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姐姐吧 关注:1,877贴子:19,782

上学路上——一篇高一写的无聊的散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姐姐你给我滚出来!!!我也要精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9-30 00:20回复
    上学路上,我上学的路线是从xx花园到xx二中。
    开始,时还以考上二中为不幸,但走了一趟上学的路,忽然觉得自己还算是幸运的,至少,这条路上几乎汇集了姜堰市的所有的地方特色、人文景观:古井、平房、老公园、菜市场、烧饼、米饼、摆地摊、买古董、老梧桐,对了,还有一路的阳光。不知为何,猛然想起陈绮贞的一支歌《旅行的意义》,不过,走这条路还真有些旅行的意味。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09-30 00:22
    回复
      早晨五点半,在昨夜的空气被刷新一遍后,出门。
      夏日早晨的阳光此时已是非常耀眼,骑着自行车在迷离着眼晃到小区大门口时,刚好碰上小区的两保安换班。它们都站在值班室门口,聊着一些姜堰地方的“八卦”,时不时停下向过往的熟人打招呼。空气中闪着飘动的浮尘,迷离的晨光透过两层玻璃斜射在两位保安身上,却仍是将他们的脸照的一黑一白。也许是看到我穿着军训的绿色迷彩,他们也停下向我微笑,其中一位瘦瘦津津戴着眼镜,平常脸上总挂着微笑的认识我,便对我的还笑点头示意,新的一天便在这微笑中开启。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09-30 00:22
      回复
        直走,过一条不宽的紧贴小区的马路,便到了小区门前的大道。
        我们小区是原来的市政府拆迁后建筑的,这条路便一头连着小区大门,一头连着东板桥,也就是几百米的样子,却建的十分壮观。大概是为了市政府的体面,路宽得与它的长度极不相称,以至于我在这条走了上千遍都不能大致记住路两旁的店面。路的两旁种着很大很高的梧桐,完全可以和南京的路上的媲美,只是这些树和这条路一样年久失修没人管理,长得有些霸道罢了,一般两棵就可以在宽度上覆盖2/3的路面。它们有高有瘦,有的已经被移走,连挖走留下的坑洞都被年年的风尘填平。由于当年种的太靠两旁房子了,它们大都“侵犯”了居民的阳台,不过居民对它们还是挺友好的,没谁把它们强行锯掉,毕竟一年四季都有绿荫相伴还是挺好的。树下没有什么长椅长凳,所以什么欧式风格也就谈不上了。是太早的原因吧,路上只有一个扫路人,穿着黄色的清洁工的制服,拉着竹枝做的扫把,哗哗的划破早晨的宁静。那人脸挺黑的,又逆着光,只能看清扬起的灰尘,却不太看的清是否是我原来熟识的那个老人。记得小时候,他没事的时候喜欢点一支很便宜的烟,微眯着眼,一边吐着如他头发一样灰白烟圈,一边向围着他的孩子讲姜堰的变化。那时他的脸还没这么黑,眼角、额头上的皱纹还清晰可见,总是一副不服老的表情。但现在,他是真的老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09-30 00:23
        回复
          就不给。。。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09-30 00:24
          收起回复
            往下的路,有些陡,有些弯。
            想直接不拉刹车飘下去是不太现实的,只好慢慢握着手柄一松一紧,控制车速。路的西边是一个小区,店面房都是些画室、辅导班、药店什么的,还有个澡堂,不过现在还没热闹起来。路东边都是平房,开着一些卖早点的店面,店面大多还是老式的拼凑式木门,门口一般支着一个大锅,不时飘出些葱花、鱼汤、酱油、辣椒 面混在一起的香气。如果再往前走,就会撞进烈士陵园了,所以将车把往东偏一偏。紧靠陵园的只有两家门朝东的店铺,一家是修车店,门口乌漆八黑的,在阳光照射下还泛着油光,不值一提,而另一家却十分热闹,是姜堰唯一的一家大炉烧饼店。记得姜堰教育博客上的写手狼牙棒也曾专门给大炉烧饼写过杂记,写的大致是卖大炉烧饼的妇女,偏头看着她,她迎着阳光,还是文中的模样一手拿着袋子一手招呼着别人。记得小时候,爷爷也是大炉烧饼的忠实顾客,早晨六点左右,带着我,坐在略显昏暗的室内,点上店里唯一的面食——鱼汤刀面。放在店里微黏的桌面上,面盛在有蓝绿的花边的大瓷碗里,雪白的鱼汤,微黄的碱面,翠绿的葱管,还顶着一撮灰色的没有化开的小胡椒粉,香气随着雾气升腾,雾气又在微风中吹散,于是,便满屋鱼香了。爷爷还喜欢将花椒味的大炉烧饼泡在汤里,于是,原本又硬又脆的烧饼便在汤中饱吸汤汁变得又软又嫩了,咬开一口再泡,花椒的碎芯便在汤里散开,将原本雪白的汤点上点点黑痣,不大,倒是有些像西方美女喜欢的脸上的雀斑。当时,我是因为喜欢糖的味道才去的,我不喜欢这面,因为我喜欢鱼汤水饺而这家没有,后来喜欢上刀面是再吃却又不是想象中的味道了,真不知道是我变了还是面变了。“相见不如怀恋”猛然发现这句话永远在理。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09-30 00:27
            回复
              再往前走便是一条C形道路,绕着烈士陵园。
              路两旁各种一路高大的法国梧桐,岁月在树皮上斑驳,微微翘起拨落的树皮散在地上,飘在水里,还未有人清扫,靠近地面的树干白一块黄一块的,真有了些许到了国外的风情。风在茂盛的枝叶间穿堂游走,发出春蚕进食般的沙沙声,浪漫的阳光把每一丝叶纹都烙上印记,澄黄黄给人一种微微透明的错觉,仿佛是透过玻璃碗中的明黄的糖稀看外面的风景。路的东边是花圃里面的草长得很高却一年四季都不开花,西边隔着一条小河过去就是烈士陵园了,隔着水面睡莲上的雾气望去,那边的树后隐隐绰绰可以看见早锻的行人,也可以听到陵园土山的亭子里老人练嗓子发出的“啊”声。尽管陵园现在已经对公众免费开放,但这条护着公园的小河却没有被填掉,大概城管也认为是这条河给予了这条路灵气,这条路和小区门口的路条件大致相同,但这条路树下散步的行人却总是多一些。也许是路形的关系,走到这条全程不过几百米的路的中部,停车向后望去,大炉烧饼门前的小繁华已不太看得清。是一旁公园里面大树的陪衬的缘故吧,行走在这条路上,总会产生走在绿树掩映的密林深处的森林公路的错觉。路旁的树荫下总有两三个古董摊子早早地就摆在路边,今天出摊得比较早。摊主都是些老人,明黄的细绸就地而铺,上面总有几百件“古董”,古老的满是绿色铜锈的铜钱、小木头屏风、瓷碗、印石。斜眼望去,那个我小时候哭着闹着想要的那个紫水晶裸石还是摆在那儿,似乎十几年了还是无人问津,这使我一度沉思这些人到底是靠什么为生,但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大 概,他们买卖的不是古董,而是时光,而是欢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09-30 00:31
              回复
                直走,穿过一条繁忙的姜堰大道,就进入了对过的小巷。
                小巷是古老的,整条路都是小砖块铺就,颠颠的,小路中间夹长着嫩绿细小的青苔,不时还要避过凹下地表有些深的窨井盖。路得阔度也就是两三米宽吧,两旁都是平房,也有在房顶加高一层变作二层小洋楼的。各家各户的门没有几个是防盗门,大都是铁皮门,门都是朝着小巷开,有的门口有两级台阶,有的门口堆着一些杂物,小巷就更加显得狭窄了几乎只能供两辆自行车并排通过。路两旁还有一些更小更老的巷汇聚穿插在这条路上,所以不得不减速以防两旁窜出电动车什么的。路边的一间房屋引起了我的注意,注意源自那砖墙,那木门:木门打开着,可以看见里面院子里青砖所砌的墙边,劈好的圆木堆得很高,上面覆盖着一层棕色油布防潮;天井里有好大一块晒着毛刺刺黄翠的黄豆壳,一旁停着一辆“凤凰”牌自行车,车身擦洗的很干净,晨光照在黑色的表面微微泛着白光,后面的挡雨版上不见一丁点泥点,大概是为了防止漆被擦掉,主人在车的主杠上裹上了一层蓝布,是布条裹起来的,一圈一圈的起着毛边;微红泛黄的春联还贴在门边,依稀可见几个字“岁岁平安”,黑色的木门上还贴着关公像,掏出手机,一下子拍了很多张。大概是拍照的声音没有关上,惊动了主人,内屋的门打开,走出一个高瘦干练、目光有神的老人。他走过了晒着的豆角,噼噼啪啪的,没有想我预期的那样问我“破房子有啥好拍的”,只是说“想拍就拍吧”,于是,老人笑,我也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09-30 00:31
                回复
                  再往前走便到了水泥地,大块的水泥地。
                  此时向右拐就到了城东市场了,真正的菜市场,人头攒动。地上总有些烂菜叶被车碾得支离破碎黏在地上形成的灰绿色的圆斑,路边下水道的格挡上堆着被雨水冲在一边的杂物、塑料袋、一次性快餐盒、包装纸、梧桐叶,粼粼的反射着晨光。这就是这上学条路上最热闹的地方了吧,为了安全,下车推行。菜市场里到处都是水,鞋底与路面之间每走一步都会微微的打滑,还好,我不用穿过它。菜场门口也有几个小店和拉着三轮车卖菜的,小店大多是卖早点的,但味道原来是吃过的,真的不怎么样。一旁的一家烧饼店里,新的一炉刚刚卖完,里面女的正靠着烤炉,拎着透明的塑料袋,一角二角的专心致志的数纸币,那股子神情,仿佛在数百元大钞;男的高扬芝麻罐,抖骰子似得抖着,白芝麻洒向葱花半焦的饼面。周围的叫卖声很大,有些刺耳,有些与刚才小巷的意境格格不入,于是,赶紧离开往前走,路过两座门口挺宽敞的别墅,就到了一条两旁都是一种叫做鹅掌楸的树的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3-09-30 00:32
                  回复
                    再向前走穿过这条路,就到了上学的最后一段路了。
                    也许还是太早了,路边穿着军训服的人还是不多,于是,推着车,走过这几百米。这条路是水泥浇筑的,好几处开裂处很大的口子,露出下面的石子和泥土,但宽度总算是宽了一些。路的东边是 平房,西边是楼房,楼房也是很老的,看下面黑色大理石上灰色的刻字大致可以知道是九几年建造的,楼房前的花圃里杂物到处可见,满是碎砖碎瓦的,紧靠花圃有几个落满灰尘的晾衣架,破搪瓷盆里填满的泥土早已板结,但还是熙熙攘攘的长着几棵葱管,一楼二楼的防盗笼不再能反射出光辉,反而大致可见几处瘪了下去,楼房侧面几处露在外面的钢筋早已生锈,在白色的马赛克墙上拖出长长的铁锈红,一副败落的样子。相反,东边的平房倒是充满生机,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几棵树,都有水井,上面封着铁皮盖,防止发生意外,平房里估计都是租房子供子女上学的,门口都晒着军训的衣服,一位四五十岁大小的妇女正在往家里收,大概是给刚起来的同学穿的,另外几位都捧着黄色的食品箱里面放着衣服,围在两个靠在一起的水井洗衣服,隔着不远说着话,大概是聊到了孩子成绩吧,其中一个笑容满面,以有些金黄色的朝阳迎着她的脸,在她的眉宇间跳动,她门的手已有些皱起,时不时用肩膀甩动着擦脸上的汗,这就是母亲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09-30 00:33
                    回复
                      不远处,有家门打开了,与众不同,走出来的是位老奶奶,也不知是照顾孙子孙女还是守着空巢。她,不高,脸角爬满皱纹,头发花白,是中国最大众老人的模样,但腿脚却是比想象中利索了点。她摸出钥匙,打开了自家门口水井的锁,忍不住停下车,走过去探头向里望,却突然变得头晕目眩,好深好深的一口井,里面静得似乎与世隔绝,有清凉的冷气自下而上扑上我的脸庞,我站直身子感到有些难过。老奶奶却走过来朝我说,不用怕,水很甜的,水很甜的。她把一个黑色的木质水桶放进井口,绳索与井边摩擦发出的呜呜声在井里产生空洞而悠远的回音,她在井边晃动着绳索,又用力将水桶提上来,放在井边,我想帮她提,不过她让开了,这么一让,她也同时让过了衰老。于是我用手捧了一捧,喝了一口,确实清凉甘甜得心旷神怡。她问我,好喝吧,我对他报以微笑,很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3-09-30 00:35
                      回复
                        心旷神怡,阳光明媚,这里没有知了的叫声,只有风轻轻的吹拂,阳光透过它的空气照射下来,只剩下清凉的味道。嘴里还回荡着刚刚井水的味道,微微的甜,真是妙的可以。再往前走穿过一条马路,抬起手看手表,六点整,到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09-30 00:36
                        回复
                          end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3-09-30 00:36
                          收起回复
                            看看,姐姐,我是不是比你强多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3-09-30 00:36
                            收起回复
                              求姐姐照片565103923@qq.com楼主好人〜〜〜〜


                              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3-10-02 08:4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