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吧 关注:18,040贴子:628,847
  • 5回复贴,共1

从司马懿的一生所看到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我本周要交的选修课结课小论文,希望各路大神不吝指正!先谢谢了!
从司马懿的一生所看到的
摘要:司马懿,这位历经曹氏四代君主的曹魏重臣,晋王朝的缔造者,在魏明帝死后,名为顾命大臣,实则为没有实权的太傅,然而这只是一步以退为进、迷惑对手的高招,在这群平均年龄小自己约三十岁的正始名士面前,司马懿需要的仅仅是等待时机而已。本文从司马懿刚入仕到高平陵政变轻虐对手,分析司马懿的成长与谋略,以及给笔者带来的启示。
前言:笔者在听王晓毅老师讲正始清谈时,从高平陵政变中看到了一位老谋深算的表演大师,而之前对司马懿的印象仅仅停留在空城计中;这不禁让我产生了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宣王的想法,借此期末论文的机会,笔者查阅了不少资料,经过认真思考,司马懿的形象在笔者心中愈发清晰和鲜明了。


IP属地:北京1楼2013-12-27 19:54回复
    拒不入仕的司马懿
    司马氏一家很早就和曹操有了渊源,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推荐了当时只有二十岁的曹操做洛阳北部尉(大概相当于现在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局长),可以说司马氏是对曹操有恩的,司马懿的长兄司马朗很早就为曹操效力,那么无论是从曹操渴求人才(例如三次发布求贤令)的角度出发,还是基于知恩图报的角度出发,曹操都应该早早地辟司马懿于自己府中,确实曹操是这么做的,但是司马懿缺丝毫不买曹操的帐,两次拒绝还装病(所以高平陵政变装病的技巧这么高,早已熟能生巧)最后是被逼迫“若复不动,便可收之”才当了曹操的“文学掾”。
    这里笔者不禁有些疑惑,在那个汉室倾颓、群雄割据的时代,杰出的人才尤其是谋士要么择主而栖(如荀彧和郭嘉),要么就等着老板自己找上门来(比如诸葛孔明),像司马懿这样有着极高才能却拒绝入仕的“奇葩”还是很少见的,但或许从他和当时大隐士胡昭密切的关系能看出一二。胡昭是个看透官场黑暗,社会腐朽的高人,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以及后面一系列魏帝都未能召其入仕,或许年轻的司马懿深受胡昭感染,有着出世的心境,抑或是当时的司马还没看出来曹操这支潜力股,还处于观望状态;不管怎么样,司马懿最后还是从了曹操,并在他手下待了十二年。这十二年里,司马懿奇策善谋,但曹操经常未予重视,曹操在世时的司马懿,光芒并不耀眼。


    IP属地:北京2楼2013-12-27 19:54
    回复
      中年不惑的司马懿
      曹丕成功当让皇帝之后,司马懿的地位扶摇直上,这十二年里司马懿不是白过的,在曹操手下干活可不是轻松的事,更何况还要帮助曹丕争夺继承人的位置,其中的艰险残酷已经把冲动直率的年轻人打磨成成熟干练的中年人。冷静和谨慎,是笔者认为司马懿在这十二年中收益最多的。对司马懿来讲,当初的价值观已不复存在,现在曹魏的兴亡已经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了,作为曹丕太子党的核心参谋,想方设法为曹丕夺取帝位对司马懿自己来说已非常重要,此时的司马懿不再有年轻时出世的心境,这位中年官僚为了自己的前途煞费苦心。
      曹操死后,司马懿就一直为曹丕禅代献帝费心出力,当然回报也是巨大的。曹丕在位时位极人臣,曹丕逝世后,司马懿也被任命为顾命大臣辅佐曹睿,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期打江山的那批文臣武将,要么退休,要么逝世;司马懿的军事才能终于得以体现,在魏明帝在位期间,司马懿俨然是魏国第一总司令,哪里有战火,他就出现在哪里,西拒诸葛亮,最终让孔明累死在战场;东平辽东,搞定公孙渊;司马懿的势力和威望也水涨船高,但一直到魏明帝驾崩,司马懿也都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忠于曹魏的征兆。
      笔者认为司马懿也一直没有谋权篡位的想法,皇帝的担忧和猜疑肯定是存在的,从魏明帝临终时曾发诏书不让司马懿进洛阳就可以看出,但为什么说司马懿自己没有篡位的想法呢?笔者认为,当时司马懿已经得到想得到的一切,世族利益没有收到损害,自己已位极人臣,君臣关系虽说不上鱼水相融,但魏明帝也一直重用司马懿,更重要的是,故犯不着冒险;功高震主的他对政治相当敏感,从他出征公孙渊之前所作诗中“告成归老,待罪舞阳”可以看出,当时的司马懿已经预测到自己的结局,不管战争结果是好是坏,自己被打压是在所难免的;笔者揣测,司马懿甚至已做好告老还乡,离开政治舞台的准备,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IP属地:北京3楼2013-12-27 19:55
      回复
        古稀至尊的司马懿
        司马懿打完胜仗刚开始撤军,魏明帝忽然病重不久离世,虽然最后托孤给曹爽和司马懿两人,但其间的犹豫和斟酌,充分体现了一个帝王对身后社稷的担心和考虑。为了削弱司马懿的势力,以防江山改姓,魏明帝最初的顾命大臣名单是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清一色的曹氏皇族,里面没有当时最有威望功劳最大的司马懿,然而这样的任命是当时的朝廷权臣刘放和孙资不愿意见到的,正好燕王曹宇推辞任命,几番犹豫,魏明帝单独宣召曹爽和刘放、孙资一同接受诏书命令,司马懿也四百里加急单枪匹马赶回来了,最后魏明帝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铖,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王老师在谈到魏明帝托孤时,评价司马懿加急赶回洛阳十分机智,这直接决定了曹魏后续的命运。这里笔者仔细分析了魏明帝托孤的整个过程,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对司马懿的处理,司马懿用还是不用,如果要用的话该怎么用?以当时曹魏为主视角放眼天下,孙吴一直在找茬,诸葛亮虽已西去,但继位者姜维依旧保持着对北伐的热忱,除此之外,辽东、西凉这些边鄙要地,鲜卑、匈奴等游牧民族都对曹魏边界不时骚扰。而“雄略内断,英猷外决”的司马懿,必然是魏明帝能想到的最佳人选,曹操曹丕时的谋臣猛将都已不在(早期的文臣:郭嘉死的早,荀彧被逼死,程昱和曹操同年去世,贾诩三年后也去世了;鼎立时期更显重要性的武将:张辽、曹仁在曹睿登基之前就去世了,曹真、曹休、徐晃、张颌、文聘等曹魏主力将领也在曹睿病重前去世,也可以看到魏明帝时期司马懿频繁出现在各大战场的原因之一),所以司马懿是必须要用的,而魏明帝能想到制约司马懿的方法就是拜曹爽为大将军,同为托孤,但明显曹爽的实权更大,魏明帝希望能够依靠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让司马懿继续为曹魏效力,哪里有需要,就派司马懿去堵枪眼,而实权能都在本姓手里,不怕社稷改了姓,等到曹芳长大了,曹氏政权就更加稳固了。
        司马懿也是按照魏明帝的期望来做的,曹丕以后曹魏政权的稳定直接关系着大世族的利益(九品中正制),司马懿作为世族大家的代表,为曹魏打江山也就是保证自己家族的利益,自然是尽心尽力;托孤之后,似乎一切进展顺利,司马懿不仅没有丝毫地反叛迹象,更是成功阻挡了吴军的进攻,但是事情并不总是如魏明帝所料,偏差的环节就出在曹爽上,同样是辅政大臣的曹爽,能力相比司马懿差太远了,但往往这样的人并不具备自知之明,而且欲望很大,为了独揽大权,带着何晏、夏侯玄这帮官二代排挤司马懿,并夺了司马懿的兵权,之后曹爽就开始他的胡作非为,这个时候,我们的表演大师又开始了杰出的演出,成功地让曹爽集团放下戒心,终于发动高平陵政变,一举拿下曹爽集团。至此曹魏江山已在司马氏的掌控之下,司马懿也达到自己政治上的顶峰。两年之后,平定王凌叛变,这位七十三岁的老人也寿终正寝了。


        IP属地:北京4楼2013-12-27 19:55
        回复
          结语:从司马懿身上,笔者看到了一个涉世未深理想主义浓厚的小青年,成长为老谋深算玩弄敌人于股掌间的谋略家。司马懿,号称三国时期笑到最后的男人,他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天资之外,笔者认为其在曹操府中战战兢兢度过的十二年其到了关键的作用。他这一生给了笔者不少启示:
          年轻人总是富于理想主义,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甚至压迫的,像司马懿一样,入仕只能接受,不能逃避;不要固执,年轻时价值观可能太过于理想,经过历练打磨,才会懂得更多,更成熟。大学生面对社会也是一样,只能接受残酷,迎接挑战。
          环境对一个人的改造很大,无论是价值观还是性格。司马懿在曹操府中的日子里,周围全是曹操领导下建安名士,曹操的处世风格及其思想,对司马懿的影响很大,如果说司马懿年轻的时候还抱有儒家正统的价值观,这十二年使他骨子里已偏向黄老道家,曹操对待胜利的执着与不择手段,用冷静的理智态度分析问题、因势利导,不得不承认司马懿潜移默化地向曹操学习,这对他之后的发展起着莫大的作用;所以如果可能的话,尽量选择一个好的环境。
          一定要学会忍,必要的时候能装疯卖傻。司马懿从进入相府的那一刻起,无时无刻不胆战心惊隐忍小心,因为他的上司是曹操,这位三国时期最复杂的王者,尤其是曹操觉得司马懿有狼顾相之后,司马懿更是勤恳谨慎如履薄冰,终于让曹操放下了戒心,而曹爽夺权之后的装病,也是他能忍的一个优秀体现。
          身体是最重要的资本,活得够长才能等到更好的机会,司马懿的宿敌诸葛亮比他还小两岁,五十多岁就累死了,而五十多岁的司马懿还没有达到他的巅峰;司马懿在魏明帝时期能统率各路大军南征北战,这也和当时曹魏老一代优秀军师将领凋亡殆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只要活着,一切都有机会。


          IP属地:北京5楼2013-12-27 19:55
          回复
            谢谢啊~希望能有所改进


            IP属地:北京8楼2013-12-29 09: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