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吧 关注:536贴子:1,324

文徵明生平介绍【以我的方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纯手工打造。。。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买文徵明的相关,书法也好、绘画也好,甚至是纯文字介绍的书籍,多多少少都有些重复的内容,因此我来整理一下,挑一些比较有趣的来写。
镇楼


IP属地:云南1楼2013-08-29 01:15回复
    若有偏颇的地方,请指正。
    间中会偶提到唐寅,我还是挺喜欢唐子畏的。
    1470年,文徵明出生在苏州,与他同年出生的,还有唐寅。
    他起初名文壁。这就要说到文氏族谱了,文徵明的父亲一辈大概要名字带木字,因此文徵明的大伯父,也就是文徵明父亲的大哥叫做文森,官居太仆寺丞,文徵明父亲叫做文林,时任温州知府。因此文徵明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官宦子弟,扯远了,那么到了文徵明这一辈,又需要名字中带土字,文林有三子:文奎、文壁、文室。
    据说文林的大哥文森膝下无子,因此文徵明的哥哥文奎便被过继了过去,至于文室,并没有在资料中看到过,略过不提。文徵明有两子:文嘉、文彭,如此看来,他的儿子辈应该名字中带吉字- -
    那么唐寅与文徵明是同年所生,都是属虎,究竟谁大谁小?忘了在哪里看的了,唐寅曾在【又与徵仲书】中写道:“寅长徵仲十阅月,愿例孔子,以徵仲为师,非词伏也,盖心伏也。诗与画,寅得与徵仲争衡;至于学行,寅将捧面走矣,寅师徵仲,惟求一隅共坐,以销熔其渣滓之心耳;非矫矫以为异也。”
    这段唐寅说得很谦虚,大概就说:“我比你大十个月,愿学孔子先例,拜你为师,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内心真的很敬佩。说到诗与画,我勉强与你不相上下,但说到品行,我只能掩面而逃了。我只求能时常与你一起,哪怕给我个角落坐着也好,以在与你的交往中正视自己,改变一些自己不好的地方……(翻不来了最后一句,抱歉学的文言文还给了老师,语文老师,某愧对你啊!)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IP属地:云南2楼2013-08-29 02:23
    回复
      文徵明本来叫做文壁,字徵明,后来改作文徵明,字徵仲,号衡山居士,又停云生。他的绘画印章中多有停云,就是缘此。
      说到衡山居士,文徵明祖上原是衡山县那边的人,后来辗转来到苏州定居,文徵明取衡山为号,是不忘本的意思。
      文徵明打出生以后,七岁还不太会走路,十岁才会说话,就某本书笔者说,并不是弱智,只是某种语言行为障碍而已。哪个父亲对子女不抱以厚望?那时文林虽然失望,却从未放弃过儿子,还说:“吾儿大器晚成,非其兄所及也。”文徵明到了十岁,突然就聪颖起来了,王世贞【文先生传】中写:“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千百言。”说文徵明自从突然开窍以后,突飞猛进,记忆力惊人。
      文林自然喜出望外,忙请好友吴宽来教文徵明书文,李应桢教文徵明书法,沈周教文徵明绘画。三位老师让文徵明受益匪浅,李应桢曾见文徵明只知临摹名家书法,便痛斥道:“破却功夫,何用随人脚踵?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
      意思就是“只要下点苦功,不必只会临摹别人的字,即使你就写成王羲之一模一样,也只是别人的字体。”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IP属地:云南3楼2013-08-29 02:42
      回复
        吴宽是成化某年的状元,文自然是极好的,吴宽为人,相当善良,据说他时常接济自己的穷友穷亲戚,他有一位朋友生了恶疾,他将朋友接到家中来居住,早晚探视,后来那朋友死了,他还为朋友吃素一个月。
        可以说,文徵明的性格为人与诗文受吴宽影响很深,几乎是极其相像的。
        而李应桢脾气却有些不好,“少卿(李应桢)书,人有求者,多怒不应,以故传世少。”人家向他求字,基本就是很冷淡地拒绝,所以传世的作品少。他性格颇有些独特,因此朋友不多,也不受人欢迎,但他对待志同道合的朋友极好,朋友过世,还时常帮朋友照顾接济其家人。这里不多说了。
        至于沈周,字石田,不用多作介绍,吴门画派创始人,他曾对文徵明说:“此余从来孽障,君何用为之!”说的就是绘画,意思就是“这玩意儿有啥好的,你学来干嘛?”
        虽然这么说,他应该还是不遗余力地教文徵明,其实以我个人理解这句话,当时读书入仕才算是正路,画画这些只不过是消遣的东西(对于某些势利眼来说),那么当文徵明50多岁入翰林院时,虽然他在江南已经是声名赫赫门生众多,然而翰林院却有人说:“这样的画匠都要弄来翰林院,简直是……”这些后面再说。
        沈周说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他自己也鄙视绘画,而是挖苦画家的人多了,他也就顺着这些人的口气来说,颇有些玩笑的意味


        IP属地:云南4楼2013-08-29 19:18
        回复
          据说文徵明童试时,考官说他字写得很丑,这让他感觉有些羞惭。自那以后,他每日临写四遍千字文,寒暑不断,又在临摹名家书法的同时,渐渐地走出自己的路来。
          所以说,唐寅是天赋异禀,而文徵明却全然靠后天勤奋所致,即使唐寅、张灵、祝枝山出门游玩,他也总是呆在家中读书写字,从不懈怠。
          这里插下题外话。
          很多人应该都是从小学就接触书法,我也是,那时老师要求买的字帖都是柳公权颜真卿的,不知为何,一直都不曾喜欢过。之后丢开很多年,直到高一时,突发奇想想修心养性了,于是决定重新拿起毛笔来。我去书店逛了一遍,一本本地翻,然后就看到了文徵明行书习字帖,对他的字真是有触电之感,从那以后,一直临的都是他的书画,再加之了解他人品后,更加欣赏钦佩尊敬,我想这一辈子,都会以他为师,不求做个书画家,只求做个好人。
          继续回来,文徵明二十六岁开始尊父命去参加科举,三年一次,一直考了9次都是名落孙山。
          53岁那年的八月,第九次又失败了,文徵明的心情很灰暗,到冬天就病倒了,一病就三个月,贫病交加,加上壮志难酬,这样的打击是很沉重的,他曾写道:“一连病三月,侵寻岁又更。人皆传已死,吾亦厌余生。发脱相将尽,耳虚时自鸣。安心是良药,此外复何营?”
          连吾亦厌余生这样的话都出来了,幸而他能够调整心态,从而渐渐好起来。
          说到科举这件事,相信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同学都知道,其实能不能考上并不是跟才华挂钩的。徐渭也曾落第数次,难道是才华不行?不是的。
          当时的录取是有名额的,其实在任何时候都是有名额的。举个例说,假如那次乡试一共录取三百个人,按地区划分,浙江江苏一带人才济济,多给一些名额,给120个,其他西南录取五十名、华东录取五十名、西北给30个、XX区再50名。(只是举例,具体数字请参考史书)
          那么文徵明就在120人的这地区,但是就按【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来说,江苏一带的人读书简直是不要命的,别看120个就多了,优中择优,很难脱颖而出,除非是像唐寅这样才华容易显现出来的。


          IP属地:云南5楼2013-08-29 19:50
          回复
            唐寅在童试中考了个第一,乡试也是头名解元。后来到他会试时,主考官为程敏政与李东阳。程敏政此人文采也是极好的,他很欣赏有才华的人,据说在会试之前就曾有乡试的主考官梁储将唐寅的卷子拿给程敏政看,程敏政看过之后,赞赏不已。
            会试的题目很冷僻,因此好多考生都没做出来,但是有人说其中有两张卷做得很好,文笔清丽,逻辑清晰。程敏政顿时脱口而出道:“那一定是唐寅的。”加之唐寅与徐经到京城后太过惹眼,这才有了后来唐寅的科场舞弊案。内情据说是朝中有人要扳倒程敏政,趁机告发,唐寅与徐经只是无辜受了牵连。
            唐寅与徐经虽最终冤案洗白,只是规定他2人终生不得再考。徐经经此劫难后,对仕途从此死心,并要求子孙也如此,他的曾孙,就是闻名天下的徐霞客。不致力于科举,只是到处游历,写下传世名作来。
            再说回文徵明,他与唐寅等好友在一起时,也曾抨击过八股文这种扼杀思想的形式,由此可见,他是讨厌这种形式的。所以说,也许是他不得为而为之的想法,再加上上头说的录取的名额种种,最终导致他一生科举不顺。


            IP属地:云南6楼2013-08-29 20:28
            回复
              文徵明科举失利后,文林还安慰儿子说:“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之远到,非所及也。”然而在文徵明31岁的时候,文林就病故在温州府任上,没能看到儿子如他所愿飞黄腾达。
              文林病故后,按例温州府派人送来了一千两抚恤银,但文徵明拒绝接受,他说:“吾父一生以廉吏称,吾焉能受此丧仪而有污先父乎?”以此看来,文林为官是两袖清风,知府俸禄本就没有多少,可见文家是清贫的。然而文徵明与吴宽一样,时而周济穷人,有黄佐【将仕佐郎翰林院待诏衡山文公墓志】为证:“尤好周人之急,或有所入,往往缘手散去,有感泣者……”意思是文徵明喜欢周济人之所急,偶有收入,往往总是送给别人……
              关于他的人品事迹,稍后再谈。
              在文徵明54岁时,受文林旧友林俊将他推荐给当时到吴中的工部尚书李充嗣,入翰林院任待诏一职,工作是【武宗实录】。待诏不过九品,不入流的小官,然而还是要每天跟其他官员一样上朝。文徵明当时已是有一定地位了,但像他这样“走后门”进翰林院的,自然有些人议论纷纷,多次刁难,并用诗词对联什么的来考他,以为他这样一个靠绘画出名的“画匠”定然是答不上来的,谁知文徵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过多久,翰林院的人就对他彻底改观,并将他当作好友。
              虽然如此,但京城气候不比江南,文徵明十分不习惯,再加上俸禄微薄,他实在是苦不堪言。 当时他曾说:“吾束发为文,期所树立,竟不得一第,今亦何能强颜久居此耶?况无所事事,而日食大官,吾心真不安也!意思就是:我自幼读书,期望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谁知竟连连名落孙山,如今怎能厚着脸皮留在这里?况且整日无所事事,却拿着朝廷俸禄,我的心真不安啊!
              做官没多久,他就遇到了嘉靖皇帝登基时的大礼仪事件,幸而他不小心摔伤了手臂在家养伤,躲过了这场灾难。
              简单说一下这个事件,当时驾崩的是正德皇帝,他是先皇弘治皇帝的儿子,但他膝下无子,故而才选中世宗皇帝朱厚熜继位,但世宗皇帝的亲生父亲兴献王只是弘治皇帝的弟弟,按理不能入主宗庙,但世宗皇帝执意如此,朝中遵孔孟之道遵旧制的大臣们俱都反对,称为“护礼派”,自然也有极少赞成嘉靖的,称为“议礼派”,两边拉锯战开始,护礼派有九卿二十三人、翰林院二十人等等二百余人跪在左顺门请谏,惹怒了嘉靖皇帝,关起了数位大臣,发配了几十位大臣,还杖毙了十多位大臣。
              以对文徵明的了解,他必然是站在护理派这边,如果没有摔伤手臂,情况就很难说了。


              IP属地:云南7楼2013-08-29 21:08
              回复
                其实我反而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就像许多书中都说到,倘若他一直把官做下去,史书上也只是多了一个平平无奇的官吏,怎会有今天在文坛这样地位的文徵明呢?
                那时在京城负责编修书籍,每天忙忙碌碌,加上朝廷中今天这样事明天那样事,他哪里还能像在苏州一样悠闲地写字作画?
                就在嘉靖大事件第二天,他写了一封信给岳父吴愈,平常都是用小楷写的,那天匆匆忙忙大概事情太多了,他用行书写了就送了过去,可见在京城的日子,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心境方面,都是无法平静下来的。
                官辞了,父亲的遗愿应该也说勉强曲折算了了,再次回到苏州的文徵明这时才真正地安静平和下来,加之与他文采相当的唐寅、祝枝山都相继过世,他便领了江南文坛领袖的这个称号。开始安心教授徒弟,研习自己的书画。


                IP属地:云南9楼2013-08-29 21:50
                回复
                  王世贞评论文徵明说“先生人品第一,书、画、诗次之。”
                  文徵明循规蹈矩、温润如玉,但也不是毫无原则,可以说,他是个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良莠有别的人。
                  他的老师李应桢不愿意送陌生人自己的笔墨,可以说惜墨如金,但文徵明却不同,上门来索字索画的穷人,他都很欣然地答应,并且有些人带着别人的画来请他鉴定并请他题跋,他也不拒绝,甚至是赝品。
                  他这是在欺骗别人么?不是的。
                  有人就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传出去之后别人都会笑他不懂鉴定字画,文徵明是这样说的:“凡是来鉴定字画要卖出去的,定然是家里吃紧了,而收购书画的人家,必然比较宽裕,我若指出此画是假的,那他们不是就不能成交了么?我怎么能因为要博取自己能鉴定字画的好名声而使急需用钱的人不能解燃眉之急呢?”
                  就算是他门下的弟子照着他的画临摹拿出去说是他的作品,他也不管。
                  但他却不肯将笔墨给王府中人、外国人、富贵者。他说:“此法所禁也……”
                  他的长子文嘉在【先君行略】中写道:“于是四方求请者纷至,公(文徵明)亦随以应之,未尝厌倦。惟诸王府以币交者,绝不与通;及豪贵人所请,多不能副其望。”
                  这里就要说到明朝大奸臣严嵩了,那时的严嵩炙手可热,不必多说了。
                  严嵩路过苏州的时候,特地去拜访了文徵明,但没见到,他就让船停在阊门多呆了两天,他深信他是皇帝的红人,文徵明必定不敢不来回访他,但他等了两天,就是不见文徵明来,只好怏怏而回。在此事上,苏州的百姓说:“若无衡山之衡,哪来介溪(严嵩字)之介?”
                  在严嵩八十岁大寿时,文徵明正是八十九岁。苏州知府温景葵知道严嵩一直喜欢收藏字画,他想凭着自己是苏州父母官的身份来向文徵明索取一幅画先给严阁老。当他来到文府,文徵明听说知府大人造访,在子孙的搀扶下出来迎接,先前还一直一副和蔼面容的文徵明,听温景葵说明来意后,顿时沉下脸来说道:“自辞官三十余年来,从未与当朝宰执通信,更休谈为他们作画了,贵知府请回罢。”让温景葵碰了一鼻子灰。
                  这些事可见,文徵明是有原则的,甚至不惜得罪这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弄臣,因此有人将他一生温厚待人,脾气平和理解为没性格、娘炮,而在我看来,他是个不缺乏胆气的书生,若非仕途坎坷,若让他能够真正地有所作为,很可能他也是会为一些事舍却性命的人。


                  IP属地:云南10楼2013-08-30 22:01
                  收起回复
                    上面说的父亲过世时拒绝温州府送来的千两丧仪也只是其一。
                    如今算来,一两银子约合六百块人民币左右,那么一千两纹银也就是60W,应该说办个丧事还有些剩余,这对于清贫的文徵明应该是雪中送炭的行为,但他却拒绝了,真正应了那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还有一桩,他父亲的旧友俞谏路过苏州的时候,就想接济一下文徵明,文徵明出来迎接时,穿着一身破了还补丁的衣裳,这俞谏说明来意后,文徵明道:“多谢一番好意,我并不贫寒。”俞谏道:“不贫寒为什么这样破烂的衣裳还穿着呢?”文徵明答道:“这是因为今天下雨,才穿破衣服。”
                    相信文徵明一直过的都是很清贫的日子,本来也就没什么家底,再加上有钱人出钱买画他不愿意卖,宁愿白送穷人送邻里,偶然有点钱了还拿去接济比他更困难的人,足见人品。
                    你要说才子哪个不风流,那可就错了,文徵明绝对是个例外。他一生只有一个妻子,便是父亲朋友吴愈(字惟谦,任南京刑部主事)的女儿。妻子给他留下二子:文彭、文嘉,妻子过世,他终生未娶第二个,按说他虽然贫寒,但冠着官宦子弟的头衔,又才名在外,应该也不是没有“好色”的机会,然而士有百行,以德为先,文徵明一生都没有做过过失的事情。
                    文嘉【先君行略】中说:“公兄双湖公徴静,性刚难事,公恪守弟道,而以正顺承之。双湖濒涉危难,公极力周护,得不罹难,双湖亦遂友爱,怡怡之情,白首无间。
                    公平生最严于义利之辩,居家三十年,凡抚按诸公馈遗,悉却不受,虽违众不恤。家无余赀,而于故人子弟及贫亲戚周之尤厚。与人交坦夷明白,始终不异。……绝口不谈道学,而谨言洁行,未尝一置身于有过之地。盖公人品既高,而识见之定,执守之坚,皆非常人可及。……”
                    而王世贞【文先生传】也说:“先生事其兄恭甚。内行尤淳固,与吴夫人相携白首也,生平无二色,足无狭邪履。贫而好施,困人之急甚于己。见以为峻洁自表,而待人温然,无少长无敢慢。”
                    说到王世贞这个人,年轻的时候还鄙视过文徵明,他觉得文徵明的诗写得简直是太平淡了,简直是“毫无亮点”,颇有些恃才傲物的味道,但后来年纪渐长,阅历也多了,对自己曾经瞧不起文徵明的行为很是后悔。也许正是这样的心态改变,才有了【文先生传】,就中对文徵明颇多赞赏之词


                    IP属地:云南11楼2013-08-30 23:56
                    回复
                      文徵明与他的老师李应桢不同,李应桢不爱结交与他不对味的朋友,但观之文徵明,他自己“未尝一置身于有过之地”,却有唐寅、祝枝山这样风流不羁、玩世不恭的朋友。
                      很多地方都没有详细提过唐文二人的交情,但就唐寅两次【与文徵明书】、【又与徵仲书】来看,显然关系是不差的,据说文徵明时不时也接济更加贫寒的唐寅,还时而规劝唐寅,唐寅自己也觉有些不好意思,更何况,我觉得唐寅对文徵明这个朋友其实是又爱又怕的,他们性格全然不同,文徵明正直地几乎让人敬畏,而唐寅却与祝枝山、张灵(字梦晋)等人才是真正趣味相投的朋友,但他却又离不开这位良师益友,并不是说要靠着文徵明的接济过日子,所以离不开,而是发自内心的敬佩,我估摸着可能在唐寅的悲剧人生还没开始前,也就是他年少轻狂的时候,内心也许还暗地里嘲笑过文徵明的老成持重,虽然明面上也常常大家一起出去游玩吟诗作对,谈赋论文,但说到底他那时就是个狂放的人,他这样天赋异禀的人,对文徵明也许是这样一个看法:既佩服文徵明的勤奋好学,却也矛盾地看不起文徵明的“泥古不化”:何必呢,大家都是年轻人,你端着一个这种姿态给谁看呢?
                      但在他经历了科场舞弊案这个惨痛的打击后,他也许渐渐地读懂了文徵明,若不狂放、若不张扬,哪里会有这样一番挫折?看来,人还是谦逊温和些好。
                      而文徵明对待唐寅,也是良莠有别的,他很珍惜这个朋友,但对于唐寅放纵不羁的个性却不敢苟同,他说:“子畏之锦绣才华,我愿学未逮;子畏之风流跌宕,我敬谢不敏。”他写过关于唐寅的不少诗,一首【简子畏】是形容唐寅的:
                      落魄迂疏不事家,郎君性气属豪华。
                      高楼大叫秋觞月,深幄微酣夜拥花。
                      坐令端人疑阮籍,未宜文士目刘叉。
                      只因郡郭声名在,门外时停长者车。
                      还有一首应该是思念唐寅的,但不知可是在唐寅过世后所作:
                      曲栏风露夜醒然,彩月西流万树烟。
                      人语渐微孤笛起,玉郎何处拥婵娟。
                      这首也是怀念唐寅的:
                      夜坐闻雨有怀子畏次韵奉简
                      皋桥南畔唐居士,一榻秋风拥病眠。
                      用世已销横槊气,谋身未办买山钱。
                      镜中顾影鸾空舞,枥下长鸣骥自怜。
                      正是忆君无奈冷,萧然寒雨落窗前。


                      IP属地:云南13楼2013-08-31 00:25
                      回复
                        苏州著名的园林,是文徵明参与设计的,其中有不少他的墨迹,包括“香洲”、“远香堂”“嘉实亭”等等,还有几幅对联。原是文徵明的朋友王献臣邀请他设计。
                        王献臣此人十分耿直,在朝中得罪了权贵,索性辞官归田,回到苏州后,他买下了大宏寺旧址,然后请文徵明去看,说他要建个园林,名字呢,就取自潘安仁之‘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潘安仁就是潘安。
                        后来文徵明去实地看了,说那里地质松软,积水弥漫,湿气很重,并不适合建造大量房舍,倘若执意要建,只能以水为主,辅以植栽。
                        之后回家绘了些草图给王献臣参详,一步步定下来,这就是拙政园的来历。
                        这里再说段题外话,以前我还不甚了解时,以为文徵明自辞官回家后定然是到辞世都是过着愉快轻松的生活,后来读过他的一些诗也才知道,萧条、病骨、老去、穷潦这些词曾多次出现,未免有些失望,失望的是他并不如我想象般快乐,也许是渐渐老去,身体越来越不好,也许是朋友们都先他一个个离开人世,纵使门下弟子众多,他还是感到孤单,偶有消沉之念。
                        说到文徵明的诗词,多如其人,温婉平和,少见大气磅礴姿态,故而不太出名,而且也有人提到过他作诗的一个缺点就是爱重复用某些词语,比如:参差、次第、萧条、回首等等,再加之他生活平静悠闲,早年又向吴宽这样的忠厚长者学诗文,同样的,因此诗文颇与人格相符,在当时也有人批评他的诗词,文嘉【先君行略】中说:“诗兼法唐、宋,而以温厚和平为主,或有以格律气骨为论者,公不为动。为文醇雅典则,其谨严处一字不苟。”
                        就说文徵明写诗还是很认真的,某些字需要推敲的地方反复地斟酌,但他就喜欢写这种温和的事,有人拿格律气骨来说事,大概要他写些激昂点的诗词,他不为所动。
                        其实不是他写不来,他也偶有“殷雷破柱蛰龙惊,万点飞涛木叶鸣”、“天阔洪涛翻日月”、“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这样比较豪气的诗句出现,只是性格使然,往往后面又归于平静,虽说他志不得展,有写悲情诗词的潜质,但他心态平和,并不愿将种种埋怨、忧伤都写在诗词里,这不符合他的为人,由此在诗上他的成就才平淡了些。
                        反观柳永的词,多流露出这样的情绪,还有一些激昂为主的、大气为主的,就不多说了,也许是这样的内容,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因此更加受到喜爱。说到底,多少人能如文徵明一般平和地面对一切呢,即使激愤,也能很快调整心态冷静下来。
                        我虽也时常烦躁不安,但我仍然很喜欢文徵明的诗词,当然,李白杜甫柳永李清照等等的也喜欢,正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一种美丽景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又何尝不是?甚至是唐寅所擅长的近口头话一般的诗,也很美妙。


                        IP属地:云南14楼2013-08-31 01:40
                        回复
                          顺便说一下文徵明隐晦的“好色”,其实作为男子,哪个不欣赏美丽窈窕多姿的佳人?文徵明也不例外,曾经有人分析过了,尤其是处于血气方刚年纪的文徵明,心中自然对美好的女子也会心生向往,只是他性格内敛,加之幼受庭训,严于律己,因此决不外露,不似唐寅、祝枝山,有些诗词说到美人甚至有些露骨。
                          而文徵明只会在咏花的同时,借花隐晦地赞赏佳人,如在《钱氏西斋粉红桃花》一诗中就把一株桃花当成一位娇艳而又温柔的美女来描写:“温情腻质可怜生,浥浥轻韶入粉匀。新暖透肌红沁玉,晚风吹酒淡生春。”在他的咏花诗中,还有“娇姿带笑情万种,弱质含羞意十分”;“云归巫女妆犹湿,浴罢杨妃醉未醒”等佳句。由此可见,古人常以美女之美移嫁于花;而花容之美又借喻美女之姿,既顺理成章,又相得益彰。
                          若单独来看,只怕以为他赞美的一定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谁会想到呢?
                          最后简单说一下书画,我相信很多人对文徵明书画的研究都比我深,因为我虽买了不少他的书帖画册,但实在不曾真正地去记他曾经师魏晋还是师唐宋,我甚至有些盲目了,因此不敢班门弄斧。这里摘抄一段黄佐在给文徵明撰写的墓志中提到的:
                          盖公于书画虽小事,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精妙,有细入毫发者,或劝其草次应酬,曰:“吾以此自娱,非为人也。闻则为之,忙则已之,孰能强予耶?”
                          有此态度,书画精妙也就不足为奇了,他34岁时书法已初具书名:
                          弘治十六年(1503),徵明年三十四,阎起山撰【吴郡二科志】中已列有文徵明条目,称“性方古,威仪轩举,时云间张弼书名雄天下,识者评之,不如璧远甚。”
                          至于画,尤其山水,文徵明与唐寅都偏赵孟頫一类画风,讲究设色高古,而同为明四家的仇英是画廊画工出身的,设色明丽,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基于文人相轻的说法,于是有人讹传文徵明和唐寅很瞧不起仇英,其实文徵明很赞赏仇英,他绘【湘君湘夫人图轴】时,还请仇英帮忙设色,只是出来的效果并不是他想表达的,最后又自己反复调才出来。如果瞧不起,怎会请来设色呢?怎会帮仇英题跋【青绿山水图】呢?


                          IP属地:云南15楼2013-08-31 02:16
                          回复
                            正在学文徵明书法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4-05-28 13:02
                            收起回复
                              吧主很赞!研究文徵明的功夫真是让人敬佩!不过,也是通过你的这些个人积累的知识,让我更加了解文徵明,之前我只是喜爱他的书法,现在竟也欢喜他其他的方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1-31 08: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