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世祖忽必烈的研究,长期受到元史学界的重视,陆续出版一些很有影响的论著。然而,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对忽必烈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政治作用研究较多,而对于其军事成就论述甚少。这主要是由于他直接指挥的战役次数不多,且并未留下完整系统的军事著述。因此,研究他的军事成就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笔者多年前在参加军事科学院主持编写《中国军事通史》,并撰写第十三卷《南宋金军事史》时,涉及到宋与蒙元战争及相关军事问题。但是,因通史体例所限,原已写就的与忽必烈和元代军事有关章节被压缩或删除。以后,曾想对忽必烈的军事成就方面作些专题研究,但终因手头事情太多,一直无暇顾及。近来,朱耀庭先生编纂有关忽必烈研究方面的著述,多次催我撰稿,实感盛情难却,勉为其难。今翻检旧稿,重新加以梳理和补充,选择从十三世纪中国军事发展特点的角度来论述忽必烈军事成就,或许对其军事成就的认识会有一定的意义。下面就此问题做些探讨,希望元史和军事史专家赐教。
一
忽必烈出生于公元1215年,卒于1294年,其一生几乎历经了将近一个世纪。因此,探究忽必烈军事成就,首先要对他所生活的十三世纪中国的社会情况,尤其是对当时的军事态势有所了解。
忽必烈出生时,其祖父成吉思汗在漠北草原创建大蒙古国已有九年的时间。这时,中国境内形成南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此外,南方尚有大理,北方还有西夏。蒙古国兴起之后,面临与诸老牌政权并存的局面。诸国并立,使社会诸方面表现得异常活跃,各政权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不仅相互间的冲突、矛盾日益加剧,而且相互间渗透、融合亦日趋明显。这种现象表明,以军事手段结束分裂走向全国重新大统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何顺应历史的潮流,实现全国空前规模的大统一,当时的各军事集团并不是都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各国都意识到要想立足和生存,必须取长补短发展自己。这无疑客观上加快军事发展的进程,并带来十三世纪军事发展的许多新特点。现将新特点归纳如下:
第一,出现前所未有的多元战争。这一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多元的,有蒙夏之战、金夏之战、宋金之战、蒙金之战、蒙宋之战、蒙古大理之战、元宋之战等;战争类型是多元的,有兼并、统一、反对民族压迫等性质的战争。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较大规模的战争有数百次1。这是以往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
第二,战争的目标有了新变化。十三世纪以前,中国历史上形成以中原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为正统,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割据为藩属的传统观念。边疆少数民族发动对中原王朝的战争是以掳掠为主要目的,并未危及到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但是到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掳掠,而是以取代中原王朝、统一中国为目的。如蒙古的灭金之战和元朝的灭宋之战的目的,都是要“天下一家”2。战争的目的与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因此无论由谁最后完成统一都是历史的进步。
第三,战争的规模和水平在加速发展。十三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日趋完备,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使战争的规模和水平较上一世纪有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战争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战场地域空前广阔。十三世纪以前,战场地域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而这一时期,战场地域广阔程度前所未有。金朝以中都(今北京)为中心,统辖北方大部地区。蒙古立国于漠北草原,西夏控制今甘肃、宁夏及内蒙古大部地区,大理国于大理(今云南大理)建都,南宋统辖东南之地。统一战争就是在广袤的大地上展开,战场地域涵括了山地、平原、沙漠、草原、江河、海洋、湖泽等几乎各种地理条件。
二是战争速度和机动性加强。女真和蒙古属于北方游牧狩猎民族,一年四季鞍马车辆迁徙流动,逐水草游牧和集体围猎的生活,养成群体性和流动性的习性。这种习性作用于战争,军事行动的速度和机动性都优于其他民族。女真、蒙古在进行兼并和统一战争中,充分展示了速度快和机动灵活的特点。《金史》曾赞誉金帅完颜宗望行军作战之神速说:“启平州,战胜白河,席卷而南,风行电举,兵无留难,再阅月而汴京围矣”3。再如蒙古于金贞佑二年(1214)攻金,短短几个月间,“凡破金九十余郡”4。说明战争速度之快。
一
忽必烈出生于公元1215年,卒于1294年,其一生几乎历经了将近一个世纪。因此,探究忽必烈军事成就,首先要对他所生活的十三世纪中国的社会情况,尤其是对当时的军事态势有所了解。
忽必烈出生时,其祖父成吉思汗在漠北草原创建大蒙古国已有九年的时间。这时,中国境内形成南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此外,南方尚有大理,北方还有西夏。蒙古国兴起之后,面临与诸老牌政权并存的局面。诸国并立,使社会诸方面表现得异常活跃,各政权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不仅相互间的冲突、矛盾日益加剧,而且相互间渗透、融合亦日趋明显。这种现象表明,以军事手段结束分裂走向全国重新大统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何顺应历史的潮流,实现全国空前规模的大统一,当时的各军事集团并不是都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各国都意识到要想立足和生存,必须取长补短发展自己。这无疑客观上加快军事发展的进程,并带来十三世纪军事发展的许多新特点。现将新特点归纳如下:
第一,出现前所未有的多元战争。这一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多元的,有蒙夏之战、金夏之战、宋金之战、蒙金之战、蒙宋之战、蒙古大理之战、元宋之战等;战争类型是多元的,有兼并、统一、反对民族压迫等性质的战争。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较大规模的战争有数百次1。这是以往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
第二,战争的目标有了新变化。十三世纪以前,中国历史上形成以中原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为正统,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割据为藩属的传统观念。边疆少数民族发动对中原王朝的战争是以掳掠为主要目的,并未危及到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但是到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掳掠,而是以取代中原王朝、统一中国为目的。如蒙古的灭金之战和元朝的灭宋之战的目的,都是要“天下一家”2。战争的目的与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因此无论由谁最后完成统一都是历史的进步。
第三,战争的规模和水平在加速发展。十三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日趋完备,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使战争的规模和水平较上一世纪有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战争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战场地域空前广阔。十三世纪以前,战场地域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而这一时期,战场地域广阔程度前所未有。金朝以中都(今北京)为中心,统辖北方大部地区。蒙古立国于漠北草原,西夏控制今甘肃、宁夏及内蒙古大部地区,大理国于大理(今云南大理)建都,南宋统辖东南之地。统一战争就是在广袤的大地上展开,战场地域涵括了山地、平原、沙漠、草原、江河、海洋、湖泽等几乎各种地理条件。
二是战争速度和机动性加强。女真和蒙古属于北方游牧狩猎民族,一年四季鞍马车辆迁徙流动,逐水草游牧和集体围猎的生活,养成群体性和流动性的习性。这种习性作用于战争,军事行动的速度和机动性都优于其他民族。女真、蒙古在进行兼并和统一战争中,充分展示了速度快和机动灵活的特点。《金史》曾赞誉金帅完颜宗望行军作战之神速说:“启平州,战胜白河,席卷而南,风行电举,兵无留难,再阅月而汴京围矣”3。再如蒙古于金贞佑二年(1214)攻金,短短几个月间,“凡破金九十余郡”4。说明战争速度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