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出生于1564年,16世纪末、17世纪初是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研究显示,这一时期被称为“小冰河期”:天气寒冷、雨水过量,致使粮食时常歉收,整个欧洲都不时面临粮食短缺的威胁。
然而,这个苦难的时代却成就了莎士比亚的发财梦。
据美联社报道,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学者杰恩·阿彻通过梳理历史档案,发现了莎士比亚不为人知的隐私——在超过15年时间里,他多次囤积谷物、麦芽和大麦,然后高价转售给本地居民和商人。
为了获取更大利益,他还将倒卖粮食所得的钱财放贷给周围的穷人。如果有人拖欠、或无法全额支付欠款,莎士比亚就会起诉他们。
不仅如此,他还使出浑身解数逃避赋税。一些当时的缴税和法院记录显示,莎士比亚多次因逃税遭到当局追查。1598年2月,他还因囤积谷物遭法院起诉。
这一系列合法或非法的交易,为莎翁积累了大量财富。“雅虎新闻网”称,仅工作了24年后,他便“金盆洗手”,过起了衣食无忧的悠闲日子。到1613年,即使不算因非法囤积和逃税所交的罚款,莎翁仍是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最富有的人之一。
在谋私利的同时,莎翁还为自己找到了一份“副业”——戏剧创作。一方面,他从穷人身上赚了个盆满钵满;另一方面,他又以大量描写贫民困境的剧作来抚慰人心。
《科利奥兰纳斯》创作于1607年,其中,莎翁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穷人们遭受饥荒折磨,商人和政客们却在大幅提高食品价格。他写到:“他们永不关心我们的死活:我们在忍受饥饿,而他们的储藏室却堆满谷物。”但在创作这些台词时,莎翁正干着和剧中奸商一样的勾当。
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看来,莎翁这样做很可能是为了摆脱自己“靠剥削平民发家”的罪恶感。
西方文学界一直对莎翁是否亲自创作了剧本存有质疑。迄今,研究者仍未发现任何记录表明他写过任何东西——没有手稿、诗、信、日记或任何出自他本人的文件。许多学者认为,这位来自斯特拉特福的谷物商人,不可能创作出30多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剧作。
但在《每日邮报》看来,莎翁这段经商的背景似乎从侧面证明,这些作品就是出自莎士比亚之手——如果没有剥削贫民的生活经验,又怎能把饥荒中奸商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