北朝
    时期保持高度政治活跃的应以阴仲达支、阴子春支及阴寿支为代表。
    (1)阴仲达支。《魏书·阴仲达传》载:“阴仲达,武威姑臧人。”《晋书·载记》秃发乌孤条载:“阴训、郭西州之德望。”“西州”即凉州,据以上史书中可知到南凉阴训时阴氏已成“德望”,在武威有重大势力,且子孙皆著高官。
    (2)阴子春支:《梁书·阴子春传》
    有“阴子春⋯⋯武威姑臧人。晋义熙末,曾祖袭随宋高祖南迁至南平,因家焉”。从史料看其父阴智伯在刘宋时与刘裕从小就有交情并被委以重任,阴子春更是仕途得意,一直身居高位,其子孙也都在朝做官,可以说是累世仕宦之门。
    (3)阴寿一支:《北史·阴寿传》载:“阴寿字罗云,武威人也。父嵩,周夏州刺史。”从史书记载看阴嵩在兆周就居显位,阴寿更是以功进上柱国,封赵郡公,赠司空,而具有极高的政治声誉、政治影响力。其子世师也受荫做官,并受信任,当唐兵围城时还固念受隋世恩而拒不投降,阴寿孙阴弘智或因愚忠隋朝或另有政治企图而劝诱李谋反,史书虽没记载阴弘智下场如何,但因诱惑李谋反,必也不会逃避惩罚。


    IP属地:浙江3楼2012-12-12 11:13
    回复
      此贴必顶,楼主碉堡了给力继续


      4楼2012-12-12 11:20
      回复
        (三)始平阴氏
        除敦煌文献外,从史书及谱志材料中,尚未发现有阴氏出自始平望者,也未见过阴氏人物有在始平活动者。按传统来说,某家族必会荣引一个值得夸耀的出身来标榜自身以示荣耀,对此我们只能推测为在阴纲孙阴常迁徙武威前,已有阴氏族人迁居始平,且当在魏晋南北朝武威郡望形成前。总之始平阴氏是南阳新野裔,或许因他们无重大政治影响力,故史书不载。


        IP属地:浙江7楼2012-12-12 11:43
        回复
          怎么删了,妹子们还没看呢。另外,楼主在哪摘抄的还有楼主妹子长的太男人了。小心以后嫁不出去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2-12-12 11:46
          收起回复
            今天的没了 明天继续


            IP属地:浙江10楼2012-12-12 11:47
            回复
              太长了!


              IP属地:山西12楼2012-12-12 11:57
              回复
                现存的敦煌文献,留在国内的只有一万多卷。其余分别保存在目前英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法国日本等。其中英国国家图书馆藏13000余件,占三分之一强;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10800余件,亦占三分之一强;其他还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5700余件。另外还有一部分在日本。


                IP属地:浙江13楼2012-12-12 12:03
                回复
                  你在哪里找的文?


                  IP属地:山东15楼2012-12-12 20:57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17楼2013-01-15 23:12
                    回复
                      楼上挖到了一个好坟贴


                      IP属地:吉林19楼2014-03-24 10:25
                      回复
                        身为新野人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IP属地:广西20楼2014-09-09 02: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