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吧 关注:33,962贴子:316,840

“黄帝”考源--转贴供参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黄帝”考源-转贴
----作者-王 宁
[摘 要]本文认为,“黄帝”即“皇帝”,也就是上帝,原为上古三代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夷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宗祖神。是虞、夏、商、周时期能追溯到的最远的祖先,也是神话中地位最高的人物。“黄帝”乃是一尊号,其名在卜辞中曰“忧”(王国维释“夒”,不正确)、曰“靠”,后来典籍中或音变为“喾(俈)”;或形讹为“夋”,因变为《山海经》中的“帝俊”,其他文献则又音变为“帝舜”。故《山海经》中所言的“黄帝”就是帝俊;其他文献中的“黄帝”则为帝喾或帝舜。黄帝名轩辕或为轩辕氏之说,乃战国时代天文学家之首倡,后被史家接受并写入史书,黄帝与轩辕本无直接关系。黄帝的姓、氏均出于黄帝系中不同部族的传说,故种种各异,固不可以为历史真实。黄帝传说本起源东方,而后随民族之迁徙而散播于四方。
[关键词]黄帝;皇帝;上帝;高祖;帝喾;帝俊;帝舜
关于“黄帝”的问题,前人讨论甚多,成果颇丰,一些重要问题也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但是仍有许多问题还比较混沌,需要进一步探讨。
笔者对于黄帝问题的一些看法,曾写了《狮子座之谜:夏殷周三代的至上神观念与星辰崇拜》[1]一文作了阐述,这里将该文的一些主要观点录于下:
1. 甲骨文的“帝”字是“蒂”之初文,古体作“蔕”,也就是瓜或花的蒂之象形。“帝”字先被借为“禘”,后乃成为上帝之“帝”。
2.黄帝本作皇帝,就是上帝、皇天上帝,也被称为“大帝”、“太帝”,是夏商周三代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祖宗神,故也被称为“高祖”。
3.殷墟卜辞中的“夒”、“高祖夒”就是帝或上帝,也就是帝喾、帝俊、帝舜和《山海经》中的帝俊,实际上也就是黄帝。
4.黄帝名轩辕,乃来自于星座崇拜,即对狮子座的崇拜,狮子座即中国的轩辕宿,其大星即轩辕十四(狮子座a星),古巴比伦和古希腊天文学上都称之为“国王”或“王星”。
这些观点,至今仍然坚持。不过当时限于见识,有好多问题实际上并没有作深入讨论,有些问题也没有述及,故这里拟就相关问题再做探讨或补述,以就教于方家。


IP属地:广东1楼2013-03-24 13:26回复

    一、说“帝”
    “黄帝”为五帝之首,所以先从“帝”字说起。
    “帝”字甲骨文中已见,主要有两种写法,一种是“ ”(乙6666),一种是“ ”(甲1.164),二者构形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后者上部多一横笔。其中第一种就是通常说的“帝”字,而第二种虽也被释为“帝”,但并不准确,郭沫若已经指出这个多一横笔的字应该是“上帝”的合文[2](P30),这个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只不过后来在甲骨文中也用混了,径直把“上帝”的合文也当成普通的“帝”字来用,比如《甲》1.164的“上帝”的“帝”就是上面有横笔的构形。
    “帝”是蒂之初文,王襄早已指出本象华(花)蒂之形[3]( P1082引),非常正确。“帝”在卜辞中主要用三种用法:一是指上帝,或只称为“帝”,是至上神兼祖宗神;二是用为死去殷王的尊称,如帝乙、帝甲、文武帝等;三是用为祭名,就是后来典籍中的“禘”。这三种用法,均与“帝”之本义无关,则属于假借。然殷人的至上神或先王为何以“帝”名,则无确解,笔者认为这实与祭祀有关。
    就殷墟卜辞看,殷人的祭祀方式之多,已不胜枚举;就后世经典看,周代之祭祀方式也极多(可参看《说文·示部》所列者),然其中最隆重的一种祭祀方式就是“禘”,《说文》:“禘,谛祭也。从示帝声。《周礼》曰:‘五岁一禘’。”桂馥《义证》曰:
    “《释天》:‘禘,大祭也。’郭云:‘五年一大祭。’邢疏:‘经传之文,称禘非一,其义各殊。《论语》云:禘自既灌,及《春秋》禘于太庙,谓太庙之祭也;《丧服小记》云:王者禘其祖所自出也,及《大传》云:礼不王不禘,谓祭感生之帝于南郊也;《祭法》云:周人禘喾而郊稷,谓祭昊天与圜丘也。以此比余处为大祭。宗庙谓之禘者,禘,谛也,言使昭穆之次,审谛而不乱也。祭天谓之禘者,亦言使典礼谛也。’”
    根据这些解释可以知道,“禘”是最大的一种祭祀,称为“大祭”,不过“禘”也分为多种,档次各不同,其中五年一次的最为隆重。
    笔者认为,所谓“上帝”就是“上禘”,也就是禘祭中最为隆重的那种。三代之时,对至上神的祭祀最为隆重(因为在古人观念中,至上神同时也是祖宗神),主要使用的“帝(禘)”中的“上帝(禘)”,也就是禘祭中最隆重的一种,因为此种祭祀专用于至上神,遂沿袭为至上神的专称,也简称为“帝”。这个就像后世对皇帝的称贺语“万岁”,用之日久,“万岁”也成了皇帝的代称。
    因为“帝(禘)”为最隆重的祭祀,故有尊崇意,因而也用于尊称先王,《礼记·曲礼》里说古代的君王死了“措之庙,立之主,曰‘帝’”,顾颉刚先生云:“王也而曰‘帝’者,臣子对于所崩之王,尊之至极,配天不足则上同于天,故假帝号以号之。商王之有帝甲、帝乙、帝辛,正如宋之有神宗,清之有圣祖耳。”[4]( P177),故曰称“帝”名实亦由祭祀而来也。
    “上帝(禘)”即“大帝(禘)”,故至上神名之“上帝”后世或亦称为“大帝”,最早见于《逸周书·尝麦解》:“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潘振《解义》云:“大帝,天也”;陈逢衡《补注》:“纪于大帝谓昭告于天”。不过这个“大帝”有点可疑,因为据卢文弨、孙诒让说或作“大常”,即典籍中常说的“太常”,一种旗帜名。其它如《公羊传·宣公三年》“帝牲不吉”,何休注:“帝,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总领天地五帝群神也。”《文选·张衡〈西京赋〉》曰:“昔者大帝说秦缪公而觐之,飨以钧天广乐”,薛综注:“大帝,天也。”又因为古“大”、“太”同字,故又作“太帝”,如《淮南子·地形训》:“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高诱注:“太帝,天帝也。”古又以“太帝”即黄帝,如《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通典·乐典》引《世本》则云:“庖羲瑟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张华《博物志》也说:“《白雪》,是黄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曲名”,可见太帝就是黄帝。


    IP属地:广东2楼2013-03-24 13:26
    收起回复
      关于黄帝即帝喾之事,在《山海经》中即有明证,凡有二例:
      1、《大荒东经》曰:“黄帝生禺猇,禺猇生禺京”,郭璞注:“猇,一本作号。”其《海内经》曰:“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郝懿行《笺疏》曰:“《大荒东经》言黄帝生禺猇,即禺号也;禺猇生禺京,即淫梁也。禺京、淫梁声近。然则此经帝俊又当为黄帝矣。”
      2、《海内经》曰:“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袁珂《校注》曰:“此义均即《大荒南经》与舜同葬苍梧之舜子叔均(商均),亦即《大荒西经》‘稷之弟台玺生叔均’之叔均及此经文稷之孙(按此“孙”字当是《说文·至部》中那个上孙下至的字之残泐,《说文》言其“读若挚”,殆是以此字假“侄”,叔均乃后稷之弟台玺亦即三身之子,故曰“稷之侄”)叔均,均传闻不同而异词也。”《大荒西经》曰:“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此始均即叔均,叔均本周之先人,周人姬姓即姒姓,古文姒皆作始,故亦曰始均。《海内经》言叔均乃帝俊之孙,《大荒西经》又言乃黄帝之孙,则知黄帝即是帝俊,《天中记》卷十一引路氏(疑是《路史》)曰:“帝俊是黄帝字”,也认为帝俊就是黄帝,陈耀文说此言“无稽”,可这个说法恰恰是对的。盖“黄帝”本非神人名,而是一个神号或者尊号,即上帝,而其名则是喾(舜、俊、夒)也。[1]
      后来读《古史辨》第七册(上),见杨宽先生《中国上古史导论》,才知道我的看法杨宽先生早就有过论述了,他说:
      “《山海经·海内经》云:‘帝俊生禺号’,而《大荒东经》云:‘黄帝生禺猇’,朱起凤《辞通》云:‘猇乃号之讹,然则帝俊即黄帝之别名矣。’(本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此说是也。案《大荒东经》云:‘禺号生禺京,禺京处北海’,郭注:‘即禺强也。’《海外北经》又云:‘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名曰禺强。’‘京’、‘强’乃声之侈弇,则禺京即禺强,则禺猇亦即禺号,而黄帝亦即帝俊也。帝俊本为殷之上帝,亦即舜,郭沫若已明证之,则黄帝之即上帝与舜又审矣。《路史注》称《董氏钱谱》引《世本》言‘少昊,黄帝之子,名契。’按《左·昭十七年传》‘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是少皞又名挚,挚、契本亦声之转(从郭沫若说),挚、契据《史记·五帝本纪》、《殷本纪》皆帝喾所生,而《世本》书等又谓黄帝之子,是黄帝又即帝喾,帝喾即帝俊,本殷之上帝也。”[5]( P198)
      笔者所论仅就《海经》本文而言,杨先生所论则颇多旁证,然的出的结论却是完全相同:《山海经》中所说的“黄帝”就是“帝俊(喾、舜)”。
      《国语·鲁语上》引展禽的一段话说:“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礼记·祭法》中说:“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这个说法当是春秋时代的观点,此时人们已经对上古历史不甚了了,已经不能知道黄帝就是帝喾、帝舜,因此发生了此等混乱,而展禽说“商人禘舜”,而《祭法》却说“殷人禘喾”,还残留着帝舜就是帝喾的影子。但是由这个记载我们也可以明白:虞、夏、商、周其实是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就是黄帝。
      《陈侯因齐镦》铭文中称“高祖黄帝”,陈(田)齐本出于妫姓,为帝舜之后,学者有解释此言“高祖黄帝”是因为帝舜也是黄帝之后,如顾颉刚先生就认为“高祖者,远祖也。齐为陈氏,陈本祖舜,今更以黄帝为其祖,则舜亦黄帝之裔矣。”[4](P179)其实大谬不然,帝舜就是黄帝,所谓“高祖黄帝”也就是“高祖舜”。
      舜在战国时代被称为“重华”,《楚辞·离骚》云:“就重华而陈词”,王逸注:“重华,舜名也。”《大戴礼记·帝系》(亦即《世本·帝系姓》)里也说:“瞽叟生重华,是为帝舜”,《史记·五帝本纪》也采用了这个说法,其根据来源不详。然战国时代多为一些古帝王加了一些很令人费解的名称,如说帝尧名“放勋”(当来自《尧典》),大禹曰“文命”(当来自《大禹谟》),而帝舜名“重华”来历不明,虽然《古文尚书》本《舜典》里有“重华协于帝”,但这极有可能是出于后人伪造,不可靠。但是舜名“重华”这个事儿一定是在战国时代就有了。最主要的问题是,“重华”也是木星(古称岁星)的名字。在西方一些古国,多把木星视为至上神之星,如古巴比伦认为木星是马尔杜克,古希腊认为是宙斯,古罗马认为是朱庇特,都是至上神,而中国古代木星就一命“重华”,《开元占经》卷二十三引《石氏》曰:“岁星,他名曰摄提,一名重华。”可见至少在战国时代就认为帝舜是岁星(木星)之神。
      楚人的至上神曰“东皇太一”,见《楚辞·九歌》。王逸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他这个解释笔者认为有问题,“东皇太一”不应该读为“东皇、太一”,而应该读为“东、皇太一”。“太一”也作“泰一”,就是上帝,《史记·天官书》正义说得很明白:“泰一,天帝之别名也”(很怀疑“太一”就是“帝”字的缓音所变),则“皇太一”的意思和“皇帝”全同。“东皇太一”就是“东方的伟大上帝”,故《东皇太一》中称之为“上皇”。这应该是指岁星,因为古人认为岁星是居于东方的,如《开元占经》卷二十三引《石氏》曰:“岁星,木之精也,位在东方,青帝之子。”而岁星之神即重华,亦即帝舜,故所谓“东皇太一”其实就是帝舜,也就是黄帝——把木星视为至上神的显示,与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的观念是完全一样的。
      总之,黄帝故事以《山海经》之记载为最早,而《山海经》中的黄帝即上帝,亦即帝俊、帝喾、帝舜和卜辞中的高祖夒,他是虞、夏、商、周共同尊奉的高祖上帝,这个完全可以断言。


      IP属地:广东6楼2013-03-24 13:28
      回复

        六、姓 氏
        古籍中言黄帝、帝喾为姬姓,帝舜则有姚姓、妫姓之说;《史记·五帝本纪》又言黄帝姓公孙;又有黄帝为轩辕氏之说,已辩之于上;又或言黄帝为有熊氏,帝喾为高辛氏,帝舜为有虞氏,等等,此看上去甚繁杂,然有其因由。
        杨宽先生说:“原始人民不明白自己之来源,往往自称为天神之后裔。例如非洲布须曼人(Bushmon)崇拜之神名卡隐(Cagn)乃自称卡隐之子孙。吾国古人亦然,自谓天帝之苗裔,以祖先为上帝所生……古史中氏族所以一切皆为黄帝之子孙者,盖因黄帝本为皇天上帝也。”[5](P207-208)又说:“皇帝(上帝)之神话,再变而为黄帝之传说,周人姬姓,自谓黄帝之苗裔,故亦以黄帝为姓姬也。”[5](P208)
        杨先生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也就豁然可以明白黄帝(喾、舜)为何有那么多姓氏了:周人姬姓,尊奉黄帝,故曰黄帝姬姓;有虞国人姚姓,尊奉黄帝,黄帝即舜,故曰帝舜姚姓、有虞氏;陈(田)齐妫姓,故曰舜妫姓;有熊氏尊奉黄帝,故曰黄帝号有熊氏……,此均不同方国部族之传说流布于中土而见载于文献中者。如果有夏、殷的古传留下来,恐怕也会有黄帝(或喾或舜)姒姓、夏后氏或子姓、殷(商)氏之说了。
        帝喾号“高辛”之说,可能出于殷人。“高辛”之名不见于卜辞,意者当是殷末殷人为其高祖上帝追加的日名为“辛”,因为其先王中有“廪辛”和“帝辛”,故加“高”字以别之,“高”即高祖之义。殷末有为先公先王重新追加庙号之事,如武丁庙号“高宗”,而殷墟卜辞中不见有“高宗”,说明直到帝乙、帝辛时代武丁尚无“高宗”之庙号,然周初文献的《周书》之中,周公已经称武丁为“高宗”,此必是殷末由殷人所重新追加者。则帝喾号“高辛”,极有可能也是这种情况。
        最为离奇的是《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姓公孙”,这个说法,在司马迁以前的古书里根本见不到任何相关记载。“公孙”断然不是古姓,应该是氏名,《广韵》上说:“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通志·姓氏略》也说:“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言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我们大略可以知道,“公孙”这个姓氏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来源很复杂,《广韵》说“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是对的,也就是古代凡封为公爵的诸侯的后代,都可以称为“公孙”,“公孙”这个氏名也就是这么来的。黄帝 “姓公孙”之说,最早仅见于《史记》,那么司马迁的根据是什么?我们已经不能知道了,但是顾颉刚先生的一个推论我觉得就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本纪》谓黄帝‘姓公孙’,此语他无可证;余意,殆公孙卿自神其祖,强拉黄帝与之同姓,而迁又误信之也。”[4](P183)
        公孙卿是汉武帝时期的方士,我们看看《孝武本纪》和《封禅书》就知道,他最会编故事来哄骗汉武帝,特别是编造黄帝的故事,比如他编造的黄帝得宝鼎的故事就很有名。那么他为了抬高自己说黄帝姓公孙也在情理之中了。他编造了,汉武帝信了,当然司马迁也就会信,于是就被写入了《五帝本纪》。但是司马迁对着先秦古书(比如《国语》)里说黄帝姬姓的记载竟不采用,而采用一个方士毫无根据的瞎话,或可言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然其另外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出于汉武帝对公孙卿言论的认可,司马迁不能忤上意,只能如此书之矣。


        IP属地:广东8楼2013-03-24 13:29
        回复
          已阅……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03-24 16:35
          收起回复
            好帖!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3-24 16:36
            收起回复
              已拜读,涨姿识了


              来自贴吧神器13楼2013-03-24 18:49
              收起回复
                不过对其中断言“黄帝与轩辕并无直接关系”有些不敢认同。事实上黄帝与“轩辕”(其意为车架)关系非比寻常,除了在黄帝战蚩尤的传说中他用“指南车”突出蚩尤布的迷雾这点以外。还有总所周知,北斗在古中国星象中十分关键,有“斗为帝车”这个说法,而有“帝号”的古神中,只有黄帝曾号轩辕氏,且深入人心,不是没理由的。可以认为黄帝是唯一坐过“北斗帝车”的天帝,也就是这样才最接近单称“帝”的那个形象。北斗和天帝的关系很多资料都可以证明,目前最久远的一个当属1987年出土在河南西水坡那个古墓,里面发现蚌图三组,最有名的就是第一组,龙在右、虎在左,墓主人居中,在墓主人脚下有一个用蚌壳与人骨拼成的斗形图象。这证明东苍龙,西白虎,中北斗等观念在远古时就已具雏形,而能站在北斗上的,当是天帝无疑,也可见“帝”的概念历史比我们想象的久远得多。。。。。。。


                来自贴吧神器14楼2013-03-24 19:41
                收起回复
                  @白泽君


                  IP属地:安徽15楼2013-03-24 20:14
                  回复
                    开新帖了,支持,待会再看与评价


                    IP属地:江苏16楼2013-03-25 11:56
                    收起回复
                      王宁此文写得确实好!


                      IP属地:广东17楼2013-04-14 23:30
                      收起回复
                        顾颉刚先生认为“黄帝”本来源于“皇帝”,就是皇天上帝!


                        IP属地:广东19楼2013-05-03 12:04
                        收起回复
                          “黄帝”即“皇帝”,也就是上帝,原为上古三代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夷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宗祖神。是虞、夏、商、周时期能追溯到的最远的祖先,也是神话中地位最高的人物


                          IP属地:广东20楼2013-05-11 17:56
                          回复
                            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兽黄龙


                            IP属地:广东21楼2013-05-19 12:57
                            回复
                              黄帝源于皇帝没啥问题,但是画=就有问题了。而且高且夒=上帝也是无稽之谈


                              22楼2013-05-19 16:4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