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all高吧 关注:50,973贴子:1,492,263

【考证】诸子百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论述:分门
引申:诸子百家的继承,合并,分裂,背道
@13512330192


1楼2014-03-22 16:44回复
    序: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4-03-22 16:45
    回复
      ←_←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4-03-22 16:45
      收起回复

        【道】

        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所以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由此道家黄老派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并提出了因循天性、顺势而为、宽刑简政、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主张,而老庄派认为现实中充满了束缚和限制,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即它们都是有所恃的。为了摆脱所有的束缚,达到完全无所恃的精神自由, 就需要齐物”“逍遥的生活态度。另外,老庄派还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以实现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提出了“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以实现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同时,老庄派还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等等;而杨朱派认为所有的人都一毛不拔,同时互不侵害,就可天下大治。

        政治观老庄派追求小邦寡民、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黄老道家追求主张大一统,因俗简礼、宽刑简政,,依法治国,依道生法。两者都主张无为而治。
        人生观黄老道家主张因循万物,身国同治,老庄派主张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我相信很多人喜欢道家无为和逍遥的那种思想,这是一种境界,无为的本质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无所作为,啥事不干,而是强调必须高度尊重万事万物自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一种救世学说,而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因为在庄子看来‘事之变,命之行’自有其客观必然

        性,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诚如陈鼓应先生所言:庄子的逍遥并不是出世的,而是寄沉痛于悠闲之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庄子“逍遥游”思想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前人研究庄子,有的以为庄子是虚无主义者,甚至说庄子是“滑头主义”

        。如果单从表面现象来看,庄子的“逍遥游”思想确实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让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但实质并不如此,庄子的逍遥不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而是对独立人格的执著追求,他“游心”于道德,轻视功名利禄,这种人生态度在今天更显得难能可贵。庄子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因为他提“顺物”,只有“顺物”,把握了客观必然,才能赋予自由以现实内容。而“游心”则是打破知性的遮蔽,认识事物的必然。庄子并没有舍弃这个世界本身,而是追求心灵的超越。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4-03-22 16:48
        回复
          c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3-22 16:48
          回复

            【墨】

            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的黄金时代,其中墨家儒家并称显学,影响很大。但是两家的结局却大不相同。儒家越来越兴旺,最后成为独尊,主宰中国人的思想2000年,至今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其思想广为人知;而墨家,随着墨子的去世,逐渐式微,最终基本上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一般人也就模糊地知道墨家有兼爱、非攻的思想。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墨家思想为什么几乎是昙花一现呢?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观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由于墨家从创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会中底层的学者,所以墨家更能体会到战乱时期社会中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所以相对于儒家的过分讲求,墨家更注重刻苦、节俭的生活习惯,而且不吝于做低层的劳动工作,被儒生辱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场上的对立,和思想上比仁爱更难遵从的兼爱,使得墨家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日后发展不大。

            墨家自秦汉统一后默默无闻,战国时弟子众多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在西汉神秘消散的原因何故?至今学术界仍未有一致的定论,有人的认为:最重要的是因墨家的选贤的民主制度,墨子说只要有贤有德,既使奴隶出生一样可以立为天子,这种在当时过于前卫的学说,自然成了秦汉统治者的眼中钉,而且墨家在当时提主以法治国,而法律是要维护百姓利益,并非维护统治者统治,在儒墨道法各家中,最能代表百姓的亦只有墨家,而且墨家当时传有墨子的兵法,在劝说侵略者无效的情况下,会带着守城器械为受侵略国义务打防守战,其精神极其动人。但墨子死后,墨者中产生不同意见,有的坚持墨子式的苦行救世,有些想依附贵族生存,墨家分裂为至少六派,有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宋钘之墨、许行之墨、腹(黄享)之墨,前三派是得到《墨经》真传,但因其对墨经理解不同而分成的三个主要研究事物及哲学的学派,宋钘及许行两个支流以社会活动为主,继承墨子的社会理论带领百姓追求平等及阻止战争,许行与宋钘都为孟子的论敌,展开过激裂的辩论,而腹氏之墨在学术上并不活跃,而是继承墨子兵法的一家,而且这支墨家在当时势力很大,因墨子守城术在当时的闻名,当时兵法家所称孙吴之才、墨翟之守,孙即孙膑,吴即吴起,墨翟就是墨子。腹氏之墨西入秦,得到秦惠王重用,但此支墨家并未实行墨子的非攻学说,自墨家入秦,秦国不但未止战,且野心更庞大。今本《墨子》中的兵法,就是秦国墨家所著,并非纯墨子兵法,而是以墨子兵法融合商鞅变法后秦国法家的严轲法令而成。但秦始王赢政即位后,秦国墨家亦默默无闻,也被秦始皇压制。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4-03-22 16:50
            回复

              还有则是儒墨之争

              墨子对儒家学说在很多方面是反对的,《墨子》里面就有《非儒》篇,这在当时也造成了两大显学的论战。那么墨子反对的都是哪些儒家(准确地说是孔子及其学生,像孟子、荀子等大儒是墨子死后的人物)的理论呢?为什么要反对呢?孔子的,究其本质,并非是对所有人的。它表面上无所不包,内涵有忠、恕、礼、智、勇、恭、宽、信、敏、惠、孝、悌。但核心是孝、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是对王公士大夫阶级而言的;至于民,是上对下的恩赐。至于,是达到的手段,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而墨子不然,他的基本立场是背周道(《淮南子·要略训》)的,不主张法古,主张创新,尤其反对繁饰礼乐以淫人,追求的是平民的利益。
                这样,两家的矛盾就产生了,儒墨之争就不可避免了。而墨家对儒家主要的攻击就集中在儒家所主张的上。

              孔子讲孝,是赞美殷周的礼乐、主张厚葬和三年之丧的,孔子学生宰予反对三年之丧,孔子骂他不仁(《论语·阳货第十七》)。而这实际上这是很片面的,只有贵族或有钱人才能实行,普通老百姓哪儿能做到呢?辛苦劳作,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所以墨子讲节葬,出发点是维护平民的利益,其中对久丧的反对中说: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早出夜入,耕稼树艺;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纫。而陪葬物品太多,也必然会影响活着的人的生活,尤其是当时还有殉葬,这更不人道。所以墨子反对中的厚葬久丧,说是非仁非义,并攻击儒家久丧伪哀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4-03-22 16:52
              回复

                孔子讲求,极力倡导正名,鼓吹孝、悌、忠守礼就能。若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左传·昭二十九年》)。按忠君思想来说,君就是君,君再怎么不好,你也只能学殷有三仁(箕子、微子、比干),造反、杀了那坏蛋仍是弑君。这就是正名,君就是君、臣就是臣,不能乱。就以晋灵公被杀来说,太史直书赵盾弑其君夷皋(孔子所著的《春秋》),而晋灵公是个残暴之君,对这样的君主,按墨子的说法就是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其实,就这一点来说,孔子说的很容易被击破,所以后世的孟子赶紧修正为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说到底就是暴君就不算君了,可杀。)孔子主张复兴礼乐,若礼乐不兴,人们就无所措其手足(《论语·子路》)。而墨子基于保护平民的利益,主张非乐,倡导节用。墨子是否真的完全反对礼乐呢?也不是,他反对的主要是当时的贵族以追求礼乐为名而进行的无节制的浪费。墨子的兼爱主张爱民谨忠,利民谨厚,是要求贵族们的,这和孔子要求民众事君以忠使民德之归厚是要求人民来说,对象恰好相反。墨子就是基于这个认识才非乐而倡导节用的。因为为乐的总是不从事乎衣食之财,而常食乎人者也的贵族,他们是要亏夺民衣食之财的。当然,儒家也并不以为一般的奏乐就是礼乐,儒家说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墨子对儒家的这种论调持攻击的态度,曰繁饰礼乐以淫人,意思是骂一边以礼奴役人,一边以乐麻醉人。不过,总的来说,墨家的非乐主要是攻击当时的贵族借礼乐来享乐,而荒淫的贵族们就是披着的外衣来享乐。当然,即便以单纯的音乐来说,当时一般人民享受不到音乐的利益,是否就应当废止呢?显然也是不应该的。

                孔子鼓吹,墨子主张兼爱。表面上看起来,这二者并没有什么大差异,至少也不应该有什么尖锐的矛盾。而事实上,正如前面说到的,儒家的,其实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儒家是强调上下尊卑、亲疏远近的,强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而且《中庸》说亲亲为大,是偏爱。墨家不然,墨家的兼爱中心内容是:一、兼相爱、交相利;二、赏贤罚暴,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三、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使得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就是说墨家有一种朴素的平等思想,这和儒家鼓吹的上下尊卑的秩序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墨子攻击儒家的仁是以水救水,以火救火,是改变不了当时下层人民的命运的。儒家对兼爱的攻击主要是集中在不讲差别,如爱无差等(《孟子·滕文公》),就是说墨家学说不讲尊卑,不分亲疏,搅乱社会秩序。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4-03-22 16:52
                回复
                  此外,墨家在讲时,往往和连在一起说,就是讲仁义,不像孔子单讲(到了孟子,好像也把仁义放一块儿讲,大约也是受了墨子的影响吧,就象老孟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不能不说有墨家学说尚同的痕迹。至于荀子受到墨家的影响也很明显。说远了,打住)。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的前提。是什么呢?主要是有力以劳人,有财以分人不避贫贱、亲疏、远近,本质还是。儒家也不是不言,如子曰:君子以义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分野。但二者的区别是本质上的,儒家的很空洞,就是人内在的的表现;而墨家很实际,说就是有利于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儒家偏唯心主义,墨家偏唯物主义。
                  同时,墨子本着兼爱的精神,提出了尚贤的思想,这也体现了朴素的平等思想。孔子说: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对于君子应讲究故旧不遗,就是贵族之间互相提携,平民百姓是被排除在外的。墨子则主张不论出身,只要是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贵族如不肖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就是任人唯贤,不论尊卑、亲疏,比之儒家的宗法血缘制度,可以说是进步很多的。墨子尚同思想,体现了原始的民主主义,主张:领导人如国君家君应经过全体的选择,的确是天下或一国、一家的贤可者,方可被选立。这在儒家看,简直就是无君无父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4-03-22 16:52
                  回复

                    【兵】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的传承

                    弱肉强食是天地的法则,争斗自有人类以来就没断绝,不能禁止,兵家因争斗而生,争斗不止,兵家的传承就不断绝,虽然有盛有衰。

                    兵主:众所周知,兵主蚩尤当之无愧的中华兵家第一人,最为让人叹息的是,他虽然知道守护自己的部落族人,知道自己的部落族人向往美好,却没想过天下的人都是向往美好的,天下人的美好都是需要守护的,所以他虽然百战百战,最后却还是一败涂地。这一败并不影响他兵主之名,因为他起码局部的了解兵家的真谛。

                    兵家的典籍

                    上古兵法大多失传,所幸能从别的书中一看一二,后世的兵法中都有传承,最为著名的兵家典籍就是《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世界史上最早的兵书,也是最好的兵书,被称为兵家第一圣典
                    吴子兵法:虽然兵法有大量惨缺,但是一直以为都被后世和孙子兵法合称孙吴兵法,兵法仍然数一数二。
                    司马法:司马法是上古的武官各代司马所合成的,记录了大量的用兵之法,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田穰苴只是这本兵书的创作者之一。
                    尉缭子:作者已不可考,但是书中记录用兵的各种方法原则等等。
                    三略:不同于其他兵书的是他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
                    六韬: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李卫公问对:多联系唐以前战例及太宗、李靖本人的亲身经历,参照历代兵家言论,围绕着夺取主动权、奇正、虚实、主客、攻守、形势等问题进行讨论,阐述其军事思想。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4-03-22 16:53
                    回复
                      c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3-22 16:54
                      回复

                        【纵横】
                        合纵连横
                        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东西向称为。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称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后来的主父偃也是纵横家的代表,纵横家的着苏秦的《苏子》,张仪的《张子》等大部分在汉朝前亡佚。现世仅存的鬼谷子是纵横家唯一的议论著作。另有《战国策》是记录纵横家言行的书籍
                        纵横家的职业操守不同于道德先生
                        儒家讲究每日三省,其中一省就是为人谋不忠乎?
                        纵横家却讲究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看似异辞同义,实则大相径庭。
                        儒家忠于",纵横家忠于人之事势位富贵
                        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纵横家始终将个人的利益前程放在第一位的。
                        忠于人事则作为谋取富贵和地位的手段之一。
                        因此纵横家机械地去完成主公所嘱托的事务(即便这件事会有损主公家的长远利益
                        一旦摸清了主公的意图就会不择手段地去迎合(不会像儒臣那样因为涉及某些原则而直言谏止)
                        纵横家就像是一件冰冷的杀与儒家的「君子不器」形成鲜明对比。
                        战国纵横家为了达到主公的「短期目的」不惜「帮敌国来做长远规划」,通过出卖主公|祖国的长期利益来使敌国听从自己的游说,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帮主公做成眼前迫切希望的事从而得到主公或他国的奖赏、信任提拔
                        例如《东周策.东周欲为稻》《齐策.楚威王战胜于徐州》《齐策.齐将封田婴于薛》等等等等
                        而且纵横家为了自己能获得更高的地位,乐衷于唆使主公冒险,甚至把主公逼上绝路。
                        例如
                        《司马错欲伐蜀》中的张仪
                        《史记.蒯彻》中蒯彻帮韩信争功,强取齐国,逼死郦生,开罪刘邦;再又讨封齐王,劝其自立。
                        至于,争宠、拆台、嫁祸这些官场俗套纵横家更是驾轻就熟。
                        《秦策.甘茂相秦》《秦策.张仪欲假秦兵》《张仪残樗里疾》《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公孙衍欲穷张仪》《成侯邹忌为齐相》皆是令人防不胜防的经典杀招。
                        对于不忠于人的纵横家而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是吓不倒他们的,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纵横家所拥有的远见卓识,足以让他们在主公完蛋或灾祸临头之前找到新的主公
                        《鬼谷子》中提及的圣人吕尚和伊尹,皆是反复首鼠之人,正是因为他们能不囿于愚忠的窠臼因势而动。
                        张仪相魏,蒯彻装疯都是借口脱身的妙法,著名的纵横家皆是历仕数主,鲜有从一而终之人。

                        纵横家能知善恶,故而他们既能行善,也能使恶
                        纵横家可谋远近,故而他们既能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果断地选择短视行为以达到目的
                        为人所羞为者忍 ,能人所不能者能,有忍且能,故可称圣。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4-03-22 16:54
                        回复

                          【阴阳】

                          阴阳家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显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阴阳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富哲学味道的理论构想,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称它是古代中国人能够构想的原终原理。阴阳、五行与气等学说相互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些观念也是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基本要素。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论六家要旨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首,可见阴阳家的重要地位了。 阴阳与五行在早期各自为说,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则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到了战国时代,阴阳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在汉代总结先秦学术的源流时,由于这一家思想以阴阳五行为基础,所以称为阴阳家,也称阴阳五行学派阴阳五行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

                          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

                          在政治伦理上,阴阳家认为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武帝罢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在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4-03-22 16:56
                          回复

                            【纵横】
                            合纵连横
                            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东西向称为。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称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后来的主父偃也是纵横家的代表,纵横家的着苏秦的《苏子》,张仪的《张子》等大部分在汉朝前亡佚。现世仅存的鬼谷子是纵横家唯一的议论著作。另有《战国策》是记录纵横家言行的书籍
                            纵横家的职业操守不同于道德先生
                            儒家讲究每日三省,其中一省就是为人谋不忠乎?
                            纵横家却讲究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看似异辞同义,实则大相径庭。
                            儒家忠于",纵横家忠于人之事势位富贵
                            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纵横家始终将个人的利益前程放在第一位的。
                            忠于人事则作为谋取富贵和地位的手段之一。
                            因此纵横家机械地去完成主公所嘱托的事务(即便这件事会有损主公家的长远利益
                            一旦摸清了主公的意图就会不择手段地去迎合(不会像儒臣那样因为涉及某些原则而直言谏止)
                            纵横家就像是一件冰冷的杀与儒家的「君子不器」形成鲜明对比。
                            战国纵横家为了达到主公的「短期目的」不惜「帮敌国来做长远规划」,通过出卖主公|祖国的长期利益来使敌国听从自己的游说,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帮主公做成眼前迫切希望的事从而得到主公或他国的奖赏、信任提拔
                            例如《东周策.东周欲为稻》《齐策.楚威王战胜于徐州》《齐策.齐将封田婴于薛》等等等等
                            而且纵横家为了自己能获得更高的地位,乐衷于唆使主公冒险,甚至把主公逼上绝路。
                            例如
                            《司马错欲伐蜀》中的张仪
                            《史记.蒯彻》中蒯彻帮韩信争功,强取齐国,逼死郦生,开罪刘邦;再又讨封齐王,劝其自立。
                            至于,争宠、拆台、嫁祸这些官场俗套纵横家更是驾轻就熟。
                            《秦策.甘茂相秦》《秦策.张仪欲假秦兵》《张仪残樗里疾》《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公孙衍欲穷张仪》《成侯邹忌为齐相》皆是令人防不胜防的经典杀招。
                            对于不忠于人的纵横家而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是吓不倒他们的,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纵横家所拥有的远见卓识,足以让他们在主公完蛋或灾祸临头之前找到新的主公
                            《鬼谷子》中提及的圣人吕尚和伊尹,皆是反复首鼠之人,正是因为他们能不囿于愚忠的窠臼因势而动。
                            张仪相魏,蒯彻装疯都是借口脱身的妙法,著名的纵横家皆是历仕数主,鲜有从一而终之人。

                            纵横家能知善恶,故而他们既能行善,也能使恶
                            纵横家可谋远近,故而他们既能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果断地选择短视行为以达到目的
                            为人所羞为者忍 ,能人所不能者能,有忍且能,故可称圣。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4-03-22 16:57
                            回复

                              【杂】

                              严格说来,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14-03-22 16: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