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吧 关注:50贴子:144
  • 12回复贴,共1

【李济】李济的介绍,偶暂时只能靠度娘了,以后补充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李济(1896年7月12日-1979年8月1日),字济之,湖北省钟祥县人,中国著名人类学家,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 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州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并于次年改读人口学专业, 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进入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受民族学家罗兰·狄克森(Roland Dixon)与体质人类学家恩斯特·虎顿(Earnest Hooton)指导,于1923年完成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从而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返回中国。 1924年,开始田野考古。
1925年,29岁的李济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
1926年,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此为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
1929年初,应聘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领导并参加了安阳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发掘,使得发掘工作走上科学轨道,造就出中国第一批水平较高的考古学者。
1936年曾赴欧洲讲学,1938年被推选为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1948年随考古组去台湾,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至1950年兼任台湾大学教授,并主办考古人类学系。1955~1972年,在台湾省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46年还参加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工作,索回日本侵华期间掠去的中国文物。与吴金鼎一起调查过城子崖遗址(吴金鼎先期发现,已作多次调查)并做了第一次小面积的发掘,是山东地区考古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城子崖》一书的总编辑。
他主要致力于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著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又与他人合著有《古器物研究专刊》。


IP属地:辽宁1楼2013-07-09 21:55回复
    往事: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李济。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逝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
    不知道李济对于此种“围剿”的反应如何,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
    “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感叹道。
    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待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简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人” 的一面。 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天各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 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年,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在他心中的位置。”


    IP属地:辽宁3楼2013-07-09 22:01
    收起回复
      著作:
      1. 西阴村史前的遗存,清华研究院丛书, 1928 。
      2.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8.
      3. 城子崖,与傅斯年、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郭宝钧、刘屿霞合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1,1934 。
      4. 小屯第三本‧殷虚器物甲编:陶器上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2,1956 。
      5. The Beginning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ree Lectures Illustrated with Finds at Anyang .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1957.
      6. 殷虚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与万家保合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一本, 1964 。
      7. 殷虚出土青铜爵形器之研究,与万家保合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二本, 1966 。
      8. 殷虚出土青铜斝形器之研究,与万家保合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三本, 1968 。
      9. 殷虚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与万家保合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专刊第四本, 1970 。
      10. 殷虚出土五十三件青铜器之研究,与万家保合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五本, 1972 。


      IP属地:辽宁4楼2013-07-09 22:03
      回复
        译述:
        1. 甘肃史前人种说略( Davidson Black: Notes on the Physical Characters of the Prehistoric Kansu Race, Memoir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 Series A, No. 5 ), 1925 。
        2. 奉天沙锅屯及河南仰韶村之古代人骨与近代华北人骨之比较( Davidson Black: The Human Skeletal Remaines from the Sha Kuo T'un Cave Deposit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from Yang Shao Ts'un and with Recent North China Skeletal Remains, Palaeontologia Sinica , Series D. Vol. 1 ), 1925.
        3. 周口店储积中一荷谟形的下臼齿( Davidson Black: The Lower Molar Hominid Tooth from the Chou Kou Tien Deposit, Palaeontologia Sinica , Series D. Vol. VII. ), 1927.
        4. Manchuria in History: A Summary (节译傅斯年:东北史纲),历史语言研究所, 1932 。
        5. 人类学( A. L. Kroeber: Anthropology, Scientific American 183.3(1950) ),中央文物供应社五十年来科学的进展, 1951 。


        IP属地:辽宁6楼2013-07-09 22:05
        回复
          书评与介绍:
          1. 历史圈外(介绍一本有关先史学的小人书)( Beyond the Bounds of History , by Henry Breuil, English Translation by Mary E. Boyle; P. R. Gawthorn Ltd., London , 1949 ),《大陆杂志》 1.8 ( 1950 ): 4-6 。
          2. 猎熊(介绍一本有关先史学的小人书)( Beyond the Bounds of History , by Henry Breuil, English Translation by Mary E. Boyle; P. R. Gawthern Ltd., London , 1949 ),《大陆杂志》 1.11 , 1953 。
          3. “Asia and North America Transpacific Contacts,” Assembled by Martin W. Smith, American Antiquity , Vol. XVIII. No. 3, Part 2, Jan. 1953, The Society for American Archaeology,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 , 1953 。
          4. 中国思想史之研究, Studies in Chinese Thought , ed., by Arthur F. Wright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ultures and Civilizations, No. 1.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Vol. 55, No. 5, Part 2, Memoir No. 75, Dec. 1953, pp. XIV+317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3 , 1954 。
          5. 中国科学技术史,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 by Joseph Needham F. R. S. With Research Assistance of Wang Ling, Vol. 1. Introductory Orientations, pp. XXXVIII+318. 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54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6 , 1955 。
          6. 中国铜器时代古兵:北京故宫博物院杨宁史旧藏三代青铜兵器图录, Chinese Bronze Age Weapons: The Werner Jonnings' Collection in the Chines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 by Max Loehr, Ann Arbor :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6, pp. I-XIII; 1-233.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7 , 1956 。


          IP属地:辽宁7楼2013-07-09 22:05
          回复
            欢迎大家在此贴补充,水贴就不要啦~~


            IP属地:辽宁8楼2013-07-09 22:07
            回复
              李济抗战时期用生命保护转移故宫文物,功高盖世。


              IP属地:湖北9楼2013-07-12 22:22
              收起回复
                钟祥很早就是市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1-11 01:09
                回复
                  吧头像用成赵元任的了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5-02-10 00:34
                  回复
                    顶楼主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8-04 00:40
                    回复
                      顶楼主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8-04 00: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