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可以说地广人稀,人口增长必然带来粮食的增长,国库应当更加充裕,但是同样是北伐,姜维收到的非议就很多,那么在可用劳力更多,获得粮食更多的姜维时代,北伐劳民伤财损耗国力,而人少粮食少的诸葛亮时代北伐反而没有劳民伤财损耗国力?
诸葛亮内政再厉害,在三国时代弄不出亩产千斤的杂交水稻,弄不出机械化农业,也弄不出铁路解决运输问题。唐代的李白还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人家三四十人出一兵,千里运粮到达时只剩一成比,诸葛亮是如何在6-7人抽一丁的前提下解决对内的生产与对外的战争的?我觉得这已经不是逻辑的问题了。
【删掉一段无关文字】
我们再来看看司马懿是怎么做的:
上邦战时因为曹真病重,司马懿临时从荆州抽调过来指挥。蜀军撤退后到五丈原一战共三年,史书上记载司马懿干了两件事:第一,迁五千农户来上邦屯田;第二,修临晋陂开成国渠,灌溉盐碱地数千顷。当时一顷相当于现在1.8公顷,数千按三千算,共5600公顷。考虑到郑国渠同为引水灌溉盐碱地,这部分按照郑国渠标准田计算。
那么五千农户能耕作多少土地?虽然缺乏三国时期的律法,第一,东汉孝顺建康元年(144)普查结果,平均每户70亩以上,但当时人口有九百九十四万户,而且这个平均的分母为全国户数,包含了商人等非农户,就是说农户的实际耕种面积应该超过这个数;第二,按照晋武帝司马炎平吴后颁布的占田法估算,男子70亩,女子30亩,一户100亩。
考虑到三国时军阀混战人口剧减,曹魏人口才66万户440万口,相对土地变得富裕,按照晋武帝时1户100亩计算。当时1亩相当于现在0.7亩,按照现在标准70亩。就是说这五千户可以开荒35万亩,2.4万公顷左右。 上邦因为是著名的产麦区,同时关陇一带的水利建设自从秦汉以来就是中国之冠,这部分按照良田计算。至少,应该认为高于标准田。
仔细换算一下,2.4万公顷良田相当于8万士兵一年用度,扣除五千农户(每户5人计算),可以净收5万5千士兵的军粮。临晋陂成国渠的收成可以支撑1万多人的用度, 扣除耕作的三千人左右,两处增产的粮食可以多支撑6万驻军。实际上大家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诸葛亮第一次第二次北伐时曹魏在关陇地区并没有过多的驻军, 每次都需要从中央派援军,而最后五丈原一战时司马懿已经人多势众。
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曹魏能够在这里增派并维持数万常备军。
最后一战,司马懿总兵力(包括秦朗的两万援军)估计为12万,就是说三年内关陇魏军在后勤没有增加太大压力的情况下将数量翻了番。所以面对力量早已今非昔比的守敌,诸葛亮除了占点口舌上的便宜确实无能为力了......
这才是几次北伐战果每况愈下的根本原因
诸葛亮内政再厉害,在三国时代弄不出亩产千斤的杂交水稻,弄不出机械化农业,也弄不出铁路解决运输问题。唐代的李白还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人家三四十人出一兵,千里运粮到达时只剩一成比,诸葛亮是如何在6-7人抽一丁的前提下解决对内的生产与对外的战争的?我觉得这已经不是逻辑的问题了。
【删掉一段无关文字】
我们再来看看司马懿是怎么做的:
上邦战时因为曹真病重,司马懿临时从荆州抽调过来指挥。蜀军撤退后到五丈原一战共三年,史书上记载司马懿干了两件事:第一,迁五千农户来上邦屯田;第二,修临晋陂开成国渠,灌溉盐碱地数千顷。当时一顷相当于现在1.8公顷,数千按三千算,共5600公顷。考虑到郑国渠同为引水灌溉盐碱地,这部分按照郑国渠标准田计算。
那么五千农户能耕作多少土地?虽然缺乏三国时期的律法,第一,东汉孝顺建康元年(144)普查结果,平均每户70亩以上,但当时人口有九百九十四万户,而且这个平均的分母为全国户数,包含了商人等非农户,就是说农户的实际耕种面积应该超过这个数;第二,按照晋武帝司马炎平吴后颁布的占田法估算,男子70亩,女子30亩,一户100亩。
考虑到三国时军阀混战人口剧减,曹魏人口才66万户440万口,相对土地变得富裕,按照晋武帝时1户100亩计算。当时1亩相当于现在0.7亩,按照现在标准70亩。就是说这五千户可以开荒35万亩,2.4万公顷左右。 上邦因为是著名的产麦区,同时关陇一带的水利建设自从秦汉以来就是中国之冠,这部分按照良田计算。至少,应该认为高于标准田。
仔细换算一下,2.4万公顷良田相当于8万士兵一年用度,扣除五千农户(每户5人计算),可以净收5万5千士兵的军粮。临晋陂成国渠的收成可以支撑1万多人的用度, 扣除耕作的三千人左右,两处增产的粮食可以多支撑6万驻军。实际上大家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诸葛亮第一次第二次北伐时曹魏在关陇地区并没有过多的驻军, 每次都需要从中央派援军,而最后五丈原一战时司马懿已经人多势众。
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曹魏能够在这里增派并维持数万常备军。
最后一战,司马懿总兵力(包括秦朗的两万援军)估计为12万,就是说三年内关陇魏军在后勤没有增加太大压力的情况下将数量翻了番。所以面对力量早已今非昔比的守敌,诸葛亮除了占点口舌上的便宜确实无能为力了......
这才是几次北伐战果每况愈下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