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辨别新坑与老坑翡翠的区别有几点:一是看光泽,老坑翡翠的光泽很强,很光亮,新坑翡翠的光泽就没有老坑翡翠的光泽度好。二看翡翠内部,老坑翡翠的内部相对新坑翡翠内部的石体要细腻均匀,新坑翡翠石体细胞比较粗大,颗粒不均匀,相对老坑翡翠就比较细小均匀。三起荧光是翡翠形成的条件不同,起荧光代表翡翠以及宝石的形成的结构紧密细腻,透明度高,起到了光折射的效果,荧光越光,翡翠结构越细密紧致!透明度不高的翡翠种光透射不过,当然起不到荧光的效果。希望本回答能帮助你解决问题!祝你顺利!
如何判断翡翠种的老嫩(转载)(2012-06-20 12:43:51)
转载▼
标签:种老翡翠硬玉杂谈
翡翠是由多种晶体组成的。 其中主体成分是:硬玉、绿辉石、钠铬辉石 次要成分是:霓石、角闪石、钠长石 硬玉(钠铝硅酸盐)密度:3.30~3.40 摩尔硬度:6.5~7.0 钠铬辉石 密度:3.40~3.50 摩尔硬度:5.5 绿辉石 密度:3.34~3.43 摩尔硬度:6.5~7.0 角闪石 密度:3.0~3.2 摩尔硬度:5~6 钠长石 密度:2.52~2.65 摩尔硬度:6 硬玉含量高的翡翠:白冰、白玻璃 特点:硬,但是密度不一定高,起货好。 钠铬辉石含量高的翡翠:干青 铁龙生 特点:密度高,压手,偏软,精雕不起货。 绿辉石含量高的翡翠: 墨翠 特点:又重又硬,抛光起货好。 翡翠杂质 角闪石(原石皮壳上藓的主要成分) 角闪石较多的翡翠:藓夹绿 特点:软,抛光容易糊。 钠长石(翡翠内部棉的主要成分、水沫玉) 钠长石较多的翡翠:棉絮杂乱的翡翠,如山料、新场料 特点:抛光糊,精雕不起货。 从这些晶体的特性中我们不难看出不是所有比重大的翡翠(如干青、铁龙生)都是种老的翡翠;不是所有种老的翡翠(冰种、玻璃种)都是密度高的。此外像墨翠这样比重大且密度高的翡翠,由于晶体结构过于单一,脆性比较大,受到外力冲击时反而容易断裂(内部强度不够)。 但是对于大多数翡翠成品来说,又重又硬的翡翠至少说明了其中杂质含量较少或晶体见空隙较少,的确是种老的翡翠。 讲了这么多翡翠晶体的特性,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不可能在买翡翠的时候先要求去测密度和硬度,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分析下如何从翡翠外观来判断种的老嫩。种老的翡翠表面密度高,沙眼少,玻璃光泽明显,且反射光线集中。 种嫩的翡翠在反射光线的时候由于表面密度不够,坑坑洼洼的地方靠上蜡来抹平,所以反射光线不够集中,呈现一定的漫反射效果,或者我们可以说带一点蜡光或油光。从光泽上判断是不是种老的翡翠 1.起光 表面玻璃光泽明显,反射光线集中。比如上面这块老油青。 还有一种说法刚性(或起刚味),表示翡翠表面看起来有玻璃钢一样的光泽。 有时候也叫干味,跟刚味其实是一个说法,只是偏重与强调翡翠表面油性(蜡光)少,玻璃光泽强。2.起胶 翡翠表面呈现出大片连续的反光面,质感强,像表面涂了层胶水。 翡翠表面起胶事实上是翡翠起光较强烈的一种,一方面是因为翡翠表面质地紧密,一方面是和翡翠的表面弧度以及拍摄角度有关。 PS:这个和有些看起来像果冻质地(玛瑙种)的翡翠是两回事。3.莹光 最高档的翡翠会有莹光效应产生。 所谓的莹光是指当你在一定角度轻微晃动翡翠石,可观察到一种柔和的、白色的、朦朦胧胧的白光,好似晚上薄云游动下月亮的感觉。 莹光效应其实是由于翡翠内部结晶微化后光线在翡翠内部产生反射形成的。翡翠的起荧现象是微粒晶体排列异常整齐有序,导致光进入后整体折射率明显。好了,通过上面几个图例我们可以从翡翠表面光学变化中总结一下翡翠种老的判断: 第一层次,起光(表面致密度高,刚性强,沙眼少,玻璃光泽明显) 第二层次,起胶(除上述特点外内部晶体结构细小紧密,但是呈无序化排列) 第三层次,起荧光(晶体细微且排列异常整齐有序)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对照着看看种嫩的翡翠表面是什么样的。从棉裂以及愈合纹分析 棉 我们上面讲到棉其实是杂质(主要是钠长石)在翡翠内部结晶形成的。 棉多就意味着杂质含量高,大多数棉多的翡翠强度低,内部晶体间隙大,种普遍不老。比如新场料。 但是当棉的生成呈现出规律性的特点时,反而表明这个翡翠的种相当老。 以木那场口为例。木那的翡翠普遍棉多,老场口的多雪花棉,新场口的多棉花胎。 其实雪花棉不是天生的,是先形成棉,然后受到外部挤压后内部晶体糜棱岩化后重新结晶,原先的棉被压缩形成雪花状。 由于大多数经过内部重新结晶的翡翠种都非常老(密度高、晶体间隙小),水头也够(晶体排列好),比如老坑玻璃、起荧光高冰等。所以像木那这样的大小分布规则的雪花棉其实变相保证了翡翠的种水品质。裂(人为机械性损坏除外) 裂分大裂、小裂和纹(内部裂) 大裂往往是外部拉伸或剪切力造成的,与种是不是老关系不大,但是也有一种说法叫“种老裂不进”,即当翡翠内部强度足够时,原石皮壳上的裂纹不一定会深入内部。 对于成品来说,我们更加关注小裂或纹。 虽然我们经常有听到翡翠“十有九纹”的说法,但是我认为这恰恰说明真正种老的翡翠的确不多。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纹或者小裂是怎么形成的吧。 翡翠最开始形成的是矿脉玉,即一条一条大的矿石带。随着地质运动与地下水冲刷,这些矿石带不断的破裂,并且随着地壳抬升活动来到地表。当矿脉玉(岩玉)暴露在地表以后,随着表面风化以及流水冲蚀作用,大岩玉不断碎裂成小块。 这些小块翡翠中的一部分在流水中不断被冲刷,与河床中的其他石头不断碰撞,其质地松嫩的部分不断脱落,最后留下来的坚硬玉核留了下来并且风化出皮层,我们叫它们为水石。 所以水石的裂多数是碰撞形成的,裂细长深入,少见交错。裂周围很少会有大量小裂。 一般我们认为水石是风化筛选的比较好的翡翠,种都是比较老的。所以成品如果有孤纹避裂,避裂纹分叉较少,周围无交错裂以及牛毛裂,那么结合其他特点,我们仍然可以认可这块翡翠种够老。 那么另外一部分脱落的翡翠玉块被洪水冲刷后层层叠叠垒了起来,通过抬升运动最后形成的高山砾石。目前各个著名场口的老场料子多半都是高山砾石翡翠。 高山砾石内部形成的裂跟水石完全不同。除了有一部分是从高处滚落形成机械性的撞击裂意外,大多数高山砾石料的裂都是内部热胀冷缩形成的。 由于翡翠热传导效应差,往往白天外层被阳光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内层还是冰冷的。等到晚上内层热起来以后外层又变得冰冷。在不断的热胀冷缩牵拉之下,翡翠外部皮壳不断出现细小的裂缝,然后外壳一层层脱落;翡翠内部则由于牵拉将纤维交织松散的部位拉扯出裂缝,并且不断扩大。所以当翡翠内部种比较嫩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看到各种裂纹的表现:如交叉裂,鸡爪裂平行或井字交错的小裂纹,有时候多得像牛毛一样(牛毛裂),导致整个料子无法取货。 体现在成品上往往是采用大量避裂纹,镂空,透雕等技法来补足料子的缺陷。好了,我们已经分析了棉和裂的情况,那么同样来回顾一下: 1.棉多的翡翠通常是通常种都是不够老的,除非棉生长的非常有规律(雪花棉、发丝棉、包括化地料)。 2.小裂多且两头不到边或者裂多有交叉,说明这裂往往是原石受热不均匀引起的。通常出现这样裂的翡翠种都不老。如果有挖的一塌糊涂的料也基本上都是嫩种料。此外春彩料多嫩,不精雕。 3.水石料一般都是老种翡翠,水石料的裂属于撞击裂,长且深,多孤直,和我们上面说的裂完全不同。 4.有愈合纹(又叫生长纹,石筋)的翡翠基本上种都可以。因为愈合纹是原先的裂在受到外力再次挤压后重结晶生成的。一般外部压力大的翡翠内部密度高,结晶也好,属于我们说的种老的翡翠从晶体情况分析 通常我们按晶体颗粒分,从粗到细分为粉底、豆底、芙蓉底、油底、冰底和玻璃底。 当晶体颗粒细小的时候(如小于0.1mm)颗粒间的空隙就会非常小,往往伴有糜棱岩化现象。这样的翡翠表面强度非常好,一般都是高冰(颗粒间无序排列)或玻璃种(晶体有序排列)。我们通常认为晶体颗粒细小且内部杂质不多的翡翠是老坑翡翠。 还有很多豆种翡翠质地也非常坚硬,内部晶体向各个方向生长,但是晶体纤维交织强度甚至超过玻璃种。 所以,种老和种好不是一个等价的概念,种好到一定程度(如高冰、冰化地、玻璃种)一定是种老的翡翠(老坑翡翠),但是种老的翡翠(内部强韧,表面坚硬)不一定是种好的翡翠,这是两个概念。 在研究翡翠晶体的过程中,我们还能经常看到翡翠发生内部重结晶现象,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带子玉。 所谓的带子玉就是指含铬离子的溶液沿着翡翠内部的裂隙灌入,沿途将周围的硬玉晶体熔化并且重新结晶,形成晶体细小有序排列的绿色翡翠带——即我们所谓的根色玉。 由于重结晶后翡翠的颗粒大小、排列方向都与其他部位截然不同,通常会出现种更细(晶体变小),水更长(晶体排列度好),我们管这种现象叫:龙到处有水。 另外一些更加常见的局部晶体结构改变包括油青、卯水、黄水/黄雾等现象。这些同样是含铁离子的溶液顺着翡翠表面的裂缝(卯水裂/烟火裂)进入翡翠内部,并且将翡翠内部原来的晶体间的间隙填满,从外观上来看就是局部地区的小纹裂消失,透明度(水)变好。 重结晶或次生色侵染现象不能说明翡翠种老,但是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翡翠的种水。
如何判断翡翠种的老嫩(转载)(2012-06-20 12:43:51)
转载▼
标签:种老翡翠硬玉杂谈
翡翠是由多种晶体组成的。 其中主体成分是:硬玉、绿辉石、钠铬辉石 次要成分是:霓石、角闪石、钠长石 硬玉(钠铝硅酸盐)密度:3.30~3.40 摩尔硬度:6.5~7.0 钠铬辉石 密度:3.40~3.50 摩尔硬度:5.5 绿辉石 密度:3.34~3.43 摩尔硬度:6.5~7.0 角闪石 密度:3.0~3.2 摩尔硬度:5~6 钠长石 密度:2.52~2.65 摩尔硬度:6 硬玉含量高的翡翠:白冰、白玻璃 特点:硬,但是密度不一定高,起货好。 钠铬辉石含量高的翡翠:干青 铁龙生 特点:密度高,压手,偏软,精雕不起货。 绿辉石含量高的翡翠: 墨翠 特点:又重又硬,抛光起货好。 翡翠杂质 角闪石(原石皮壳上藓的主要成分) 角闪石较多的翡翠:藓夹绿 特点:软,抛光容易糊。 钠长石(翡翠内部棉的主要成分、水沫玉) 钠长石较多的翡翠:棉絮杂乱的翡翠,如山料、新场料 特点:抛光糊,精雕不起货。 从这些晶体的特性中我们不难看出不是所有比重大的翡翠(如干青、铁龙生)都是种老的翡翠;不是所有种老的翡翠(冰种、玻璃种)都是密度高的。此外像墨翠这样比重大且密度高的翡翠,由于晶体结构过于单一,脆性比较大,受到外力冲击时反而容易断裂(内部强度不够)。 但是对于大多数翡翠成品来说,又重又硬的翡翠至少说明了其中杂质含量较少或晶体见空隙较少,的确是种老的翡翠。 讲了这么多翡翠晶体的特性,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不可能在买翡翠的时候先要求去测密度和硬度,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分析下如何从翡翠外观来判断种的老嫩。种老的翡翠表面密度高,沙眼少,玻璃光泽明显,且反射光线集中。 种嫩的翡翠在反射光线的时候由于表面密度不够,坑坑洼洼的地方靠上蜡来抹平,所以反射光线不够集中,呈现一定的漫反射效果,或者我们可以说带一点蜡光或油光。从光泽上判断是不是种老的翡翠 1.起光 表面玻璃光泽明显,反射光线集中。比如上面这块老油青。 还有一种说法刚性(或起刚味),表示翡翠表面看起来有玻璃钢一样的光泽。 有时候也叫干味,跟刚味其实是一个说法,只是偏重与强调翡翠表面油性(蜡光)少,玻璃光泽强。2.起胶 翡翠表面呈现出大片连续的反光面,质感强,像表面涂了层胶水。 翡翠表面起胶事实上是翡翠起光较强烈的一种,一方面是因为翡翠表面质地紧密,一方面是和翡翠的表面弧度以及拍摄角度有关。 PS:这个和有些看起来像果冻质地(玛瑙种)的翡翠是两回事。3.莹光 最高档的翡翠会有莹光效应产生。 所谓的莹光是指当你在一定角度轻微晃动翡翠石,可观察到一种柔和的、白色的、朦朦胧胧的白光,好似晚上薄云游动下月亮的感觉。 莹光效应其实是由于翡翠内部结晶微化后光线在翡翠内部产生反射形成的。翡翠的起荧现象是微粒晶体排列异常整齐有序,导致光进入后整体折射率明显。好了,通过上面几个图例我们可以从翡翠表面光学变化中总结一下翡翠种老的判断: 第一层次,起光(表面致密度高,刚性强,沙眼少,玻璃光泽明显) 第二层次,起胶(除上述特点外内部晶体结构细小紧密,但是呈无序化排列) 第三层次,起荧光(晶体细微且排列异常整齐有序)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对照着看看种嫩的翡翠表面是什么样的。从棉裂以及愈合纹分析 棉 我们上面讲到棉其实是杂质(主要是钠长石)在翡翠内部结晶形成的。 棉多就意味着杂质含量高,大多数棉多的翡翠强度低,内部晶体间隙大,种普遍不老。比如新场料。 但是当棉的生成呈现出规律性的特点时,反而表明这个翡翠的种相当老。 以木那场口为例。木那的翡翠普遍棉多,老场口的多雪花棉,新场口的多棉花胎。 其实雪花棉不是天生的,是先形成棉,然后受到外部挤压后内部晶体糜棱岩化后重新结晶,原先的棉被压缩形成雪花状。 由于大多数经过内部重新结晶的翡翠种都非常老(密度高、晶体间隙小),水头也够(晶体排列好),比如老坑玻璃、起荧光高冰等。所以像木那这样的大小分布规则的雪花棉其实变相保证了翡翠的种水品质。裂(人为机械性损坏除外) 裂分大裂、小裂和纹(内部裂) 大裂往往是外部拉伸或剪切力造成的,与种是不是老关系不大,但是也有一种说法叫“种老裂不进”,即当翡翠内部强度足够时,原石皮壳上的裂纹不一定会深入内部。 对于成品来说,我们更加关注小裂或纹。 虽然我们经常有听到翡翠“十有九纹”的说法,但是我认为这恰恰说明真正种老的翡翠的确不多。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纹或者小裂是怎么形成的吧。 翡翠最开始形成的是矿脉玉,即一条一条大的矿石带。随着地质运动与地下水冲刷,这些矿石带不断的破裂,并且随着地壳抬升活动来到地表。当矿脉玉(岩玉)暴露在地表以后,随着表面风化以及流水冲蚀作用,大岩玉不断碎裂成小块。 这些小块翡翠中的一部分在流水中不断被冲刷,与河床中的其他石头不断碰撞,其质地松嫩的部分不断脱落,最后留下来的坚硬玉核留了下来并且风化出皮层,我们叫它们为水石。 所以水石的裂多数是碰撞形成的,裂细长深入,少见交错。裂周围很少会有大量小裂。 一般我们认为水石是风化筛选的比较好的翡翠,种都是比较老的。所以成品如果有孤纹避裂,避裂纹分叉较少,周围无交错裂以及牛毛裂,那么结合其他特点,我们仍然可以认可这块翡翠种够老。 那么另外一部分脱落的翡翠玉块被洪水冲刷后层层叠叠垒了起来,通过抬升运动最后形成的高山砾石。目前各个著名场口的老场料子多半都是高山砾石翡翠。 高山砾石内部形成的裂跟水石完全不同。除了有一部分是从高处滚落形成机械性的撞击裂意外,大多数高山砾石料的裂都是内部热胀冷缩形成的。 由于翡翠热传导效应差,往往白天外层被阳光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内层还是冰冷的。等到晚上内层热起来以后外层又变得冰冷。在不断的热胀冷缩牵拉之下,翡翠外部皮壳不断出现细小的裂缝,然后外壳一层层脱落;翡翠内部则由于牵拉将纤维交织松散的部位拉扯出裂缝,并且不断扩大。所以当翡翠内部种比较嫩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看到各种裂纹的表现:如交叉裂,鸡爪裂平行或井字交错的小裂纹,有时候多得像牛毛一样(牛毛裂),导致整个料子无法取货。 体现在成品上往往是采用大量避裂纹,镂空,透雕等技法来补足料子的缺陷。好了,我们已经分析了棉和裂的情况,那么同样来回顾一下: 1.棉多的翡翠通常是通常种都是不够老的,除非棉生长的非常有规律(雪花棉、发丝棉、包括化地料)。 2.小裂多且两头不到边或者裂多有交叉,说明这裂往往是原石受热不均匀引起的。通常出现这样裂的翡翠种都不老。如果有挖的一塌糊涂的料也基本上都是嫩种料。此外春彩料多嫩,不精雕。 3.水石料一般都是老种翡翠,水石料的裂属于撞击裂,长且深,多孤直,和我们上面说的裂完全不同。 4.有愈合纹(又叫生长纹,石筋)的翡翠基本上种都可以。因为愈合纹是原先的裂在受到外力再次挤压后重结晶生成的。一般外部压力大的翡翠内部密度高,结晶也好,属于我们说的种老的翡翠从晶体情况分析 通常我们按晶体颗粒分,从粗到细分为粉底、豆底、芙蓉底、油底、冰底和玻璃底。 当晶体颗粒细小的时候(如小于0.1mm)颗粒间的空隙就会非常小,往往伴有糜棱岩化现象。这样的翡翠表面强度非常好,一般都是高冰(颗粒间无序排列)或玻璃种(晶体有序排列)。我们通常认为晶体颗粒细小且内部杂质不多的翡翠是老坑翡翠。 还有很多豆种翡翠质地也非常坚硬,内部晶体向各个方向生长,但是晶体纤维交织强度甚至超过玻璃种。 所以,种老和种好不是一个等价的概念,种好到一定程度(如高冰、冰化地、玻璃种)一定是种老的翡翠(老坑翡翠),但是种老的翡翠(内部强韧,表面坚硬)不一定是种好的翡翠,这是两个概念。 在研究翡翠晶体的过程中,我们还能经常看到翡翠发生内部重结晶现象,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带子玉。 所谓的带子玉就是指含铬离子的溶液沿着翡翠内部的裂隙灌入,沿途将周围的硬玉晶体熔化并且重新结晶,形成晶体细小有序排列的绿色翡翠带——即我们所谓的根色玉。 由于重结晶后翡翠的颗粒大小、排列方向都与其他部位截然不同,通常会出现种更细(晶体变小),水更长(晶体排列度好),我们管这种现象叫:龙到处有水。 另外一些更加常见的局部晶体结构改变包括油青、卯水、黄水/黄雾等现象。这些同样是含铁离子的溶液顺着翡翠表面的裂缝(卯水裂/烟火裂)进入翡翠内部,并且将翡翠内部原来的晶体间的间隙填满,从外观上来看就是局部地区的小纹裂消失,透明度(水)变好。 重结晶或次生色侵染现象不能说明翡翠种老,但是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翡翠的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