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吧 关注:103,564贴子:67,304
  • 7回复贴,共1
心态其实,有时候并不是不对,而是自以为不对。情绪和心态有什么关系?现在突然觉得,情绪和心态不是一回事。小时候,我们也生过气,可是我们不会认为我们心态有什么问题,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其实很好,但是现在觉得没那个必要,我们小时候不也那么过来了,还觉得很好,很快乐。谁能没有情绪,谁就能心态好到像佛祖一样,没有痛苦和烦恼。凡人其实都一样的。我们的差别也许不在心理,不在心态,不在,也许,根本就没有区别。
只不过,有些人太极端了,自杀,抑郁,强迫……他们太……我也曾经那样过,但我现在还觉得自己心态不好,其实,好多了,只不过,不自信罢了。心理,心态没那么糟糕。
对于,这种,像我这样这种状态的人,我想不会少,我今后要把视角放到这里,解决自己的问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4-13 10:59回复
    现在,我就被情绪困扰着,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们每天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生活着,那么,这到底是什么?
    回想那时,我们还能回到像童年一样的快乐吗?答案是可以。不过很难,你有没有体会过好朋友在一起的快乐,你有没体会过一男一女的快乐,你有没有体会过郊游的乐趣……快乐一直就在,只不过变的少了。为什么呢?童年的痛苦可以哭,哭完就忘了。大了,你还会哭几回,尤其男人。而且你把痛苦牢牢记在了心里。
    有些人童年我不敢说快乐,快乐和痛苦都是相对的,你总有快乐的时光,那就够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4-13 11:06
    回复
      我们追逐快乐,这是本能,我们一不快乐就会逃避。这都是正常的。
      痛苦,不愉快,不想干这干那的时候,我们是强迫自己调整去干呢?还是调整休息呢?
      痛苦和快乐就像两个孩子,一个孩子遭人喜欢,一个孩子遭人厌恶,但他们都是你生的,不是吗?
      为什么要喜欢一个,厌恶一个呢?你可说是本能,没错。
      那么,痛苦就该被掐死吗?两个孩子没有对比,就都不存在,也就是说你不可能掐死任何一个,要么都死,要么都在。没有痛苦,怎么体会快乐?没有快乐,怎么知道一个痛苦?二者都是上天所创。人生不是被两个孩子所牵绊,而是要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人生除了追求快乐,品尝痛苦,难道就这些吗?为了快乐,可以去看一些值得高兴的事,一直高兴,就会碰着痛苦,两个孩子本就在一块。
      作为家长,不要被两个孩子左右。科学的管理这两个孩子,大孩子给你幸福,二孩子让你烦恼,都是你的好儿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4-13 11:15
      回复
        二子问题
        我们生活在世上,为的什么?
        活着就只是活着吗?两个孩子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但对于佛教来说,他们认为这两个孩子,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他们最终是要让二者和谐相处的,但是,不会伤害任何一个,我们每一次都会伤害二孩子,我们恨他,我们支持大孩子,数落二孩子。从没想过它是我们亲生的。二孩子捣乱,的确伤害了很多家长,他们有的自杀,有的抑郁……二孩子很难对付。一般人都会拉出来大孩子,让他们互相对抗。这种办法非常好。
        面对二孩子,我们无能为力,但是一定不要忘了,你还有大孩子,它是二孩子的领导,他能让你不头疼。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4-13 11:22
        回复
          我以为拿了女友的一血,却不知终了别人的超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4-13 15:20
          回复
            情绪
            是一种大脑的反应,快乐是某种物质释放增多,给人欣快感,痛苦也类似,能让人产生逃避的感觉。一般的刺激是简单的,比如,被火伤一下,就会痛,这不是所谓的痛苦,但是作用是一样的。阻断痛苦的因子人就不会痛苦了,比如麻醉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4-14 22:27
            回复
              在了解了大脑结构以及情绪产生之后,再回到佛教上来。
              假设佛是解脱自在了的,也就是佛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意识,自己的思维。也可以算是一种心理学方法吧!值得研究的。只要可以解决问题,就一定有原因,那么如果能够研究出这个原因,那对于人类来说将是巨大的进步。人类会更加幸福的。
              不过,要科学的去研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4-14 23:18
              回复
                  佛洛依德的著名弟子荣格,继续阐扬潜意识理论,他对东方的佛教、禅、瑜伽等,有相当精深的研究。荣格吸收东方佛教思想,进一步将人的精神领域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就像一座记忆仓库,储存着个人被压抑的心理情结;集体无意识则储藏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潜在原始意象;这些理论与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十分相近。这是佛教对现代心理学产生影响的实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术界崛起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为代表,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他引用佛教“正受”、“开悟”的概念,诠释自我实现者的理想境界,认为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生命体验,神秘神圣,令人心醉神迷,几乎达到超越时空,相对忘我的地步。马斯洛经常用佛教的“涅盘”境界来描述这种生命体验,并主张佛教“无我”与佛性“真我”的哲理能引导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利益社会大众。
                  另一位人本心理学家弗洛姆,对佛教禅学有浓厚的兴趣与精深的研究,极力推崇佛教“慈悲为怀”、“令诸众生毕竟大乐”的宗教情操,他认为勇于为他人牺牲奉献的生命理念,有助于医治西方人的社会病态。
                  晚近由人本心理学派分化出来的“超越自我心理学”,融和佛教教义与西方心理学,扩大传统心理学的范围,被誉为“充满现代智慧气息的心理学派”。该学派研究的内容包含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意义、临终关怀、个人与全人类的关系、个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主张透过冥思以超越心境,并用现代科学原理论证说明佛教心理学中过去很难解释的某些精神现象。上述范围几乎接近佛教所主张的“同体共生”的内涵。
                  超越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傅兰克,十分重视生命意义与死亡归处的探索,他认为人类可以透过自身的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展现生命的意义。又进一步提到人类在面临痛苦或死亡时,若能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外在环境,将会体验到生活更深刻的意义,活出毅力与尊严来,傅兰克因此创立“意义治疗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4-15 17:11
                回复