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应以平常心看教师 今年,关于教师的话题尤其热闹。芦山地震期间,那些坚持最后撤离教室的教师受到舆论广泛赞誉;6月,被集中曝光的虐童、性侵案,又使教师形象一落千丈;网上关于教师的负面评价迅速流传,一些人抓住个别教师违规补课、体罚学生、收受礼品等不当行为不放,给教师群体贴上负面标签,不少人质问:“现在的教师怎么了?” 坏消息比好消息传得快,这是传播规律,无可厚非。但这里面也反映了一个问题:教师形象很脆弱。试想,相对于极少数道德沦丧的教师,还有斯霞、于漪等层出不穷的教书育人楷模,还有殷雪梅、张丽莉等一大批英雄教师,为何社会舆论会选择放大极端案例的影响?
是现在的教师确实不如以前了吗?稍微了解教育的人都知道,教师的辛苦程度、敬业精神,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在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下,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升,其专业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很多时候,教师内心也充满委屈,比如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和社会配合,教师工作得不到家长理解,教师似乎承担了教育学生的无限责任。 由此观之,公众也许应该换个角度看待教师,尤其需要保持平常心态,不要在“誉之”和“毁之”两极间摆动。 教师职业相比于其他职业,的确应该有更高的道德要求,这是职业特性使然,也是公众期许;目前教师群体中,的确也存在个别行为不端甚至道德败坏现象。但同时,教师职业不是抽象地脱离时代背景而存在的,如果我们把教师还原到人,还原到历史坐标和现实复杂性中来看,也许心态就要平和得多,评价也要客观公正许多。 调整传统预期是当务之急。中国传统社会讲究师道尊严,在“天地君亲师”的道德位序中,教师被赋予了超越其他一切职业的理想化人格。事实上,传统社会并没有把教师理解为职业,而是近乎全知、全能且负有全责的“圣人”。这种社会期许一直延伸到现在。其实,教师也是人,也要过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也会有价值观冲突和面对诱惑的动摇。以超乎现实的标准来要求教师,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同时,今天的教师只是众多社会职业中的一种,是职业就有边界,无论是道德还是专业,无论是权利还是义务,都是有限度的。随意拔高或越界,只会使落差越来越大,而于职业改进提升无任何益处。 教师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需要得到理解。这个时代,人人在评说教育,但家长以及社会公众对教师工作的了解其实非常有限。教师教书育人与医生救死扶伤、战士保家卫国有着明显的不同,属于精神性劳动,其成就往往不那么立竿见影。一节好课,背后也许是十倍时间的准备。有时候十倍投入,才有一分在育人方面的收获,其表现或为多一个合格的公民,或为多一个幸福的人生,对其个人意义重大,在社会大潮中看起来却是微澜。而其中的艰巨性,却常常被过去宣传的少量抽象化典型所掩盖。事实上,今天的教育远比过去复杂。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再加上随迁子女、留守儿童以及单亲家庭子女大量增加,许多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都是超时超量付出。这种付出,很难为外界所知。而且,往往越是勤勉敬业的教师,越是默默无闻。在讲台上拥有话语权的教师,在社会舆论场中却成为沉默的弱势群体。 国情是我们现在做评判时容易忽略的另一个因素。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教育投入也大为增加,但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大国,教育条件还远未达到理想水平。某些地方,工资待遇还比较低,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从教。对教师专业提升的支撑还不到位。班额普遍过大,大多都在四五十人以上,教育难度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这种种背景,在我们评价教师的时候,都不应该被悬置于视野之外。毕竟,没有一个职业可以摆脱时代的局限。 教师是一个公共影响很强的职业,教师的形象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和孩子梦想的实现,最终关乎每个人的利益。教师自身要继续加强职业修养,特别是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以满足公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认识也至关重要,公正、客观的评价,是一个职业获得信心、不断进步的前提。 媒体应保持理性、平和的姿态,担负起维护教育大局的社会责任。夸大、炒作负面事件,过分包装某些典型,省略背景、无限拔高的报道,都会使教师形象失于真实。 有关部门则要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必要的界定,并向大众宣传,与社会其他从业者一样,教师也有基本的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等需求。教师权利和义务应该对等:有奉献的义务,也有作为公民、教师的权利。只有从法律和社会规则的角度明晰职业的界限,才能比较好地解决职业与社会的紧张关系。 学校和教师本人也要有意识地与家长以及社会沟通互动。一所学校请家长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做报告,课讲完后,校长决定给每位讲课家长25元的课时费。拿到课时费的家长都很感慨:“你们教师太不容易了,备课那么费时,讲课也很费劲,每节课只有这么点钱。”类似点点滴滴的沟通,家长才会真正了解教师敬业辛苦的一面,从而更加全面地看待这个职业
是现在的教师确实不如以前了吗?稍微了解教育的人都知道,教师的辛苦程度、敬业精神,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在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下,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升,其专业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很多时候,教师内心也充满委屈,比如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和社会配合,教师工作得不到家长理解,教师似乎承担了教育学生的无限责任。 由此观之,公众也许应该换个角度看待教师,尤其需要保持平常心态,不要在“誉之”和“毁之”两极间摆动。 教师职业相比于其他职业,的确应该有更高的道德要求,这是职业特性使然,也是公众期许;目前教师群体中,的确也存在个别行为不端甚至道德败坏现象。但同时,教师职业不是抽象地脱离时代背景而存在的,如果我们把教师还原到人,还原到历史坐标和现实复杂性中来看,也许心态就要平和得多,评价也要客观公正许多。 调整传统预期是当务之急。中国传统社会讲究师道尊严,在“天地君亲师”的道德位序中,教师被赋予了超越其他一切职业的理想化人格。事实上,传统社会并没有把教师理解为职业,而是近乎全知、全能且负有全责的“圣人”。这种社会期许一直延伸到现在。其实,教师也是人,也要过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也会有价值观冲突和面对诱惑的动摇。以超乎现实的标准来要求教师,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同时,今天的教师只是众多社会职业中的一种,是职业就有边界,无论是道德还是专业,无论是权利还是义务,都是有限度的。随意拔高或越界,只会使落差越来越大,而于职业改进提升无任何益处。 教师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需要得到理解。这个时代,人人在评说教育,但家长以及社会公众对教师工作的了解其实非常有限。教师教书育人与医生救死扶伤、战士保家卫国有着明显的不同,属于精神性劳动,其成就往往不那么立竿见影。一节好课,背后也许是十倍时间的准备。有时候十倍投入,才有一分在育人方面的收获,其表现或为多一个合格的公民,或为多一个幸福的人生,对其个人意义重大,在社会大潮中看起来却是微澜。而其中的艰巨性,却常常被过去宣传的少量抽象化典型所掩盖。事实上,今天的教育远比过去复杂。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再加上随迁子女、留守儿童以及单亲家庭子女大量增加,许多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都是超时超量付出。这种付出,很难为外界所知。而且,往往越是勤勉敬业的教师,越是默默无闻。在讲台上拥有话语权的教师,在社会舆论场中却成为沉默的弱势群体。 国情是我们现在做评判时容易忽略的另一个因素。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教育投入也大为增加,但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大国,教育条件还远未达到理想水平。某些地方,工资待遇还比较低,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从教。对教师专业提升的支撑还不到位。班额普遍过大,大多都在四五十人以上,教育难度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这种种背景,在我们评价教师的时候,都不应该被悬置于视野之外。毕竟,没有一个职业可以摆脱时代的局限。 教师是一个公共影响很强的职业,教师的形象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和孩子梦想的实现,最终关乎每个人的利益。教师自身要继续加强职业修养,特别是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以满足公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认识也至关重要,公正、客观的评价,是一个职业获得信心、不断进步的前提。 媒体应保持理性、平和的姿态,担负起维护教育大局的社会责任。夸大、炒作负面事件,过分包装某些典型,省略背景、无限拔高的报道,都会使教师形象失于真实。 有关部门则要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必要的界定,并向大众宣传,与社会其他从业者一样,教师也有基本的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等需求。教师权利和义务应该对等:有奉献的义务,也有作为公民、教师的权利。只有从法律和社会规则的角度明晰职业的界限,才能比较好地解决职业与社会的紧张关系。 学校和教师本人也要有意识地与家长以及社会沟通互动。一所学校请家长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做报告,课讲完后,校长决定给每位讲课家长25元的课时费。拿到课时费的家长都很感慨:“你们教师太不容易了,备课那么费时,讲课也很费劲,每节课只有这么点钱。”类似点点滴滴的沟通,家长才会真正了解教师敬业辛苦的一面,从而更加全面地看待这个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