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顾正秋的舞台回顾》一书中,在〔学梅心得〕一个章节里,顾正秋谈到了〈汾河湾〉这出戏,顾说:“梅先生扮的柳迎春,把一个中年人抚养儿子、苦守寒窑的落寞神情,及丈夫忽然回来惊喜万状的情况描绘到至真尽美。闹窑那段,她先是莫名其妙的受了惊,等到发现丈夫拿刀动杖,不过是为了儿子一只鞋,不由粲然一笑,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接着一转眼珠,调皮之念陡起,便要“气他一气”。这一段内心的情感过程,梅先生表演的最为动人。后来我也看近程砚秋这戏,他和梅先生的表演就不同了。梅先生所表演出来的柳氏,虽然已届中年,但因出身大家,仍保持着千金小姐的风度;程的柳氏,似乎有些天生寒苦的妇人味道。按实际年龄,当然程比梅小,但他们表现出的这个剧中人,却是程比梅老。不过,程进寒窑的身段,蹲腿矮身而入,却比梅先生“边式”,因程的腿上功夫特别好,他为了遮掩身材过高,上台时经常曲腿而行,不但不难看,反而另有风韵。”在那个岁月里,梅、程正值风华之年,他们的演技,当美奂绝仑,当年风光岁月,今己不复再现。这一段落,笔者觉得颇给人以暇想和启发。
演戏演的是人物,演的是情感。你能让观众陶醉于戏院,回味于道途,暇想连连于睡梦之中,方有可能吸引更多人们去买票,去观看,名角当年就是如此这般产生了。其中也有一些广告效应,那是什么广告?从肩扛一块大木牌,摇着铃,到剧场门口张贴的海报,是如此简陋。最多小报上略有刊登,那来官方大报、巨幅广告、彩色电视,可以闹得家喻户晓。
那个岁月,美国好兰坞有风靡世界的卓别琳;国内电影名星济济一堂;名片影响于后,演到了世纪之未。但这一切,并未影响京剧在上海滩,似醉似痴,如颠如狂!因此我们如何解释,今日京剧竟是什么原因,会走到穷途末路?电台再难听到京剧的片段,要知道在京城之南,往昔多少人,就是在电台京胡声声中,迷上了京剧。现编新戏,要赠票请人来看,为什么仍是昙花一现?
从《顾正秋的舞台回顾》中,还分明道出,名角演戏,也是各有所长,非因循格律于一例,分明是各人按自巳所设想情节以作表演。若今人假设苛求:述梅之表演手段,也可以说柳迎春当日,日子过得比今人下岗还要困苦,何来心境打情骂俏?说梅演得太过,有何不可;而程之演出形象,柳迎春又为何不能“贫贱不移”,又何必现出一付苦相,说程太过真实,似有理由。 梅、程对阵,反响如何,今人知者不多。但从顾正秋这段话里,又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顾不以为梅的表演,程的形象,谁对谁错。未曾偏废于谁个,而着重于各有千秋。
更无有绝对地说,对于梅的艺术,如何如何演,今人就不能逾越一步;程的形象,这般那样动,日后一定要克隆才对。很显然,在当年舞台上,艺术是公平竞争,无有权势之白眼,少见钱包压煞人。对台相持之久长,竞争起伏的潮涌,方磨炼出明珠如串,光彩耀目。
由刘枋执笔,顾正秋口述的《顾正秋的舞台回顾》一书,在国内再版时又不无理由地作了许多删节。这本曾有陈香梅题写《顾正秋的舞台回顾》读后,江南名家江上行撰写的〈“台湾梅兰芳”——顾正秋〉的附录,一九八七年首次印刷,北京宝文堂仅印了区区八百册。京剧的风光不再,也可见一斑了。而从字里行间得到的当年许多传闻逸事,将有助于我们对京剧艺术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启发,应该说是极有益处的。
演戏演的是人物,演的是情感。你能让观众陶醉于戏院,回味于道途,暇想连连于睡梦之中,方有可能吸引更多人们去买票,去观看,名角当年就是如此这般产生了。其中也有一些广告效应,那是什么广告?从肩扛一块大木牌,摇着铃,到剧场门口张贴的海报,是如此简陋。最多小报上略有刊登,那来官方大报、巨幅广告、彩色电视,可以闹得家喻户晓。
那个岁月,美国好兰坞有风靡世界的卓别琳;国内电影名星济济一堂;名片影响于后,演到了世纪之未。但这一切,并未影响京剧在上海滩,似醉似痴,如颠如狂!因此我们如何解释,今日京剧竟是什么原因,会走到穷途末路?电台再难听到京剧的片段,要知道在京城之南,往昔多少人,就是在电台京胡声声中,迷上了京剧。现编新戏,要赠票请人来看,为什么仍是昙花一现?
从《顾正秋的舞台回顾》中,还分明道出,名角演戏,也是各有所长,非因循格律于一例,分明是各人按自巳所设想情节以作表演。若今人假设苛求:述梅之表演手段,也可以说柳迎春当日,日子过得比今人下岗还要困苦,何来心境打情骂俏?说梅演得太过,有何不可;而程之演出形象,柳迎春又为何不能“贫贱不移”,又何必现出一付苦相,说程太过真实,似有理由。 梅、程对阵,反响如何,今人知者不多。但从顾正秋这段话里,又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顾不以为梅的表演,程的形象,谁对谁错。未曾偏废于谁个,而着重于各有千秋。
更无有绝对地说,对于梅的艺术,如何如何演,今人就不能逾越一步;程的形象,这般那样动,日后一定要克隆才对。很显然,在当年舞台上,艺术是公平竞争,无有权势之白眼,少见钱包压煞人。对台相持之久长,竞争起伏的潮涌,方磨炼出明珠如串,光彩耀目。
由刘枋执笔,顾正秋口述的《顾正秋的舞台回顾》一书,在国内再版时又不无理由地作了许多删节。这本曾有陈香梅题写《顾正秋的舞台回顾》读后,江南名家江上行撰写的〈“台湾梅兰芳”——顾正秋〉的附录,一九八七年首次印刷,北京宝文堂仅印了区区八百册。京剧的风光不再,也可见一斑了。而从字里行间得到的当年许多传闻逸事,将有助于我们对京剧艺术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启发,应该说是极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