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124367吧 关注:36贴子:4,770
  • 1回复贴,共1

戴建业:善人与恶人——《世说新语》品读之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诸人莫有言者。刘尹答曰:“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一时绝叹,以为名通。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就是清谈名家的殷浩,刘尹就是辩才无碍的刘惔,因他曾官至丹阳尹常被称为刘尹。“略无”和“正自”是当时的口语,分别是“全无”和“只是”的意思。殷浩遇上了刘惔可以说是“棋逢对手”,他们时常在一起相互戏谑调侃,在舌战中斗机锋逞雄辩。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问题,在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中打了几千年官司。有的认为人性本善,有的宣称人性本恶,谁也不能说服谁。“性善”或“性恶”隐含着另一个同样复杂的问题:万物的存在形态是自然而然的,还是其他意志支配的?素有辩才之称的殷浩又向朋友挑起了这个难题:自然并无心接受其他外力的影响,为什么正直的善人少,奸邪的恶人多?大家一时都被问傻了眼,没有一个能对得上来。刘惔应声回答说:“譬如泻水著地,只是纵横四处流淌,绝对没有正方形或正圆形的。”人之生于世也像水之泄于地,难得形成正而且直的人。在座的人听他这么一说无不称叹,都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不过,这句“名言”未必道出了“至理”,语言的俏皮未必能保证内容的正确。水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则首先是一种“社会动物”,因而,水泻于地不同于人生于世,水泻于地没有正方形或正圆形,是自然属性决定的,世上的善人少恶人多,根源在于人生活的时代和社会。不仅社会环境和教育造就了善人或恶人,而且善恶本身也只有放在特定的社会中才能作出评价,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的善,可能就是另一个社会中的恶,这个人眼中的善人,可能是另一个人眼中的恶人。这些现代人视为常识的东西,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也许很难理解。
  东晋名士的清谈只关注才辩的纵横,不太在乎道理的对错。有一次支道林与许询论辩,观者“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人们爱美胜过爱真。这则小品中,人们“一时绝叹”的比喻,也是赞赏才辩的敏捷和语言的微妙。
  后来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说:“泻水至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比喻可能受到刘惔的影响,但比刘惔的比喻更加贴切。


IP属地:山东1楼2013-06-10 09:56回复
    很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11-21 18: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