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印留痕吧 关注:13贴子:2,089
  • 4回复贴,共1

功课/文学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IP属地:中国香港1楼2007-09-13 12:33回复
    子夏(约前507年出生,约前420年逝世),姓卜名商,字子夏,後人多用他的字相称,是孔子的一个徒弟,春秋时期的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教育家。

    子夏长於文学,对诗有深入的研究,能通其义理,著有诗序,曾因丧子哀恸过度而失明。他教人致知求仁的方法:「学识要广,志向要坚定,凡事要细心去问,要从浅近处去思考,以类推於的远大地方,仁道就在这裏面了。」西河地方之人,将子夏作为孔子看待。据云《毛诗》之学,是由子夏传下。门人甚众,《论语》一书疑多出於他和门人手撰。

    按荀子的说法,子夏出生贫穷,约前483年,他来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前476年他受邀赴晋国创办了一所学堂并在那里教了55年书。他生前的许多学生後来成为春秋时期很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因此他的影响很大。许多後来儒学的经典都被说成是由他流传下来的。


    IP属地:中国香港3楼2007-09-13 12:53
    回复

      譬如《相鼠》一诗: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如果只是看诗歌的文本,读者往往只能感受到其绝妙的讽刺效果,并不能仅从文本就得出诗歌因为何事在什么时候创作的。但是人们可以肯定诗歌产生时有一个或是一类具体的讽刺对象。后来《诗经》逐渐脱离了最初传播的固定范围,于是诗的意义和本来事件逐渐弱化,丧失了它本来的主题,成为单纯的诗歌文本。本来的事件一旦模糊起来,主题甚至诗歌的感情性质,也就模糊起来了。

       再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人们现在更多的是将这首诗作为了经典的爱情诗来欣赏。诗中始终充满了缠绵悱恻的情绪,隐约迷离的意境,尽管“伊人”是谁并不可知,也没有直接出现爱恋的情节,可是诗中那因时空阻隔而欲追随伊人而不得的描写使人们满怀了美丽的憧憬,浪漫的想象。《毛诗序》却说,“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伊人”是知周礼的“贤人”。朱熹、方玉润、陈子展等人都在对《毛诗序》继承其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可是,除非《毛诗序》记载的是本来事情的真正面貌,否则无论“贤人说”、“怀人说”还是爱情说,都没有充分的依据。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读者,是宁愿保持美好的想象的。

        我曾经想过这样的问题:前人有云,“《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所以,是《毛诗序》遮蔽了《诗经》的本义呢,还是我们想当然的《诗经》“本义”遮蔽了《毛诗序》应有的价值?现在看来,《诗经》的解释一直是依赖于历史文化方面的信息以及批评者的诗歌观念、诗歌审美方式等文本之外的因素来完成的,所以,任何一种《诗经》解释系统都是相对性的。特别对于近现代的学者中对于《毛诗序》和《毛传》的许多质疑,因为文献不足,似乎不应该过于大胆。而作为最早的解诗系统的《毛诗》序传,因为最接近诗歌产生的时代,保存的原始本事也最多,故而部分地保存了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情况和写作动机等信息。清朝陈奂《诗毛氏传疏.叙》中说“《毛诗》多记古文,倍详前典”正是肯定了这一点。

        另外,因为它承传了周代诗教的解读系统,所以它的价值是后世各种解诗系统无法取代的。作为初学者,《毛诗序》帮助我解决了很多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对《诗经》的认识正是在把《毛诗序》与各家注说的对照阅读中一步步深化和清晰并完整起来。这使我印象深刻地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不需要迷信,但是读《诗经》一定要读《毛诗序》,应该承认它仍然是最权威的一个解诗系统。


      IP属地:中国香港7楼2007-09-13 14:44
      回复
        乐府
         乐府始于秦 绝于汉!
        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车行》《哀江头》等。

        乐府诗的体名
        乐府原来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合乐曲的采集。作为诗体名的“乐府”最早即指后者,后来也用以称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的乐府古题的作品。

        【汉语拼音】Yuefu
        【中文词条】乐府
        【作  者】黄翔鹏
        中国秦、汉至隋代的宫廷音乐机构。后世亦指有关音乐文学的体裁。
          秦、汉间的乐府建置 乐府建置始于秦代,与“太乐”并立,分属内廷掌管,根据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及1977年始皇陵出土的错银“乐府”钟。梁刘勰、唐颜师古、宋郭茂倩及郑樵,皆据《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之说,把“乃立乐府”解释为始创乐府的建置。宋王应麟、清何焯等曾据汉惠帝二年的史料提出异议。实则《史记·乐书》与贾谊《新书》亦早有武帝以前的有关乐府记述。今人以为乐府始创于秦,汉初因袭之;汉武帝立乐府,应解释为乐府机构的大规模扩建。
          哀帝罢乐府与晋、隋间的太乐乐府 公元前7年,汉哀帝裁撤乐府官,下诏:“其罢乐府官;郊祭乐及古兵法武乐,在经非郑卫之乐者,条奏,别属他官。”对于这一史实,有“罢(停办)”、“省(精简机构)”两种解释。《汉书·礼乐志》明确记述:当时的乐府员工,经过裁减,余下47%,并入太乐机构。晋、隋间,有“太乐乐府”之名;《隋书·音乐志》郑译乐议讨论“三声并戾”、“三声乖应”问题,前称乐府,复称太乐,可见这一时期乐府与太乐仍为同一机构。唐代在太乐署之外,无乐府之名,另设教坊与梨园。此后就不再有乐府机构的设施。
          乐府与雅、俗乐的关系 汉初乐府令夏侯宽为《安世乐》“备其箫管”,属雅乐的礼仪活动,其乐实为当时民间俗乐的“楚声”。武帝时,李延年更用大量的民间俗乐从事郊祀礼仪活动。晋、隋间太乐乐府用“清商音律”。至唐代,太乐署仍然兼管雅、俗乐。这些史实说明中古以前,太乐或乐府作为音乐机构与它们所管理的音乐之间,并无严格的雅、俗界限。太乐或乐府作为宫廷机构,所掌音乐的种属往往与君主的好恶有关。君主中有为的创业者如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都是思想豁达,不拘泥于雅、俗之见的;隋文帝有所偏颇,但他所提倡的“华夏正声”,实为南朝“清商乐”,不过是以前代俗乐为雅乐罢了。王运熙《乐府诗论丛》以为太乐掌雅乐而乐府掌俗乐的分立二署之说,是宋代以后雅、俗异流思想的反映,实以后代制度推论前事。
          乐府与乐府诗词 音乐文学的史料中以乐府借称乐府诗词,已成通例,最是出现这种用法的是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乐府第七》。至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用乐府二字来概括入乐的诗歌。再晚,某些文人将套用歌词体式的不入乐的诗、词、曲亦皆名之为“乐府”,则是名词的混用了。


        IP属地:中国香港10楼2007-09-25 00:07
        回复
          http://post.baidu.com/f?kz=79205089


          IP属地:中国香港12楼2007-09-25 0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