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色彩之争由来已久,到了近几年不禁发现“杭州色彩”俨然突破了风格的单一代名词,更多的时候它变成了一个品牌,也预示着南北应试色彩格局的变化。不得不承认的是近两年南方的色彩形式更多的被大家所接受,但是美术的应试教育本身就不具备它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南北的色彩之争始终逃离不了的是它应试的本身,它的优劣权还是掌握在高校手中,也许今日的南北色彩之争只有最终的考生成绩才能作为评判!考学中美术的基本功是基本准则也是你考学的资本,风格也只能说是考生下的赌注,当你拥有足够的资本时不需要任何“赌”你就会赢了!然而当你自身的资本不足够时,风格之说你自然会重视,因为它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下还是有着运气的成分存在的,但是当你将这个“风格”做为你考学的唯一砝码,也许从一开始你的方向就错了。
正确认识南北方色彩的渊源
中央美术学院作为北方的艺术院校代表,其受苏联列宾美院画风的影响注重基础画风朴实底蕴深厚气息浓郁。很多时候这种画风的感觉和北京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气息、古朴的城市风貌和长远的历史不谋而合。但是随着艺术教育的兴起,北方的色彩也开始不断地更替,这也正是艺术考学市场不断演变的结果。但是无论怎么样的变更,深厚的基本功和文化底蕴是艺术考学的基本准则。
中国美院作为南方代表所处的杭州是个山明水秀、明快而浪漫的城市。自古才子佳人数不盛数,围绕着西湖的传说美丽诱人。中国美术学院就座落在西子湖畔,这很难想象把西湖的风景画得古朴而深厚,取而代之的是轻快、明朗、通透写意且不拘一格。这正是环境影响认识,认识造就风格。同时随着国美考试中的色彩静物的考察,高分卷的公布于世。引导着美术培训市场方向的同一,杭州色彩逐渐成为一种品牌,也悄然渗透至全国。但是“风格”上的统一可能对于考生考学而言更易于走“捷径”但这未必是对艺术发展的推动,这个是值得深思的。
总之通俗的说法:南北方色彩本质上的是相通的,表现上存在差异。南方的色彩更有灵气点、大气、!色彩鲜明!不追求外轮廓线的严谨、明暗拉开大!北方基本功扎实、结构严谨、强调关系和空间!
南北风格之争有何意义?
笔者认为,南北风格之争也许对于当下正准备考学的美术生有着短暂指导的意义,但是长远来看也许这只是在美术培训的发展史上留下一个记忆罢了。回顾下美术培训考学方向的以往。“点彩”的技法在也在美术培训的市场兴盛过,但短暂的几年后几乎销声匿迹。追溯到几年前郭振山、宫六朝的作品就在美术培训市场风靡一时,几乎成为画室的教材范本,后来呢?相信很多已经大学毕业的老师都还清晰的记得那些书的封面,如今的考生可能就很难见到了。“风格”之争始终逃离不了应试教育的体制,美术联考的全国推广,让我们很快的认识到王磊色彩的“摆块”,笔者了解到这种画法在地方画室相当盛行,是艺术价值还是考学需要这只能留个大家思考了,当你看到考场上有一位同学正在默写你很熟悉的书籍上的范画时,你也不必惊讶,因为这就是应试教育状态下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因此笔者认为南北之争不是在争优劣,而是在追逐高校的考试方向,考学体制促成“风格”的差异。在“风格”的选择上考生也大可不必伤坏脑筋于此,扎实的美术基本功才是一切的基础。
笔者引用一位网友对此的总结也许对当下的考生有所启迪:
我个人认为南北色彩之争其实是内容与形式之争,南方更重形式,重写意,重才子式的有才情的绘画,当然中国美院多年色彩默写也无形助长了色彩背调子强化笔意的形式美感这种风气;
北方色彩重内容,重视观察方法,至于表现的笔意要依附物体型体的感受还有形的感受,最后笔触的感觉内化为形体的感受,使画面充满了生动的气息。 怕有的同学不明白,举例说明:比如画一个萝卜在布上,那么南方色彩笔触有乱披风式的泼辣,甚至萝卜的形都被笔触分解掉了完全融入了同样笔触的背景布中。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写胸中意气。
北方就会严谨的分析萝卜的黑白灰,色相、冷暖,及造型的准确,最后北方笔触大多用小笔,只为了更准确和更严谨地把萝卜再现出来。当然也有笔意,北方笔意更多放在萝卜形的变化上,笔意内化为生动的萝卜尾巴飘逸的变化。
上面附南北方的色彩各1张仅供参考,其实南北之争没有意义,都不是艺术,都是技术。真正的艺术自杜尚以后都已经是观念的天下了,所以不是不争,而是争起来根本没有意义……
(图文编辑作者:李江 本文版权归51美术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对于南北色彩之争,您有什么见解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