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吧 关注:3,487贴子:20,696
  • 3回复贴,共1

《瓦尔登湖》读后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棵活的橡树正在生长
他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
那里没有一个同类,它独自生长着,发出许多苍绿黝碧的快乐的叶子
——惠特曼


1楼2013-01-04 10:12回复

    我想,《瓦尔登湖》这本书和它的作者都是异数,因此我所写下的这篇文章相较于读书报告,则更像是一篇对梭罗本人的分析。
    从一本书中去洞悉一个人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些作者喜欢把话隐起来,隐到读者非读好几遍不可才能明白,或者还是明白不过来;有些作者喜欢把话反过来,甚至反到有时连作者自己都搞不清楚的程度。而这两种书的作者,心机深,思想复杂,因而他的观点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往往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但梭罗不同,《瓦尔登湖》不同。在这本书里,你完全找不到雕琢的词藻,华丽的辩证,这本书中写满了梭罗独居时最最朴实的内心感悟,意由心生。这也是梭罗的过人之处,他懒于隐藏或美化自己,只一个干干净净的人,不急不恼地别人宣传着“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观念。
    梭罗生活得像个隐士。住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瓦尔登湖边的小屋里,自给自足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他自己足足独处了两年又两个月。对于梭罗,我愿意可以把他类比于惠特曼所说的那棵树。它的伞样的形状,不断迸发的枝条,蓬勃向上,扎根进土壤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树叶,将这些转化为人类的特质,宽容,坚韧,耐性,不断自我发展的激情,这些特质都是梭罗所具备的。而在这些美好的特质之外,梭罗性格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整个人的独立性,这与我们所有人都不同。他比别人更多地逃脱了概括,逃脱了归类,逃脱了被影响与被灌输,这既是他的独立性的来源也是他能够长久保持独立性的原因之一。因此脱离于人群之外,山川草木均是他的密友,他可能时常会觉得山水比人能更与他相投。他的一位朋友用一段很有趣(初读时令我笑喷)的话形容了梭罗的这个特质:“我爱亨利,但无法喜欢他,我决不会想到挽着他的手臂,正如我绝不会想去挽着一棵榆树的枝子一样。”
    在梭罗于瓦尔登湖度过的第一个夏天,可以这样讲,除了维持生活,他几乎什么都没做。没有读书,没有写作,没有与他人的交流,甚至有的时候他连豆子都懒得种了。那么他在做什么呢——在那大片大片的给生命留下的余地里,梭罗长久的思考着。在阳光下的门前或树木中间,从日出到黄昏,享受着只属于一个人的思考。这样的思考的结果不带有任何他人,甚至现代社会的影响,这是很罕见的。所以在所罗认为进行这种纯洁的思考不是从他的生命减去了时间,而是比通常的时间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


    2楼2013-01-04 10:13
    回复

      对于有些不了解梭罗的人来说,梭罗长时间的思考可能与放空或胡思乱想没什么不同,但是这些人实在是大错特错了。普通人的胡想往往离不开物质且带着浓厚的自我感情色彩,但梭罗的思考却是真正的淡如白水,朴实而有力。至于用放空形容梭罗则完全是个玩笑,几十部自然随笔是不可能产生于放空这种完全无需动脑的活动中的,不是吗?
      “我们能够给予事物以外貌,但最终能使我们受益的只有真相。只有真相经得起考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在自己应在的位置上,而是在一种非本意所愿的处境中。由于我们本性中的弱点,我们假设出一种情况,并将自己置于其中,因此就同时处于两种境地,要想从中摆脱就加倍困难了。”(梭罗《瓦尔登湖》结束语)梭罗把自己称为“文明世界的过客”,从这称呼中还是可以看出梭罗对这个世界在人身上产生的影响还是有些着恼的。他厌恶一切虚假,也不乐意于看到人说真话还要付出代价,但是作为单独的个体他又没有力量与大的趋势抗衡。因此在梭罗找到瓦尔登湖——这块真正属于他的湖泊后——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去与湖做伴了,这块身体的栖所,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赐予他活力,灵感,安宁。而这,便足够了。
      瓦尔登湖是一本我在高考后就开始阅读的书,但是到了现在还没有读完。可能正是因为书与人心毫无隔阂,而使自己甚至于有些畏怯了吧。


      3楼2013-01-04 10:13
      回复

        梭罗这人有脑子
        像鱼有水,鸟有翅
        云彩有天空
        梭罗这人就是
        我的云彩,四方邻国
        的云彩,安静
        在豆田之西
        我的草帽上


        4楼2013-01-04 1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