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吧 关注:5,435贴子:130,981

【原创】关于雍正年间修海塘的帖子的后续说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篇文章是针对【录入】廉亲王等奏请修河堤(没被批准雍正二年决堤)这个帖子的后续所看到的一些资料的说明。部分资料转引自和卫国和张其荣的论文。
原帖: http://tieba.baidu.com/p/2672939794?pn=1
关于雍正帝是否重视石塘,这几日看了一些论文,想对此贴再做一些补充,相信大家会对修石塘有进一步的认识。
雍正帝对海堤等的修理也不能说完全不重视,但是他重视的方向则未必正确,那就是他认为石塘并不重要,土塘等也一样可以抵御风浪。然而海塘与河工到底不同,经过几次大风浪后的土塘垮塌,他也最终意识到石塘才是对付海浪的有效措施。但从不够重视石塘,到乾隆帝大面积修理石塘,有个逐步的认识过程。所以这个帖子,说雍正初年对修理石塘不够重视,对待修塘有决策失误,不能说偏颇。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对破坏力极大危害极大的海潮,修筑石塘是最有效的措施,这是经验的总结,绝不是空口说说,请看以下史料:
一、 修海塘等技术,通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在明朝已经有了五纵五横的石塘修筑法。通过对比各种土塘,柴塘等的实际效果和经验,石塘成为最能抵御海潮的技术发展的结果。
二、 再看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朱轼曾先后担任浙江巡抚、吏部尚书等重要职务。在他任职期间,多次主持修建苏、沪、浙等地的海塘。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他综合过去各方面的治塘先进技术,在海宁老盐仓,修建了500丈新式鱼鳞石塘。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七月,由于台风和大潮同时在钱塘江口南北一带出现,酿成一次特大潮灾。当时,除朱轼在老盐仓所建的新鱼鳞石塘外,杭州湾南北绝大部分的海塘都遭到严重的破坏,生命、财产的损失十分惨重(淹死近5万人)。起初,朱轼的新鱼鳞石塘,由于造价高昂,每丈需银300两,没有推广,只造了500丈。经这次大潮考验后,被公认为海塘工程的“样塘”。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4-04-05 23:51回复
    一.雍正二年海啸海宁等地土堤垮塌后,雍正帝对修石塘的态度:
    在经历了雍正二年七月这次惨痛的海宁等一带土堤全垮(只有朱轼于康熙五十八年所建的石塘屹立不倒),海水倒灌,淹死近五万人的惨痛事故后,雍正帝是否意识到了朱轼石塘的作用呢?他是否真正吸取了近五万人生命的教训呢?
    我们来看雍正帝是如何处理的:
    1. 雍正二年十月,石文倬就赈灾情形回奏时,奏请将所有旧筑土塘改筑石塘时,雍正帝却对以土易石工程不以为然,指示道:小土方亦可御势,大石堤亦不能,则何必也。

    2. 其实雍正二年九月,江苏布政使鄂尔泰也有请求修筑石塘的奏请,但看看雍正帝是如何回复的:
    石塘可缓,况目下方有旨停捐,不便复行。且许多有石塘处亦未见获利,盖海水之力非堤力可胜。若势缓可御,土堤亦可防护;如势大勇猛,即石堤亦不能捍御也。急急修理土堤为是。



    3、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纵然有死近五万人的教训,以及仅有康熙朝朱轼所修的石塘不倒的事实在眼前,雍正帝仍然没有领悟到石塘的重要性,没有对修筑石塘提起注意。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4-04-06 00:01
    回复
      三.雍正十三年浙江海塘大面积坍塌后,雍正帝的态度
      雍正帝此时才终于幡然醒悟,只有修筑石塘才是抵御海潮行之有效的做法。

      雍正帝直到十三年要死了,才明白过来石塘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并遗命乾隆帝进行石塘修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4-04-06 00:06
      回复
        最后,有人说雍正帝不积极修理石塘,是因为雍正初年财政困难,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
        我们还是用史料说话:
        一、先看雍正初年国库存银,二年库银三千万两左右。

        再看雍正帝初年修塘的花费:七千余两。这是整个康雍乾三朝修塘花费最少的一次。(雍正七年八年两次维修无银两数,不做比较。)

        二、再看经过了雍正十三年的海塘大面积垮塌事故,对修塘极为重视的乾隆帝的初年库银。元年二年都是三千多万两与雍正二年的库银数量相当。




        那么乾隆帝初年对待修塘花费多少?

        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帝与雍正帝对待修海塘事务的重视程度的差别。或许有人说,乾隆帝是因为经历了十三年的大风浪,以及有父亲的遗命所以才重视修石塘。可是雍正二年也有特大风浪灾害发生,造成死近五万人的骇人经历。其间只有朱轼石塘不倒,可雍正帝却对修石塘依然没有引起重视,这只能是因为雍正帝对海塘石塘事务缺乏经验、不以为然以至于造成了终雍正朝海塘得不到解决的局面。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4-04-06 00:14
        回复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雍正帝对海塘事务并不熟悉、并不了解,无视海啸后只有康熙年间的石塘屹立不倒的事实,坚持认为土塘就可解决海浪,对石塘的作用不以为然,即使大臣几次上书,仍然对石塘持怀疑态度。这不能不说是雍正帝决策失误。
          2、雍正帝不止对石塘不重视,还错误任用了不懂塘工的隆升修理海塘。期间不仅海塘停止修理,又贪污浪费,使得雍正十三年发生大海浪时,海宁一带的海塘再次全线坍塌,这次依然仅有朱轼所修的石塘不倒。这不得不说还是雍正帝用人不当,再次失误。
          3、最后说说乾隆帝认为修筑石塘的重要性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4-04-06 00:18
          收起回复
            看完了,我只看出了视人命如草芥,最后的遗命更像是忏悔……
            害怕给淹死的地下鬼魂缠住不放……


            IP属地:江苏8楼2014-04-06 10:00
            回复
              雍正二年七月的巨大海潮之后,唯有朱轼在康熙五十九年所建500丈鱼鳞石塘得保。为何同年九月鄂尔泰的请求修塘的奏折中,雍正仍能做出“且许多有石塘处亦未见获利”的判断?雍正十三年六月另一次大海潮之后,仍是朱轼筑的那500丈独完,直到那会儿雍正才明白过来。


              10楼2014-04-07 18:47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11楼2014-06-01 03:21
                回复
                  我腾出手来,找资料给你了,自己去看哈,希望我这次不要听到什么必须是我要求的出处形式我才承认的论调。
                  历史虚无主义者就别再谈历史!


                  IP属地:北京12楼2014-06-01 03:23
                  回复
                    你不是要海宁的么,我给你海宁的,其他资料还有呢,我倒是想看看,贵吧是不是一言堂。请别再无视证据了好么!顺便收起你们黑人的那一套!


                    IP属地:北京13楼2014-06-01 03:26
                    回复
                      还有,请注意沙徙塌陷这几个字,告诉我雍正说疏通到底说错了没有。


                      IP属地:北京14楼2014-06-01 03:29
                      回复
                        洗女士,你贴这两个奏折是要说明什么呢,跟帖子内容有关吗?
                        我的主贴本来就写了雍正他修过石塘,不还用了隆升等人嘛。你这奏折也就举例雍正修过石塘吧,可我没写雍正从来不修石塘吧?如果我主贴写了雍正”从来不修“,那你再贴这俩奏折不迟。
                        我帖子没写他 ”从来不修“ 石塘啊,你能有的放矢吗?


                        15楼2014-06-01 17:02
                        回复
                          补充一点相关资料,今天无意中发现的
                          海宁市志 第八编海塘 第二章修筑 第一节清代以前
                          海宁海塘始筑年代无考,相传肇作于汉。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见《新唐书·地理志》“盐官存捍海塘堤长百二十四里,开元元年(713)重筑”。在江潮通过南大门的宋、明时期,海宁塘线西起赭山,东连黄湾尖山。宋淳熙四年(1177)五月、九月江涛大溢,钱塘江相继败堤,是年,筑盐官海塘。嘉定十二年(1219),盐官海决,下浙西诸司各具“筑捺之策”修塘,十五年命浙西提举刘匿于县治南北和东西各筑土塘以捍咸潮。又在成塘之内利用原有袁花塘及淡塘重加修筑,作为第二道堤防,称“备塘河”。元泰定元年至四年(1324~1327),盐官州海水大溢,发丁夫二万余人,以木栅、竹络、砖石塞之不止,乃命都水少监张仲仁往治,沿海三十余里下石囤四十四万三千三百有奇,又木柜四百七十有奇,工役万人,堤始以暂安。致和元年(1328)三月,海堤复崩,所下之实石竹络又陷入海,遂再造石囤下于其坏处叠之,以救其急,计二十九里,略见成效。又于六十里塘下旧河取土筑塘,并凿东山之石以备崩损。是年八月,海岸沙涨,九月水势俱浅,石囤木柜无颓圮,水息民安,天历二年(1329)诏改盐官州为海宁州。明永乐六年(1408)海决,陷没赭山巡检司,沦田一千九百余顷,“力役苏、湖九郡,费钜万,积十有三载,其患始息”,至九年秋七月发军民修筑,冬十一月塘成,合仁和(今余杭)、海宁二邑江海塘及海盐县土石塘计一万一千一百八十五丈。十九年修筑海塘岸二千六百余丈。成化十年(1474),海决至县治城下,取崇德县沈丞筑法,堤始成。十三年二月,海溢决堤,逼荡城邑,佥事钱山受命重筑障海塘,采石于临平、安吉诸山,初用汉楗垣法不就,乃断木为大柜,编竹为长络,引石下之,泛滥乃定,并筑副堤十里以防泄卤,经七月始竣。万历五年(1577)二月,知县苏瑚应用海盐乙亥(1575)石塘修筑之法,筑石大塘一千六百六十三丈,筑新塘三百三十丈,耗银一千九百七十六两,以荡浪木桩砥潮流之湍激,以累石斜阶顺潮流之直泻,下以五纵五横条石,上以一纵一横石齿钩连,若洹贯然。崇祯元年(1628)七月海啸坍海塘,三年,同知刘元瀚仍用石囤木桩法修成。
                          入清,海塘随坍随修。康熙三年(1664)八月初三日,飓风三日,昼夜不止,海啸冲溃海塘,翌年九月,塘成并尖山石堤五千余丈。五十四年春夏间,风潮陡发,海塘坍陷数千余丈。五十七年修复海塘数千丈,仍用木柜法筑塘,兼筑坦水,但改用松杉等宜水之木为柜,长及丈余,高宽四尺,横贴塘根,以石实之。再用大石高筑塘身,附塘另筑坦水,高及塘身之半,斜竖四丈亦用木柜贮块石为干,外砌巨石二三层纵横合缝,以护塘脚,是为建筑石坦之始。五十九年海潮江流改道北大门,上溯下泄。海潮直逼海宁城,巡抚朱轼筑石塘五百余丈(即.47+300至48+726.5鱼鳞石塘1426.5米),石塘内陪筑土埝,建筑已臻完善,迄今赖之。六十一年在老盐仓、姚家堰一带建柴塘一千零五十五丈。雍正年间(1723~1735),岁有冲陷,土塘柴塘和石囤木柜塘几尽坍溃,唯大石塘巍然独存,遂仿此为法,逐年兴建鱼鳞塘为一劳永逸之谋,并遍立柴盘头挑淄水力,创筑条石坦水以护塘脚,塘后添筑土备塘,较外塘高五六尺,长约二万丈为之内防。邑人俞兆岳曾出筑松江海塘,发明用铁锭榫加固塘身。其法为叠层石而中穿之,贯以铁笋,犬牙相衔,胶结众石为一体,海水冲击不可动。两江总督严继善、浙江总督李卫都奏上其法,以为推广,乾降间海宁境内修筑鱼鳞石塘,加以采用。乾隆二年至八年(1737~1743)六月兴建石塘六千九十七丈六尺八寸。五年尖山塔山坝工程告竣,计筑二百余丈,藉以保障旧仓以东海塘。从此,复在柴土塘后一律加建鱼鳞塘,添补坦水以维塘基,挑填土埝以御涌潮。四十九年命填平沟槽栽种柳树。至五十九年海宁石塘之联贯工程告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1821~1911)仅事修缮堵御缺口护塘养塘,不复有所兴筑。如道光十四、十五年(1834、1835),拆建东塘鱼鳞塘,添建盘头,修复坦水,加帮土埝,更换新桩。至道光十九年前,拆建戴家石桥,杨家庄和盐官至尖山鱼鳞塘七百一十七丈七尺四寸,尖山韩家池条块石塘三百四十二丈二尺。同治三年(1864),海塘年久未修,坍塌愈甚,五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海塘溃决。堰瓦坝全行冲去,巡抚蒋益澧亲履勘查,险工达八千余丈,翌年绅民捐修料银二十五万两,建仁和至海宁城西土备塘四千三百五十八丈,增培城东土备塘一千二百丈,九年八月,修砌东塘塔山石坝工竣。光绪十七年(1891)在秋潮冲击下,部分埽、石坦水与大山圩条块石塘受损成险,巡抚崧骏修东防戴汛“荣”字号石塘。宣统元年(1909)海塘积年失修,而塘身岌岌,巡抚增韫覆勘海塘工程,海宁、仁和两县柴塘应修二千六百多丈,石塘应修六百多丈,应加高石塘六百余丈,原议分四期修理加固,因发生辛亥革命,应修柴工石工仅完成第一期而中辍。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4-09-23 11:11
                          回复
                            浙江省海塘新志 清乾隆年间修











                            IP属地:广东18楼2014-09-23 12:39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19楼2014-09-23 12: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