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村镇坐落在太湖平原的东部,东山半岛中段,东西频临太湖,北与胥口接壤,西南和东山交界。在太湖平原形成之前,先民们已在沙坝上从事渔猎、垦植活动,明初渐成村落,清初始建乡,跑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渡村,顾名思义,先有渡、后有村,是渡口的村庄。明末清初时,洞庭东山还是太湖中一座岛屿,武山(今西泾山)与渡村之间,湖面阔九(华)里,隔水相望,称大缺口。清雍正初年(1723),忽涨一洲,广百余亩,芦茭丛生,名金家洲,阻截了西太湖的水泄入东太湖,淤积日益严重。到乾隆十四年(1749),往时口阔二三百丈的大缺口只剩`五十余丈,因截流设簖,张捕鱼虾,泥随簖积,中流中又涨芦洲,到光绪年间,形成了长一千二百四十四丈,宽六丈的大缺港,又逐步封淤成一条小港。 清·《吴门补乘》载:“在太湖东岸对武山大缺口,民居三千余家,为西南一大村落”。因人多、村大,初称大村。大缺港形成后,进出东山在此摆渡,又因当地方言“大”与“渡”读音相同,遂改称渡村,通俗形象,一直延用至今。 渡村南有福庆桥,俗称新桥,重建于民国23年(1934),单孔拱形石桥,长10米,跨径4米,桥宽2.5米。两岸石驳岸线条柔和,石埠头千姿百态,别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