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吧 关注:12,761贴子:73,696

【百家思想】历史上的百家,你们了解多少?(科普文,慢更肾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祭度


IP属地:美国1楼2013-06-27 15:29回复
    我就插一下,不会占太多地方。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9-22 17:47
    收起回复
      果然很慢,坐等更新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09-25 19:32
      收起回复
        碎碎念:
        1、诸子思想是个很烦的东西,于是特开此坑。
        2、如有Bug请不要大意地指出。
        3、以下皆为原创。
        一、名学的基本概念与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之时,礼崩乐坏引起名实相怨。秉承发展历史文化的态度,儒派孔子率先提出正名之说。所谓正名,即使名与实达到一致,力求使一个现实的、不完美的人,成为理想中的圣者。这即为先秦名学的直接起源。
        虽同为正名,但诸子百家对于名实的理解也各有不同。这里举一个主流的作为参考:儒学理解的【名】即个人在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中所担当的“角色”的名称、概念等,但客观来讲,名也就是对事物本身的命名(见后篇"正形名")。【实】则为概念的外延,说通俗些就是个人实际的言行举止。
        在先秦诸子的思想之中,正名说主要分为两大派:儒与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支持“以名正实”——即让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通过努力达到理想或社会中的名,也就是改造现实。这点可以从孔子言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看出(注释:以君为例,前一个君为实,在这里用作形容词。后一个君为名)。
        而由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前期则主张“取实予名”,以实为标准判断名的正与不正,正名为次,(个人理解为)根据个人现在的言行与思想,给予相应的职位。“取实予名”重视的是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功利主义。不过,这就与后来墨家主要思想之一的“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相悖,这个问题若是无法解决,墨家的正名说也只能沦为泛泛而谈。
        综上所述,儒、墨二家恰好形成对立。儒的以名正实可概括为理想派,墨的取实予名则为现实派。 儒、墨二家思想的差异,对之后诸子百家的名学思潮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二、诸子学与名学
        正名说名虽为孔子提出,但他本人却并不提倡诡辩。孔子认为“巧言乱德”,当然,这里的“巧言”,指的是那些不是为了生命价值或社会发展、不是出自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仅仅为了“辩”而“辩”的能说会道,或称诡辩。而所谓“佞者”,即“诡辩家”。一般来说,自视甚高的圣子们对于诡辩家们自然是不屑至极的,多半会以言语讥讽为隐士们的批判的回复,而孔圣人却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他的“不辩论主义”,或说此举正证明了孔丘是真正的圣者,亦可说是一种高明的姿态。孔子已然逝去,后人也只能凭空猜想。
        到墨子时,明辨思潮进一步发展,“非”(评辩等)也逐渐成为诸子学士公开的抒意方式,在《墨子》篇目中也有不少“非”字(非命,非攻)。墨家似乎并不似道家与孔子般置之度外,墨子自己更是明确主张 “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墨子间诂·耕柱》)。从此,诸子百家无一陷入了名辩这个学术漩涡之中,连道家以及一些自恃清高的杂家也牵涉其中。
        _________TBC__________


        IP属地:美国来自iPad7楼2013-10-26 17:09
        回复
          格式又被吞了果然=-=


          IP属地:美国来自iPad8楼2013-10-26 17:10
          回复
            角度很毒啊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10-26 17:53
            收起回复
              最近的几更应该都是讲正名说与诸子名辩,然后接下来就是正形名。qq号:2997625453,欢迎讨论^_^


              IP属地:美国来自iPad11楼2013-10-26 21:08
              收起回复
                [接上]
                老子认为“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明确主张“不辨”,评判当时的辩者,提倡“无名”,但也讲“常名”;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主张“大辩不言”,虽是否定了辩论本身的意义与价值,但也是以大辩的形式非辩,以非辩的姿态投身于百家争辩之中。庄子本人自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的,但以这种不辨的姿态立于尚争好辩的百家之中,其优劣可见一般。庄子的学友惠施则“以善辩为名“(《庄子•天下》),而战国时最雄辩的儒者——孟子,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见,到战国中期,“辩者“与争强好辩的风气已不是个别现象,而已经普及到了整个战国学术界,甚至成为当时诸子学的显著特征。(在这里个人认为:当门派渐多、思想学说达到一个特定的水平,各门各派为了推崇己说,批驳异说,互相进行辩论自然成为必经之途。这其中也包含着历史的必然性。)
                TBC
                对不起啊大家T T,楼楼是初三狗所以每天上网时间有限,只能打出来这么点了T T 【那你也好意思发上来?!】不过不管多少都会尽量做到日更的~\(≥▽≤)/~
                【秀一下新的签名档然后顶锅盖遁


                IP属地:美国12楼2013-10-28 22:01
                回复
                  已阅。。。
                     -----来自水军大联盟地球分部客户端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10-28 23:03
                  收起回复
                    今晚实在写的太少了,屯着明天发吧。会多一些的~


                    IP属地:美国14楼2013-10-29 21:02
                    回复
                      。。。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10-29 21:16
                      回复
                        耐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3-10-29 22:41
                        回复
                          坐等,楼主更新了,劳烦艾特我。谢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3-10-30 19:32
                          收起回复
                            更新完了艾特我,十万个谢谢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3-10-30 20: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