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吧 关注:514贴子:2,333
  • 6回复贴,共1

【盖楼】暗算书评大集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青涩照片镇楼。话说我一直不确定哪个是麦老师~~~~


1楼2014-02-20 14:10回复
    链接:http://ent.sina.com.cn/2004-05-05/2352382577.html
    他们都死于性生活
    ——读麦家长篇小说《暗算》
    张万新
    麦家的最新长篇小说《暗算》,仍然像《解密》一样引人入胜,十分好读。不知是什么机缘巧合,使麦家闯入了一个秘密世界,挖掘到了如此诱人的题材。《暗算》也好,《解密》也好,光从题目本身,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特务世界”。我以为,麦家正在创作的系列作品,已构成了一种新的类型小说,我个人称之为“特务小说”。我有种预感,凡小时候玩过抓特务游戏的人,都会喜爱麦家的小说,他不仅唤醒了一代人的记忆,而且在智力上提升了特务素有而应有的水准。他笔下的人物都是非常的天才,当然有着非常的故事,非常的人生和世界。
    麦家笔下的世界注定是个永恒的深奥的秘密世界,即便像《解密》和《暗算》这样优秀的小说,也仅仅只是触及其皮毛。生活在那个封闭世界中的人物,都有一颗封闭的灵魂,都是非常态的人,非生命的神。他们惟一和生命相联系的通道,似乎只有“人皆有之”的性生活。在麦家笔下,性是这些封闭灵魂的生活亮点,也是这些灵魂的死亡宿命。性与死亡相关联是文学最古老也最富魅力的永恒主题,麦家将此主题发挥了极致。小说有五个几乎为独立的故事和人物,他们各自有专攻的情报领域和身份,搞监听的人叫“听风者”,破译密码的的叫“看风者”,搞间谍工作的叫“捕风者”。到了麦家笔下,这三种人都将死于性。第一出场的人物是瞎子阿炳,这个有着音乐家外号的人是个听力方面的奇人,他能从浩如烟海的声波中找到隐藏得最深的敌人。因为听力太好,以致最后他“听”出自己孩子是个野种。当他从婴儿的声波中发现妻子偷汉的事实后,他选择了自杀。可以说,他是死于性无能。第二个人物是个性欲极强的女数学家,她有着强烈的生理需要和无法抑制的乱伦冲动。虽然她有非凡的天才,能破译世上最诡异的密码,却无助于阻挡她在性生活上付出代价。最后,她未能逃脱情敌的简单谋杀。第三个人物名叫韦夫,性在他命运中没有扮演杀手角色,而是人世间给他的最后一丝慰藉和奖赏。这个勇敢的间谍,在病逝时和一个美女相拥而眠,顿悟了“男人的生命”,同时也加速了他死亡速度。第四个人物死于性的直接后果:生育。但不是死于难产,而是死于她“声嘶力竭的呼唤”。她在生孩子时,不停地呼唤孩子父亲的名字,而此时孩子父亲已经是一个暴露了身份的地下工作者。于是,她的呼唤,成了“不打自招”。
    这众多的性与死亡的宿命,把那个原本死板的神秘世界撕开了一道人性的缺口,使人们意识到这些自觉封闭灵魂的天才人物其实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人的需求,人的悲欢,人的命运。在这一点上,麦家采用了合理的叙事策略,使原本是类似神的世界,透出了一丝人的气息,从而唤醒了读者的巨大的同情心和理解力。总之,读麦家的小说,既可从高超的智力搏杀中获得阅读的快感,也可从中感觉到生命的悬疑,故事的诡异,人世人事的生生不息和错综复杂。偏执一点地说,又可以一言蔽之:只要有人活着,世界就会继续上演性与死亡的游戏。


    5楼2014-02-20 14:18
    回复
        作家应努力成为作者
        ――读麦家的小说《暗算》
      张万新
      麦家的长篇新作《暗算》和之前的成名作品《解密》都是罕见的小说。两部小说是同一血缘的产物,不同的是,麦家的小说技艺在《暗算》中自觉地进步了。事实上,《解密》已是足够的好,百尺竿头要再进一步是非常困难的,麦家却做到了。由此,表明他可以超越现时代小说家的困境。
      现时代的小说家的困境是全方位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百多年来的文学发展并没有从整体上促进中国小说真正地成年造成的,太多的垃圾作品占据了文学史,误导了大多数写小说的人,使他们不思进取,以低标准衡量作品的价值,后果是许多极其幼稚的作品也能赢得掌声。关键是,多数人满足于这种无知的掌声,更多的人还在用心追求这种无知的掌声。好在麦家是个自觉者,还是个反抗者,他有足够的才华保证他不与这些写作白痴为伍,他奋力开拓小说的关注范围,提升小说的成熟程度,可谓用心良苦。中国小说必须多几个麦家来一起努力,才有机会真正成年,才有可能产生更多的真正站得住脚的成熟的作品。
      我们可以简单地来做个游戏,比如我们将当代小说家按“读者作家”和“作者作家”两个假设的概念来归类,中国小说的成熟程度就可一目了然。很显然,大多数小说家是读者作家。在此,并不是说他们刻意迎合读者,而是说他们自己也仅仅是个读者,他们写的东西是从他们阅读的外国作品中模仿而来的。更奇怪的是,几近无限的文学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竟然都集中在少数的几位外国作家的影响之下,如此“步调一致”的选择,只表明作家的不成熟和无能。与此相对的,当然是作者作家,也就是真正致力于创造的作家。而这样的作家现在太少了,所以当代小说垃圾太多。
      毫无疑问,读者作家中也有人能蜕变成作者作家,即超越自我也超越时代局限。要求现时代的作家完全摆脱阅读的负面影响是不可能的,麦家也不例外。可以说,《解密》的前两三万字,充满了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似的陈词滥调,但到后面,麦家改变了叙事策略,尊重故事本身的节奏,反而游刃有余,达到小说应有的效果。这是个明确的文学事件,写作本身即意味着写作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前进,是成长,是麦家在完成一个从读者作家变成作者作家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旦完成,就不会倒退,我们现在读到的《暗算》,明显的比《解密》更精彩,更完美,可以说,是完全成熟的作品。我以为,一个作家都应该像麦家这样努力地去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作者,而不仅仅是个变态的阅读者。《暗算》这样精彩的小说的出现,还提示了文学发展历程的一个新的后果:就像当代人渴望去旅游探险一样,当代读者也渴望在偏远选题中获得阅读的快感。《暗算》刻画的世界正可以满足这种要求。毫无疑问,继麦家之后,将有更多未曾有人表现过的偏远选题将涌现出来。人性的多样性才有可能促成小说多样性,中国小说才有可能走出困境。我确信,《暗算》将成为今年最好的小说之一,出版商可以在定价下面等着可喜的收获了。


      6楼2014-02-20 14:25
      收起回复
        每位成功的作家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如陈忠实有白鹿原,沈从文有湘西一样。麦家从一开始不被主流文学承认到获得茅盾文学奖,他只有一个代号——“701”。他用独特的题材以独特的“写法”成就了一种独特的小说——“特情”小说。《暗算》运用外聚焦型叙述视角,以内外叙述者、同异叙述者以及干预叙述者相结合的叙述方法,将故事置于清晰的社会环境于模糊的自然环境叠加的背景之中,竭力营造了一个真实世界,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然而,正当读者如痴如醉地以为自己窥探到了一个真实而神秘的存在时,麦家写道:“在密码世界里,没有肉眼看得到的东西,眼睛看到神秘,结果往往肯定不是什么,你肯定不是你,我肯定不是我,桌子肯定不是桌子,黑板肯定不是黑板,今天肯定不是今天,阳光肯定不是阳光。世上的东西就是这样,最复杂的往往就是最简单的。”作者麦家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说句真话,我所有的小说都是编的,没有一点真人真事。”这就是他的高明。


        IP属地:浙江7楼2014-02-20 14:25
        回复
          麦家又出“特情小说”:《暗算》
          何小竹
          麦家在完成他的《解密》之后,又开始了他的《暗算》。这真是神不知鬼不觉的,但也十分符合这位前“特工”作家的身份和个性,他本来就是一个行事诡秘,让人不可思议的人物。他曾经说,《解密》出版后被那么多人叫好,并迅速地卖出了影视版权,让人惶恐。这位前“特工”是有文学理想的人,他自己判断他的这些小说是为少数人准备的,那个叫博尔赫斯的阿根廷作家一直在信念上鼓舞着他。他以为自己跟那老头一样的不会被大众看好。所以,《解密》的“好看”是作家本人也始料未及的。
          也许是《解密》的成功给了作家稍许的自信,从不“高调”的麦家这次对着记者说:《暗算》更好看。《暗算》依然讲述了那个神秘之地——“701”的故事。依然是一些秘而不宣的天才人物的无墨登场,绝地厮杀。依然充满了与秘密、神秘相纠缠的悬疑情节,以及与偶然、未知相关联的无常的故事。《暗算》既是书名,又是书中人物的职业和命运,他们在暗算别人,也遭到别人的暗算,而命运更在暗算他们。这不是一个通常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冰冷的尸首会传递情报,刚出生的婴儿会出卖母亲,瞎子会凭耳朵明辨男女隐私。据知情人透露,《解密》出版后,让麦家结识了更多的“密中之人”,其中不乏有高级官员和资深特工人员,而《暗算》正是在两位耄耋老者的将军级人物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的。可以说,这是一部人们等待了很久的书,麦家完成了它,也许该说是读者的幸运。因为两位耄耋之年将军随时都可能寿终,从而永远地带走此书。
          跟博尔赫斯一样,麦家偏爱书写“传奇”,但目的不是讲一个传奇故事就了事,而是挖地三尺,挖得人揪心的痛,像剥除了皮肉,又洒了盐。有评论家称麦家的小说是“新智力小说”。但我认为,不如叫“特情小说”更切中要害。


          9楼2014-02-20 15: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