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喜欢行书。
感觉很是洒脱。起笔收笔,颇有一泻千里之势,却又不恣意放纵。关键处,力挽狂澜,一笔带过、云淡风轻。疾与迟、动与静,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方寸间另有一份天地。
友一直研习书法,于挥毫藏锋中,找寻适合自己的风格。喜欢看他写字——饱蘸浓墨之后,将笔尖轻轻点上一点清水,一下笔,水墨交融,千变万化。他的字一定排不在最好,但一点一捺,一撇一顿中,自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急功近利、喧嚣浮躁的年代,能够做到静心守势,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真真是难能可贵。
对书法知之甚少,不敢肆意妄言。却凭直觉认为,好的行书,往往是由心意合一而成。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是羲之与友人雅士聚会于兰亭,曲水流觞,饮酒作诗,兴之所至,提笔挥毫,一气呵成之作。序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二十个“之”字,起止分明,各有风骨,竟无一雷同。《祭侄稿》是一篇祭文,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因心情悲愤难忍,字间行气,随情而变,或连绵盘结,或戛然而断,墨迹涂抹之处,令人触目惊心。
字,犹如人。米芾的行书有狂草的气势,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墨色深浅浓淡,极尽变化。赵佶的行书瘦而劲,秀而润,舒展劲挺,疏朗从容。赵孟頫的行书笔致飘逸,婉转流美,风骨内含,神采飞扬,尽得魏晋风流遗韵。那天,偶然看到他的《赤壁赋》,莫名喜欢,竟萌发习字之心。
听过两种说法。一说,习写行书之前,必须先练楷书。只有练好楷书,写出的字,才能形不浮滑,体不支离。就像小孩学走路一样,先走稳,再学跑。又一说,书法史上,是先有行书而后有楷书,楷书鼎盛于唐,王羲之是东晋时期人,行书却卓有成就。跨过楷书直攻行草,也未尝不可。
观书法大家日历。十二个月,每月配一幅字。或端然,或劲逸,似一帘山水潺潺于眼前,又似雨敲松子,雪落竹林。袖里乾坤,尽显风骨飒然,更有一种意境上的美感和孤清。艳羡ing
迟迟没有动笔,担心半途而废。那天,与友闲聊,论及书法。他说,研习书法的根本,是怡悦身心。临池尽墨,退笔成冢,固然也有意义,但容易使书法失去乐趣。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心随意至,意在笔先,已经足矣!
一瞬间,豁然开朗——不为书法而书法,不为物性所累,明窗净几,笔墨纸砚,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亦是人生一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