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 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因 擅长治肿瘤,患者趋之若鹜,一号难求。 然而,花教授却并不开心,他说:“我行 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 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 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花教授是一位清醒的医者,他看到了表 面“繁荣”背后的隐忧。从医生个人来说, 病人越来越多,说明自己医术高、口碑 好,患者认可。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说, 病人越来越多,则说明医学发展走入误 区,重治疗轻预防,医生“只治不防,越 治越忙”。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意思是说,医术最 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 长防病的人。遗憾的是,不少医生错误地 认为:谁的病人越多,谁的本事越大。近 年来,很多医院跑马圈地,盲目扩张,有 的医院床位数甚至超过6000张,成为世 界罕见的“巨无霸”。在扩大规模的同时, 还大量引进“高精尖”设备。如此一来,大 医院形成“虹吸效应”,抽空了基层的优秀 人才,导致患者过度集中难以分流,医院 的扩张速度赶不上病人的增长速度。因 此,大医院医生整天疲于奔命,都在忙 着“治已病”,哪有精力“治未病”? 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医生队伍越来越庞 大,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 哀,也是医学的失败,值得认真反思。美 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 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 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 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 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 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 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 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 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医生,不能坐着等 人得病,而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 人“落水”。 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但 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一方针 沦为一句口号。专家预言,未来十几年, 慢性病在中国将呈“井喷式”爆发。如 果“井喷”真的发生了,这将是中华民族的 灾难,中国人有可能成为新的“东亚病 夫”。2010年,我国慢性病卫生费用占卫 生总费用的比重为70%,而这些疾病大多 是可以通过干预避免的。因此,能否阻止 慢性病“井喷式”发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 未来兴衰。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 体。最近,卫生部提出探索建立医疗服务 联合体,让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 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通过双向转诊的方 式,对居民进行无缝化的健康管理。同 时,推动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鼓励大 医院医生做全科医学带头人。这不仅符合 医学发展方向,而且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 益性。今后,大型公立医院应从单纯的治 疗疾病为主,转向预防与治疗并重, 将“末端治理”变为“源头治理”。 从顶层设计来说,政府应为落实“预防为 主”方针提供政策支撑。例如,借鉴世界 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做法,将“医疗保 险”变成“健康保险”。政府不仅要向医院 购买疾病治疗服务,还要购买疾病和健康 管理服务,由全民健康保险“买单”。 从“医保”到“健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体现的却是医学理念的巨大进步。 医疗消费具有无限趋高性,再多的财富也 会被这个“无底洞”吞噬干净。因此,解决 13亿人的健康问题,绝不能靠打针吃 药,而要靠预防为主。只有病人越治越 少,才说明医生的本领越来越高,医学越 来越有希望。
医生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 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因 擅长治肿瘤,患者趋之若鹜,一号难求。 然而,花教授却并不开心,他说:“我行 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 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 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花教授是一位清醒的医者,他看到了表 面“繁荣”背后的隐忧。从医生个人来说, 病人越来越多,说明自己医术高、口碑 好,患者认可。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说, 病人越来越多,则说明医学发展走入误 区,重治疗轻预防,医生“只治不防,越 治越忙”。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意思是说,医术最 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 长防病的人。遗憾的是,不少医生错误地 认为:谁的病人越多,谁的本事越大。近 年来,很多医院跑马圈地,盲目扩张,有 的医院床位数甚至超过6000张,成为世 界罕见的“巨无霸”。在扩大规模的同时, 还大量引进“高精尖”设备。如此一来,大 医院形成“虹吸效应”,抽空了基层的优秀 人才,导致患者过度集中难以分流,医院 的扩张速度赶不上病人的增长速度。因 此,大医院医生整天疲于奔命,都在忙 着“治已病”,哪有精力“治未病”? 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医生队伍越来越庞 大,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 哀,也是医学的失败,值得认真反思。美 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 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 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 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 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 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 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 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 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医生,不能坐着等 人得病,而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 人“落水”。 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但 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一方针 沦为一句口号。专家预言,未来十几年, 慢性病在中国将呈“井喷式”爆发。如 果“井喷”真的发生了,这将是中华民族的 灾难,中国人有可能成为新的“东亚病 夫”。2010年,我国慢性病卫生费用占卫 生总费用的比重为70%,而这些疾病大多 是可以通过干预避免的。因此,能否阻止 慢性病“井喷式”发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 未来兴衰。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 体。最近,卫生部提出探索建立医疗服务 联合体,让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 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通过双向转诊的方 式,对居民进行无缝化的健康管理。同 时,推动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鼓励大 医院医生做全科医学带头人。这不仅符合 医学发展方向,而且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 益性。今后,大型公立医院应从单纯的治 疗疾病为主,转向预防与治疗并重, 将“末端治理”变为“源头治理”。 从顶层设计来说,政府应为落实“预防为 主”方针提供政策支撑。例如,借鉴世界 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做法,将“医疗保 险”变成“健康保险”。政府不仅要向医院 购买疾病治疗服务,还要购买疾病和健康 管理服务,由全民健康保险“买单”。 从“医保”到“健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体现的却是医学理念的巨大进步。 医疗消费具有无限趋高性,再多的财富也 会被这个“无底洞”吞噬干净。因此,解决 13亿人的健康问题,绝不能靠打针吃 药,而要靠预防为主。只有病人越治越 少,才说明医生的本领越来越高,医学越 来越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