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略
二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我想举的第一部书是《论语》。你若要反对中国文化,那很简单,第一就该打倒孔家店。当时立意要打倒孔家店的人,就都在《论语》里找话柄。如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说这是孔子看不起女人。又如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孔子主张愚民政策。又如“子见南子”,把来编成剧本表演。拿《论语》里凡可以挑剔出毛病的,都找出来。至于如《论语》开卷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何毛病呢?这就不管了。至少从汉朝开始,那时中国人就普遍读《论语》,像如今天的小学教科书。《论语》、《孝经》、《尔雅》,人人必读。《尔雅》是一部字典,现在我们另外有合用的字典,不需要读《尔雅》。《孝经》今天也不须读,已经经过很多人研究,《孝经》并不是孔子讲的话。我想《论语》还应该是我们今天人人必读的一部书。倘使要找一部比《论语》更重要,可以用来了解中国文化,又是人人可读的,我想这不容易。只有《论语》,照我刚才所讲条件,从汉朝起,到我们高呼打倒孔家店时为止,本是人人必读的,在中国没有一个读书人不读《论语》,已是经历了两千年。我们要了解一些中国文化,我想至少该看看《论语》。
既然要读《论语》,便连带要读《孟子》。讲孔子讲得最好的,莫过于孟子,宋代以后的中国人常合称孔孟。唐朝以前只叫周、孔,不叫孔、孟,这不能说不是中国后代一个大进步。说周孔,是看重在政治上。说孔孟,是看重在学术、教育上。至少从宋朝到现在,一般中国人都拿孔孟并称,所以我们读《论语》也该连读《孟子》。《论》、《孟》这两本书我现在举出为大家该读之书,读了《论语》有不懂,再读《孟子》,容易帮我们懂孔子。
既然讲到《论语》和《孟子》,又就联想到《大学》和《中庸》,这在宋代以来合叫做《四书》。实际上,《大学》、《中庸》只是两篇文章,收在《小戴礼记》中,不算是两部独立的书。但很早就有人看重这两篇文章。到了宋朝,特别是到了朱夫子,就拿《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他说《大学》是我们开始第一本该读的。中间所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大纲领。把中国学术重要之点全包在内。使一个初学的人,开始就可知道我们做学问的大规模,有这样八个纲领。至于如何来讲究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就该进而读《论语》和《孟子》。这样读过以后,才叫我们读《中庸》。《中庸》有些话讲得深微奥妙,好像我们今天说太哲学了。所以朱子说,《四书》的顺序,该最后才读《中庸》。后来坊间印本书,《大学》、《中庸》的分量都太单薄了,就把这两本书合订成一本,于是小孩子跑进学校,就先读《大学》、《中庸》,再读《论语》、《孟子》,这就违背了我们提倡读《四书》的人的原来意见。可是《四书》认为是我们人人必读的书,从元朝就开始,到今天已经七百年。
我的想法,我们既然要读《论语》、《孟子》,兼读《大学》、《中庸》也省事,而且《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也是两千年前已有,中间确也有些很高深的道理。我们不必把它和《语》、《孟》再拆开,说读了《语》、《孟》,便不必读《学》、《庸》,所以我主张还是恢复旧传统旧习惯,依然读《四书》,只把读的方法变动些。不要在开始进学校识字就读,我也不主张在学校里正式开这《四书》一门课。我只希望能在社会上提倡风气,有了高中程度的人,大家应该看看这《四书》。尤其重要的,读《四书》一定该读朱子的《注》。提倡《四书》的是朱子,朱子一生,从他开始著作,经历四十年之久,把他全部精力多半放在为《四书》作《注》这一工作上,因此朱子的《论孟集注》、《学庸章句》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值得读的书。我们中国的大学者,多方面有成就,在社会上有最大影响的,所谓“集大成”的学者,上面是孔子,下面是朱子。朱子到今天也已八百年,我们不该不看重这个人。《四书》是两千年前的书,今天我们不易读。我们拿八百年前朱子的注来读两千年前的《四书》,这就容易些。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人注《四书》能超过了朱子。所以我希望诸位倘使去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一定要仔细看朱子的《注》。
我再敢直率讲一句,倘使我们读了《四书》,就不必读《五经》。当时宋朝人提出这《四书》来,就是要我们把《四书》来替代《五经》。读《四书》,即省力又得益多。至于《五经》,在汉代以来就规定为大学教材的,然而《五经》不易读。在汉时,已经讲得各家各说,莫衷一是。朱子也曾在《五经》里下工夫,但他一生,只讲了两部经,一是《诗经》,一是《易经》。可是他后来说他的工夫浪费了,他读《诗》、《易》所得,远不如他读《四书》所得之多而大。倘使我们今天还要拿《诗》和《易》来做人人必读的书,那就有些不识时务。至于《春秋》,那是孔子自己写的,但谁能真懂得《春秋》?朱子说,他对《春秋》实在不能懂。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真能懂。讲《春秋》的,就要根据《左传》、《榖梁传》、《公羊传》,把这《三传》的讲法来讲《春秋》,但《三传》讲法又不同。所以讲《春秋》的一向要吵架。朱子劝他学生们且不要去读《春秋》,现在人还要来讲《春秋》,这是自欺欺人。谁也不懂得。又若讲礼,《仪礼》十七篇今天社会上哪里行得通。而且从唐代韩昌黎起他已说不懂这部书。从唐到清凡是讲礼的,都得是专家之学,不是人人能懂,而且也易起争辨。若论《书经》,清代如戴东原,近代如王静安,都说它难读难懂。目前学者,还不见有超出戴、王的,他们如何却对《书经》能读能懂。所以我认为到今天我们还要来提倡读经,实是大可不必了。但我也并不是要主张废止经学,经学可以待大学文科毕业,进入研究院的人来研究。纵使在大学研究院,也该郑重其事。近代能读古书的大师如梁任公王静安他们在清华大学研究院作导师,也不曾提倡研究经学。若要稍通大义则可,要一部一部一字一句来讲,要在经学中作专门研究,其事实不易。王静安研究龟甲文,讲训诂,讲经学。据说他劝学者略看《仪礼》,因为名物制度有些和研究龟甲文有关。譬如一个庙,一项祭典,一件衣服,龟甲文中有些字非参考《仪礼》、《尚书》守古经典不可。一言以蔽之,我并不反对大学研究院有绝顶的高才生,真等经学专家作导师,再来研究《五经》,来一部一部作研究。可是从宋朝起,一般而论,大家就已不像汉、唐时代以经学为主。元、明、清三朝的科举考试,虽也考《五经》,实际上只要第一场《四书》录取,第二场以下的《五经》只是名义上亦加考试,而录取标准并不在此。这三朝来,如《通志堂经解》,《清经解》正、续编,卷帙繁重,真是汗牛充栋,不先理会这些书,又如何来对经学上有更进一步之新发现。所以我认为我们今天虽要提倡文化复兴,似乎可以不必再要人去读《五经》。读通《五经》的是孔子,我们今天读了孔子的书,也就够了。而且经学中也尽有孔子所没有读过的,譬如《仪礼》,这是孔子以后的书,孔子一定没有有读过。
今天我们要讲复兴文化,并不是说不许人复古,但古代的东西也该有一选择。更要是使人能了解。近人又认为《五经》虽难懂,翻成语体文便易懂,但先要有人真能懂,才能翻。若请梁任公、王静安来翻,他们必然敬谢不敏。在清朝时代讲经学,那时尚有个行市、行情。一人说错了,别人来纠正。今天经学已无行市、行情可言,大家不管了,一个人如此讲,别人也无法来批评,你是一个专家,尽你讲,没人作批评。却要叫人人来读你翻的,那太危险了。所以我想《五经》最好是不读,我们就读《四书》吧。
略
二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我想举的第一部书是《论语》。你若要反对中国文化,那很简单,第一就该打倒孔家店。当时立意要打倒孔家店的人,就都在《论语》里找话柄。如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说这是孔子看不起女人。又如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孔子主张愚民政策。又如“子见南子”,把来编成剧本表演。拿《论语》里凡可以挑剔出毛病的,都找出来。至于如《论语》开卷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何毛病呢?这就不管了。至少从汉朝开始,那时中国人就普遍读《论语》,像如今天的小学教科书。《论语》、《孝经》、《尔雅》,人人必读。《尔雅》是一部字典,现在我们另外有合用的字典,不需要读《尔雅》。《孝经》今天也不须读,已经经过很多人研究,《孝经》并不是孔子讲的话。我想《论语》还应该是我们今天人人必读的一部书。倘使要找一部比《论语》更重要,可以用来了解中国文化,又是人人可读的,我想这不容易。只有《论语》,照我刚才所讲条件,从汉朝起,到我们高呼打倒孔家店时为止,本是人人必读的,在中国没有一个读书人不读《论语》,已是经历了两千年。我们要了解一些中国文化,我想至少该看看《论语》。
既然要读《论语》,便连带要读《孟子》。讲孔子讲得最好的,莫过于孟子,宋代以后的中国人常合称孔孟。唐朝以前只叫周、孔,不叫孔、孟,这不能说不是中国后代一个大进步。说周孔,是看重在政治上。说孔孟,是看重在学术、教育上。至少从宋朝到现在,一般中国人都拿孔孟并称,所以我们读《论语》也该连读《孟子》。《论》、《孟》这两本书我现在举出为大家该读之书,读了《论语》有不懂,再读《孟子》,容易帮我们懂孔子。
既然讲到《论语》和《孟子》,又就联想到《大学》和《中庸》,这在宋代以来合叫做《四书》。实际上,《大学》、《中庸》只是两篇文章,收在《小戴礼记》中,不算是两部独立的书。但很早就有人看重这两篇文章。到了宋朝,特别是到了朱夫子,就拿《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他说《大学》是我们开始第一本该读的。中间所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大纲领。把中国学术重要之点全包在内。使一个初学的人,开始就可知道我们做学问的大规模,有这样八个纲领。至于如何来讲究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就该进而读《论语》和《孟子》。这样读过以后,才叫我们读《中庸》。《中庸》有些话讲得深微奥妙,好像我们今天说太哲学了。所以朱子说,《四书》的顺序,该最后才读《中庸》。后来坊间印本书,《大学》、《中庸》的分量都太单薄了,就把这两本书合订成一本,于是小孩子跑进学校,就先读《大学》、《中庸》,再读《论语》、《孟子》,这就违背了我们提倡读《四书》的人的原来意见。可是《四书》认为是我们人人必读的书,从元朝就开始,到今天已经七百年。
我的想法,我们既然要读《论语》、《孟子》,兼读《大学》、《中庸》也省事,而且《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也是两千年前已有,中间确也有些很高深的道理。我们不必把它和《语》、《孟》再拆开,说读了《语》、《孟》,便不必读《学》、《庸》,所以我主张还是恢复旧传统旧习惯,依然读《四书》,只把读的方法变动些。不要在开始进学校识字就读,我也不主张在学校里正式开这《四书》一门课。我只希望能在社会上提倡风气,有了高中程度的人,大家应该看看这《四书》。尤其重要的,读《四书》一定该读朱子的《注》。提倡《四书》的是朱子,朱子一生,从他开始著作,经历四十年之久,把他全部精力多半放在为《四书》作《注》这一工作上,因此朱子的《论孟集注》、《学庸章句》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值得读的书。我们中国的大学者,多方面有成就,在社会上有最大影响的,所谓“集大成”的学者,上面是孔子,下面是朱子。朱子到今天也已八百年,我们不该不看重这个人。《四书》是两千年前的书,今天我们不易读。我们拿八百年前朱子的注来读两千年前的《四书》,这就容易些。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人注《四书》能超过了朱子。所以我希望诸位倘使去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一定要仔细看朱子的《注》。
我再敢直率讲一句,倘使我们读了《四书》,就不必读《五经》。当时宋朝人提出这《四书》来,就是要我们把《四书》来替代《五经》。读《四书》,即省力又得益多。至于《五经》,在汉代以来就规定为大学教材的,然而《五经》不易读。在汉时,已经讲得各家各说,莫衷一是。朱子也曾在《五经》里下工夫,但他一生,只讲了两部经,一是《诗经》,一是《易经》。可是他后来说他的工夫浪费了,他读《诗》、《易》所得,远不如他读《四书》所得之多而大。倘使我们今天还要拿《诗》和《易》来做人人必读的书,那就有些不识时务。至于《春秋》,那是孔子自己写的,但谁能真懂得《春秋》?朱子说,他对《春秋》实在不能懂。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真能懂。讲《春秋》的,就要根据《左传》、《榖梁传》、《公羊传》,把这《三传》的讲法来讲《春秋》,但《三传》讲法又不同。所以讲《春秋》的一向要吵架。朱子劝他学生们且不要去读《春秋》,现在人还要来讲《春秋》,这是自欺欺人。谁也不懂得。又若讲礼,《仪礼》十七篇今天社会上哪里行得通。而且从唐代韩昌黎起他已说不懂这部书。从唐到清凡是讲礼的,都得是专家之学,不是人人能懂,而且也易起争辨。若论《书经》,清代如戴东原,近代如王静安,都说它难读难懂。目前学者,还不见有超出戴、王的,他们如何却对《书经》能读能懂。所以我认为到今天我们还要来提倡读经,实是大可不必了。但我也并不是要主张废止经学,经学可以待大学文科毕业,进入研究院的人来研究。纵使在大学研究院,也该郑重其事。近代能读古书的大师如梁任公王静安他们在清华大学研究院作导师,也不曾提倡研究经学。若要稍通大义则可,要一部一部一字一句来讲,要在经学中作专门研究,其事实不易。王静安研究龟甲文,讲训诂,讲经学。据说他劝学者略看《仪礼》,因为名物制度有些和研究龟甲文有关。譬如一个庙,一项祭典,一件衣服,龟甲文中有些字非参考《仪礼》、《尚书》守古经典不可。一言以蔽之,我并不反对大学研究院有绝顶的高才生,真等经学专家作导师,再来研究《五经》,来一部一部作研究。可是从宋朝起,一般而论,大家就已不像汉、唐时代以经学为主。元、明、清三朝的科举考试,虽也考《五经》,实际上只要第一场《四书》录取,第二场以下的《五经》只是名义上亦加考试,而录取标准并不在此。这三朝来,如《通志堂经解》,《清经解》正、续编,卷帙繁重,真是汗牛充栋,不先理会这些书,又如何来对经学上有更进一步之新发现。所以我认为我们今天虽要提倡文化复兴,似乎可以不必再要人去读《五经》。读通《五经》的是孔子,我们今天读了孔子的书,也就够了。而且经学中也尽有孔子所没有读过的,譬如《仪礼》,这是孔子以后的书,孔子一定没有有读过。
今天我们要讲复兴文化,并不是说不许人复古,但古代的东西也该有一选择。更要是使人能了解。近人又认为《五经》虽难懂,翻成语体文便易懂,但先要有人真能懂,才能翻。若请梁任公、王静安来翻,他们必然敬谢不敏。在清朝时代讲经学,那时尚有个行市、行情。一人说错了,别人来纠正。今天经学已无行市、行情可言,大家不管了,一个人如此讲,别人也无法来批评,你是一个专家,尽你讲,没人作批评。却要叫人人来读你翻的,那太危险了。所以我想《五经》最好是不读,我们就读《四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